音乐文化:军事特殊功效

音乐文化:军事特殊功效

有人说音乐是天使,其美妙的旋律、动人的节奏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凝聚人心,但这可能只是音乐文化魅力的一个方面。在军营中,音乐既是鼓舞士气的利器,也是瓦解士气的武器。可以说,音乐具有特殊的军事功效。

军营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可算是“鼓”,到今天反映军旅和战争的词语中还经常见到“鼓”的身影,如“鼓舞”“鼓励”“旗鼓相当”“一鼓作气”“鼓动”“偃旗息鼓”等。古代进军收兵均以击鼓鸣金为号。《左传·庄公十年》记载:“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屈原在《国殇》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以鸣鼓激励士气,也是古代军营音乐的一种作用体现。三国时曹操在激战之前不仅注重修内政、练精兵,并且把天下最好的乐师招至麾下,打制乐器,编写歌词,要众将士唱和,以交战时鼓士气、壮军威。在古今中外战史中,用音乐激励官兵士气的战例不胜枚举。据说,古代斯巴达人被敌人围困后,向雅典求救,雅典既没派兵马,又没送武器,只是让一个跛脚的盲人教师去教军歌,结果,官兵们群情激奋,勇气倍增,最后转败为胜。这些故事生动地说明了音乐与战争的关系。在西方,军营音乐最早产生于公元前1600年,主要形式是打鼓、吹号,主要作用是引导队伍前进,鼓壮军威。到了17世纪,军乐团在法国军队中按严格的编制组建起来。18世纪初,欧洲各国军乐队吸收了土耳其音乐风格,军乐队色彩更丰富,编制更健全。这一时期的军营音乐和其他音乐一样,开始摆脱宗教束缚,成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形成了古典乐派,音乐在创作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气势,既有启蒙主义时代精神,又具有明朗、自由的特色。法国马赛的起义部队唱着工兵上尉创作的《莱茵军队战歌》冲进了杜伊勒里宫,这首歌就是后来法国的国歌《马赛曲》,它表达了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歌曲旋律雄壮,节奏铿锵,已成为一首传世佳作。

有人称军营音乐就像天使在起舞,说的其实是音乐具有的诸多奇特功效。

音乐可以鼓舞斗志。苏联卫国战争中,在最残酷的战争考验面前,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国家的音乐创作并未停顿,乐坛上出现的是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列宁格勒被围困达18个月之久,经历了人世间最可怕的磨难,其间仅因饥寒交迫而身亡的人即达40万之多,但音乐却像以往那样吸引着人们。据身临其境的一位音乐指挥家回忆说:“无论什么天气,即使是最可怕的冰冻严寒,观众都来听我们演奏。他们甚至从前线赶来,而前线距市中心仅仅6公里。”有资料表明,仅在1942年2月1日一天内,就有16000余名音乐爱好者分别参加了16个不同的音乐会。同年4月5日,当列宁格勒乐队重新在普希金剧院演出时,大厅里的温度是零下7~8摄氏度。人们却因激动和兴奋而欢呼……大厅里挤满了人群。5月1日,在大炮隆隆声中,乐队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1941年12月,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含有4个乐章的第七交响曲,他为这4个乐章定的标题是“战争”“回忆”“广阔的故乡”和“胜利”,并把它献给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称之为列宁格勒交响曲。它的演出,使人们受到强烈的震撼。阿·托尔斯泰从第七交响曲中得出的结论是:“希特勒不能占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不能使俄罗斯人民重返旧日,再过茹毛饮血的穴居生活。红军谱写了具有世界性胜利的庄严的交响乐。肖斯塔科维奇倾听了祖国的心声,奏出凯旋之歌……”后来第七交响曲在世界各地演出,仅在美国就演出62次,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为人类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雄壮激越,震撼人心,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虽然由于受到内容、环境和形式的限制,不如军号、军歌、军鼓那样直截了当,但仍可以算作实用音乐的范畴,对鼓舞军队士气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音乐可以让人奋进。近年来,我军军旅音乐更是高扬时代主旋律,从题材立意到形式风格,紧贴人民生活,紧贴军队生活。在举国上下加强道德建设的热潮中,军队组织创作的《军人道德组歌》,唱出了军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组歌中的8首歌各有特色。如其中《听党指挥歌》,仅从节奏安排上说,已足以让我们感到创作者的用心。那富有动力的切分节奏与稳健行进的节奏相交融,形象地体现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坚定性,在创作上颇有新意。其他军旅歌曲,从前些年呼唤对军人的理解,升华为歌唱军人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反映了今天朝气蓬勃的军人风采。歌舞剧《好兵李向群》,以报告文学式的歌舞艺术,再现了抗洪英雄典型李向群的感人事迹。民族器乐交响乐《中流砥柱》,以军队民乐的特有气势,表现了广大军民从四面八方涌来,共筑坚固堤防的宏伟气势。笙协奏曲《长堤随想》,又以戏剧性与情境性相融合的音乐形象,展现了军民共斗洪魔的壮丽画面。管乐交响诗《圆明园》,从追溯历史的音乐主题陈述开始,进而呈现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暴行的副题,着力展示了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悲壮历史,构成了具有警示性的、呼唤中华民族复兴的乐章。

音乐可以展现军人的精神特质。军人的感情是无比壮阔丰富的,他们心中既有昂扬、豪放、乐观的壮美之情,也有深沉、柔美、细腻的婉约之情。这构成了军人独特而崇高的感情世界,也形成了军营音乐独特而动人的艺术魅力。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从这激越的歌声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感伤,不是悲痛,而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音乐释放出来的壮美情感。

音乐可以养生、保健、治疗。关于这方面的功效,我国古籍中多有记述,古希腊文献中也留下了这样的文字:“用音乐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适当地享用音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对音乐的保健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的首推克梅特,他于1846年发表了《音乐对于健康和生活的影响》一文,确立了音乐医疗学的概念。此后有关音乐的养生、保健、医疗的作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断得到发展,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发展音乐治疗的机构,出版有关音乐治疗的书刊,一些医院开始使用音乐疗法,我国不少城市开设有音乐治疗诊室。实践结果表明,音乐对人的心身疾病疗效较为明显。心身疾病是指人的心理因素和情绪反应在病因上起重要作用的那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窦性心动过速、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失眠、病态癖好,等等。当然,军营音乐文化美好的旋律也有如此功效,通过音乐给手术中的伤兵减轻痛苦,帮助受过极度惊吓的士兵恢复神态,都在工作中逐步展开。

从以上的论述看,军营音乐文化确实有美好的一面,但以上音乐的功效是对于健康向上的音乐来说的,一些低级庸俗的音乐是销蚀人意志的“毒酒”,可以让人消沉、迷乱,意志颓废。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军营的开放性不断增强,社会上的流行音乐也开始进入军营,并且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吸引着军营的年轻官兵,并在军营音乐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军营中不乏一批“追星族”。这些音乐确实有催人奋进的,但也不乏一些令人消极颓废的音乐或靡靡之音。这些充满着“爱”“恨”的与军营和谐建设极不协调的音乐已经开始对官兵的身心与生活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军营音乐文化建设,在采取措施,加强“控制”“截击”等“硬”手段的同时,还要发挥健康向上的音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性影响,注意加强健康音乐教育环境的营造。要坚持以体现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为基本指导,以反映火热军营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强化官兵的精神支柱为主要任务,以实现军队文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为根本目的,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教育感染广大官兵投身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去,使广大官兵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同时,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把那些令人消极颓废的音乐或靡靡之音从军营中驱逐出去。

有些音乐的消极影响还不止这些,音乐还可以作为武器杀人于无形。音乐作为武器,是指用音乐、歌唱等形式削弱敌人士气,扰乱敌人军心,制造敌人内部混乱,从而瓦解敌人的一种计谋。音乐以声动人,它既能表达感情,又是感情的催化剂。人的喜、怒、哀、乐、悲、惊、恐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曲调、歌唱来表达和调动。音乐可以使人高兴,也可以使人悲伤;可以使人精神振奋,也可以使人意志消沉。历来军事家都很重视用音乐来瓦解敌军。公元前202年发生的“四面楚歌”的故事就是一例。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听到的楚歌从精神上击垮了能征善战的项羽,这称得上用音乐作武器的“杰作”。与“四面楚歌”相似的还有明代建文三年,燕王朱棣率军在定州的西水寨围困朝廷的军队,围困的时间很久,最后在一个霜月满天的夜晚,燕王让围寨的士兵们唱起吴地的歌。寨中江南的士兵听后,多流下思乡的眼泪,有的士兵还偷偷地从山寨下来投降。最后燕王攻破了西水寨。还有另一个故事。西晋永嘉年间,在晋阳的一次战斗中,刘琨的队伍被胡人的骑兵重重围困,城中处境异常困难。刘琨乘着月光登上城楼,发出阵阵凄凉的长啸,胡兵听后都凄然长叹。夜深时,刘琨又吹奏起悲凉的胡笳,胡兵听后都深切思念故乡和亲人,忍不住抽泣起来。次日拂晓,刘琨再次吹奏胡笳,胡兵听后纷纷放弃对晋阳的包围,返回家乡了。

不仅古代,现代也有这样的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就充分运用了音乐使人懈怠的功效达成了作战目的。1939年3月15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街头,突然飘起轻快的乐曲。市民们紧张的情绪顿时消失,大家都好奇地涌上街头看热闹。只见一支军乐队正在街头边走边演奏,一会儿奏捷克民歌,一会儿奏流行歌曲,市民们大惑不解。等人们清醒过来时,整个城市已被德军占领。跟在这支乐队后面的竟是德军的装甲部队。希特勒导演了一场以音乐掩饰侵略的闹剧。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希特勒故伎重演。当德军进入挪威首都奥斯陆时,一支1500人组成的军乐队演奏着优美的华尔兹舞曲和当时美国流行的小调,给人以举行盛大的音乐会的错觉。喜欢音乐的市民们忘记了战争的威胁,走出家门跟着舞了起来。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中时,几艘德国登陆舰悄无声息地靠上了港口的码头,一辆辆坦克和装甲车从舱内迅速冲上岸,在音乐的掩护下从容地驶进城内。转瞬间,两万多名德军包围了这座城市。人们想反抗,为时已晚。同一天,希特勒用同样的戏法控制了丹麦。德军军乐队跟随先头部队进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中心广场举行露天音乐会。音乐会结束,市民恋恋不舍地离开时才发现,所有的交通要道、重要场所已落入德军之手。

再如,1989年12月20日,美国入侵巴拿马。为抓获一直与美国作对的巴拿马总统诺列加,美军陆、海、空三军特遣部队分兵4路,以代号“正义行动”的突然袭击迅速席卷了这个地区。仅仅24小时,巴拿马就举国沦亡,然而美国的主要目标诺列加却去向不明。后来情报部门得知,诺列加藏身在梵蒂冈驻巴使馆。美军虽然把使馆围个水泄不通,却不敢轻易冲进教皇的圣地去捉拿。从12月28日开始,美军调集了其特种心战营中的精兵强将,从四面八方赶赴梵蒂冈使馆,这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首次在对外战争中大量使用心理战部队。他们在使馆对面的公园内架设起一排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摇滚乐和抨击诺列加的新闻,其中一首摇滚乐名为《无处可逃》。值勤的美国士兵说,这是专门播给诺列加听的,因为他是有名的歌剧迷,但他极为讨厌摇滚乐。这种高音量的音乐攻击,伴随着大使馆上空盘旋着的直升机的噪声,对诺列加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后竟奏奇效。诺列加心灰意冷,乖乖走出使馆,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