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文化:霸权战略

殖民主义文化:霸权战略

对于霸权主义,人们都不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局部战争有些就是霸权战略的表现。推行霸权战略的形式也比较多,如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印度独立后一段时期内的地区霸权战略,等等。霸权战略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战略文化底蕴,就是殖民主义文化。

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

世界殖民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1415年,葡萄牙侵占了北非摩洛哥的休达,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殖民地,以后又继续往南,在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等地建立了许多殖民地。1497年,又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向亚洲进行扩张。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比葡萄牙稍微晚一点,它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侵入美洲,到16世纪,整个中南美洲,除了巴西被葡萄牙占领以外,其他国家全部被西班牙占领。另外,在亚洲和非洲,西班牙也掠夺了不少殖民地。因此,西班牙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后来,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等也相继成为殖民强国,并且加入了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在第一个回合的激烈争夺中,荷兰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殖民大国。然后,英国又打败了荷兰、法国,登上了殖民霸主的宝座。到了19世纪,这些殖民大国分别霸占了比自己本土面积大许多倍的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整个地球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全世界2/3的土地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国、俄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6个殖民大国,灭亡了数以百计的独立国家,控制了大约80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将近10亿人口套上了殖民枷锁,从而在世界上建立了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殖民体系,6个帝国主义国家成了亚、非、拉人民的主要敌人。在这6个殖民大国当中,英国的殖民地最多,占全世界殖民地总和的一半以上,曾经是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俄国仅次于英国,是第二号殖民帝国。德国、美国和日本是后起的殖民国家,抢占的殖民地没有其他殖民大国多。但是,这3个国家工业发展迅速,很快就赶上和超过了英、俄、法3国,它们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些国家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形势下爆发的。殖民主义列强霸占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掠夺、杀戮和奴役的罪恶史。在美洲,它们野蛮地推行奴隶制度,屠杀和贩卖印第安人,疯狂掠夺金银财宝。在非洲,初期殖民者主要是抢劫黄金、象牙等珍宝。从16世纪起,开始猎取黑人,贩卖奴隶。在亚洲,殖民压迫和掠夺同样极端残酷。殖民者在亚洲搞的“苦力贸易”,是一种残酷的殖民统治。19世纪中叶,大批中国人和印度人被运到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当苦力,他们的遭遇同样悲惨。亚、非、拉沿海地区的“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珍珠海岸”“香料群岛”等许多名称,就是殖民者野蛮掠夺亚、非、拉人民的罪证。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者就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以商品输出作为殖民剥削的主要手段。后来,资本输出又代替了商品输出,成为剥削殖民地的主要形式。殖民主义者还在亚、非、拉地区强制推行畸形的单一经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主义文化逐渐形成了气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殖民体系虽然瓦解了,但殖民主义文化仍活跃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赤裸裸的殖民战略被一种新的殖民战略——霸权战略所代替。如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受援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同时一些国家为了实现其霸权战略目的,甚至对别的国家和地区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以世界警察自居,插手其他国家内政,有一些理论学者将这种行为称为新殖民主义,代表性国家有全球霸权主义国家——美国,地区霸权主义国家——独立后一段时期内的印度。

就当今世界而言,在冷战之后,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正欲借其超强的军事实力谋求建立一种“霸权统治下的和平”,以实现其霸权统治。在美国身上,殖民主义文化的诸多特征都有着鲜明的体现。美国不是开始殖民最早的国家,却是一个殖民主义和殖民文化大国,具有深厚的殖民主义文化。早在19世纪初叶,门罗主义就已声称美国享有西半球安全的唯一保护人的特殊地位。1898年美国在海外进行了第一次征服性战争——美西战争。这场战争使美国的力量深入太平洋,越过夏威夷,到达菲律宾。美国的战略家们开始着手创立主宰两大洋的学说。到20世纪末“冷战”结束后,许多倡导霸权的美国学者纷纷撰文鼓吹世界已经进入美国主导的“单极时代”,美国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全方位推行其霸权主义的国家战略。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考验就是“对我们领导地位的考验”,美国的对外政策应“能反映出我们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自由捍卫者的地位”。1998年12月1日,白宫正式公布《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美国将奉行“与新时代相协调”的“向前看”的国家安全战略,声称美国的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并且美国决不允许出现向它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这种要“领导整个世界”的意图与殖民主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是美国殖民主义战略文化的延续,并最终形成了当今的霸权主义战略。其基本军事战略的构想是:以美洲大陆为依托,以“北约”和美日军事同盟为两大战略支柱(巩固同“核心国家”的联盟关系),从欧亚大陆向全球进行新的战略扩张,把美国的领导作用扩展到全世界,遏制新的全球性竞争对手的出现,长期保持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力量中心和联盟,尤其要防止中国、俄罗斯的崛起,挤压和打击一切不顺从美国意志的国家。

印度曾经是一个殖民地国家,于1947年和平独立。英国近200年(公元1757~1947)的殖民主义统治使印度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并对印度军事战略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议会于1858年通过法案,撤销了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本人直接统治印度,印度政权正式转入到了英国政府手中,由英国内阁派一名大臣担任印度总督。英国人从印度掠夺了大量财富,把印度变成了英国资本输出的主要场所及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印度成为“英王皇冠上最亮丽的一颗宝石”,“英国东方殖民体系中”的“跳子”。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国为保护它在南亚的殖民利益不受侵害,伺机向外扩张势力范围,以印度洋为依托,变印度洋为英国的“不列颠内湖”;以印度为战略后方基地,向外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抵御和防范沙俄势力南下,从1883年到1919年三次发动对阿富汗的战争;为了侵略中国,把西藏纳入其势力范围,先后使用武力和阴谋,达成了对尼泊尔、不丹、锡金三个喜马拉雅山小国的控制,建成了英国所谓的“保护国链条”。1888年和1903年,英国两次武装入侵西藏。1913年,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会议上,英方提出了关于内藏、外藏界线及西藏地位的问题,提出“外藏”完全独立,“内藏”实行“中藏共管”,企图使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英方代表麦克马洪还背着中国代表炮制了以喜马拉雅山主脊为印藏边界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将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这一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使英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但是,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形成的“以海上为依托,防范沙俄势力南下,向西藏扩张”的战略思想,使印度成为了英国侵略亚洲国家的“桥头堡”和“东方殖民体系”中的“跳子”。英国人的“东方殖民主义思想体系”和侵略计划,为印度霸权战略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印度在独立以前一段时间乃至在独立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基本上继承了这一战略,继承了英国“东方殖民体系”思想的全部内容,并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标志就是尼赫鲁所著的《印度的发现》。1945年,尼赫鲁的著作《印度的发现》正式出版。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国大党的建国纲领。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家族祖孙三代在印度执掌政权,都是按照《印度的发现》所规定的建国纲领施政的,形成了当代印度的大战略。这一战略继承了英国“东方殖民体系”的“印度中心论”思想,谋求印度的大国地位。概括起来,就是从地缘政治出发,以“印度中心论”为核心,谋求南亚“支配地位”,主宰印度洋,争当“有声有色”的世界一流大国。尼赫鲁思想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亚洲联邦”。他指出:“今天全世界都公认亚洲的未来将强烈地由印度的未来所决定。印度越来越成为亚洲的中心。”“我认为将来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缅甸和锡兰,阿富汗和其他国家。”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印度于1962年挑起了中印边界战争。到冷战结束前,印度为了反华而倒向苏联。为了对付中国,印度对南亚周边邻国实行高压政策。1971年12月,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并始终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保持对巴基斯坦军事上的进攻态势。现在印度50%的陆军空军兵力部署在印巴边境地区。1974年4月,印度占领锡金,第二年宣布锡金为印度的第22个邦。1979年11月,印度与孟加拉国发生边境冲突。1987年7月,印度出兵斯里兰卡。1988年12月,印度对尼泊尔实行贸易封锁。这一时期,印度在军事上的所作所为完全显现了它殖民文化特色的地区霸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