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关怀:士为知己者死

人文主义关怀:士为知己者死

《孙子兵法·地形》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尉缭子·战威》指出:“夫勤劳之师,将必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古人相当重视将帅的人格魅力对士卒战斗精神的巨大影响,在这方面,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皆不乏名将楷模。

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堪称“爱兵如子”的典范。《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广如此爱兵,部队自然士气高昂。同时,古人也深知,光用爱去鼓舞士气是不够的,还要对士兵严格要求,恩威并重强调的就是两者在激励士气时的同等作用。《孙子兵法·地形》写道:“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讲的就是将帅在关爱士兵的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士卒,不使其成为“骄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励卒之气。

欧洲著名统帅拿破仑也非常注意关怀士兵以提高士气。他经常深入部队巡视,喜欢身着朴素的灰大衣同士兵们在一起,亲切揪着他们的耳朵,耐心地听他们发牢骚,日久天长,能叫出许多士兵的名字,详细了解他们的性格、经历和家庭等。拿破仑这些行为,极大地消除了统帅与将士之间的隔阂,赢得了法国官兵的好感,他们把他看作是法国的第一名士兵,亲昵地称之为“小伍长”。拿破仑不仅平易近人,而且也关注将士们的实际利益,危难之际,总是以坚定可靠的保护者的角色出现在他们面前,全力以赴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于阵亡将士的遗孤,他视如己出,抚养成人。他提出疾病比敌人更危险,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1807年2月,法军与俄军在普鲁士艾劳地区进行了一场血战,双方损失惨重。战后,为了使损耗甚大的部队得到较好的休整,在普鲁士境内安全过冬,拿破仑走出温暖如春的华沙宫殿,连续几十天在冰天雪地里奔走,深入部队检查御寒情况,其间,他曾与士兵一样卧睡在冰冷的乡间谷仓,或住在破败的农家茅舍中。事后,在给兄弟约瑟夫的信中他说道:为了组织军队过冬,在15天中没有脱过一次鞋。拿破仑还经常这样说,法国士兵的生命如何宝贵,决不允许轻易遭到伤害。他的确说到做到。在埃及征战期间,一些外出骚扰掳掠的法军士兵偶尔被当地村民杀害,拿破仑闻讯后,竟然派出大批军队血洗这些村庄,不惜采取血腥的报复行动来维护法国士兵的生命安全。在征服意大利的一次战斗中,拿破仑夜间巡岗查哨,发现一名哨兵斜倚着树根睡着了。他没有喊醒哨兵,却拿起枪替他站岗约半小时,哨兵从沉睡中惊醒,认出了正在替他放哨的司令官,十分惶恐和绝望,跪倒在他面前。拿破仑却和蔼地说:“朋友,这是你的枪。你们艰苦作战,又走了那么长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谅解的。但是目前,一时的疏忽就可能断送全军。我正好不困倦,就替你站了一会儿,下次可要小心。”众所周知,哨兵在岗位上睡觉是要以军纪论处的,但拿破仑对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偶尔失职的哨兵却没有那样做,而是从情感出发批评哨兵,这就使得官兵从内心拥护他、爱戴他,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命令。

在现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通过人文关怀提高士气,如西方国家通过宗教帮助士兵解忧排难,神职人员有意识地用宗教本身的感召作用,用人性化的方式,通过富有情感的说服和劝导,一方面使士兵“忏悔”,谈心里话,另一面劝导军官“以慈悲为怀”,达到教育官兵、为军方政策服务的目的。美军随军牧师自称是“上帝的使者”,是需要关怀的人的“灵魂讲解者”,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关心每一个教徒。据美《随军牧师杂志》报道,士兵有想不通的事首先找牧师谈,征求牧师的意见。牧师也主动询问士兵个人的情况,通过个别谈话,家庭走访,慰问伤病员,了解士兵的真实思想。士兵找女朋友、结婚要征求牧师的意见,夫妻不和由牧师出面调解。对晋升或调动不满,发生违纪问题,官兵之间闹矛盾,各种纠纷、吸毒、酗酒、违纪等问题的处理,要有牧师协助。

牧师还享有一个特权,就是对于士兵所忏悔的内容有特许的保密权。这些方式很容易缩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距离,加之牧师“中间人”的身份,使其说服教育具有了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人民军队,更是注重通过给予士兵人文关怀来激励士兵,振奋精神。如在红军长征时期,朱德总司令把伤兵扶上自己的坐骑,领导干部杀掉乘马为战士果腹充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红军的物质条件极为简陋,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互帮互爱,同舟共济,表现出任何旧军队都无法相比的凝聚力,体现了红军战友对彼此价值和生命的尊重。长征中,总政治部明确要求,对各部队沿途寄留的伤病员,必须派人去慰问,并解决他们的困难;对于归队的应进行欢迎工作,鼓励战士替他们打草鞋、送衣被等,借此给红军战士以好的影响。过雪山时,大家以强帮弱,以大帮小,走不动的扶着走,不能扶的抬着走,让战友安全越过夹金山。正是这些关怀,使广大红军指战员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完成了胜利转移。在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更是涌现了一批爱兵模范先进连和王克勤似的爱兵模范个人。在这样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环境下,战士们心甘情愿地去受苦、去受累、去奉献、去牺牲,我军广大士兵不畏牺牲,英勇作战,保证了我军取得战争战役的胜利。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治军理念,强调把爱护官兵生命与培育战斗精神统一起来,即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需要培养广大官兵英勇顽强、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但同时强调弘扬牺牲奉献精神,并不意味着无谓的牺牲,更需要爱护士兵生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十八大以后,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多次视察基层部队,问候最多的是基层官兵,关心最多的是基层建设。他多次强调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摔打部队,把战斗力标准作为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标准,聚焦能打仗,打胜仗;他还强调,要大力加强基层风气建设,改善基层官兵的生活条件,恢复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培养有本事、有个性、有道德的新一代革命军队。习近平同志一系列治军理念极大激发了基层官兵投身强军实战的热情,必将有力推动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