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人民解放军胜利保障

团结就是力量:人民解放军胜利保障

指挥三军作战,如臂使指。各级将士必须团结一心,整齐划一,令出即行,协调迅速,胜利了不争功,失败了主动承担错误,才能无往不胜。相反,内部不和的军队,常常是将帅之间相互猜疑,相互嫉妒。有好处的就拼力争抢,各不相让,临难却互相观望,互不救援。这样的军队,即使侥幸打了胜仗,失败也会随时到来。

《吴子·图国》篇阐述了军队团结的重要:“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战,则士以尽死为荣,退生为辱矣。”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由于军队不团结而导致灭亡的教训。

历史上强盛一时的大唐帝国,就是在派系纷争中颓然倒下的。天宝年间,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唐朝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1个经略使节度使,赋予节度使管理军事、财政和民政的权力。其中北方诸镇权力过于集中,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诸镇之中实力最强的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此三镇地域相连,安禄山拥兵20万,而其时中央的防军数目不满8万,军事格局外重而内轻,渐渐形成了地方势力反过来威胁中央政权的危机。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朝廷将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在全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众多军镇,形成了最终颠覆大唐王朝的藩镇制度。随着朝廷的暗弱,以卢龙、成德、魏博“河北三镇”为代表的一些节度使倚仗军队实力,对唐廷跋扈不驯,甚至兴兵叛乱,史称“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后,各地藩镇渐渐不再服从朝廷指挥,不肯向中央贡献税赋,官职任免出于己手,朝廷不能有效地控制地方,因此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同时,为了维护中央权威,朝廷多次发动讨伐藩镇的战争。各藩镇之间也因争抢地盘和划分势力范围而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争斗,以致“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公元907年,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推翻,哀帝李祝被害,唐朝帝系至此终结。

近代中国再次出现了军阀割据的乱象,除了北方脱胎于晚清北洋军的直系、皖系、奉系军阀外,全国到处充斥着各种以省籍划分的地方军事集团,如川军、滇军、粤军、桂军、晋军等。他们互不统属,完全以抢夺地盘、保存实力等派系利益为最高目标,连年征战不息。因为手中没有直接掌握军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年发动的战争都依靠南方的派系军队,但这些军队并不完全听命于孙中山,使得他前期的革命斗争屡屡受挫。直到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险些遇害,才痛定思痛,按照苏联模式创办了黄埔军校,试图建立一支具有共同政治理想和完备政治制度的新式革命军队。但他的继任者蒋介石抛弃了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从而催生了当时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派系军队——黄埔系。虽然黄埔系实力足够强大,但派系的存在,始终成为国民党军队强而不胜的一个顽症。

我军自建军之日起,就较好地解决了团结这个问题,并使团结互助成为一种优良传统和作风。早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各级指挥员就非常重视巩固官兵团结与军队团结,加强战斗力,以更有效地消灭敌人。许多部队为适应战斗的需要,在基层连队中建立起一些团结互助组织,称为“战斗联手”“战斗小组”或“互助组”,这样既能凝聚官兵的意志团结战斗,又能迅速提高战术技术能力,对保证作战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各个部队之间更是团结互助,不讲条件。

1946年6月,蒋介石准备彻底消灭中原解放军,首先以优势兵力包围距离南京最近的中原军区李先念部,严令国民党军于7月1日占领中原军区司令部宣化店,迅速消灭李先念。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识到必将爆发全面内战,为迎击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遂制订了解放军南北两线作战计划。当时,解放军各部还没有按计划全面展开,为了钳制敌人,毛泽东指示中原军区主力应立即突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实行战略转移,并对中原军区主力战略转移的方向、时机、终点等也分别作了最后选定。毛泽东还对主力突围与原地坚持部队的战略牵制任务、分路突围的战略战术等均作了明确指示。他要求中原军区部队继续完成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任务,并要准备作出重大的牺牲,即使是全军覆没,也要保障战略全局的胜利。6月26日晚,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批准的突围部署,李先念亲率中共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所在的北路主力,斩关夺隘,冲破了30余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长驱1000公里,部队损失8000余人,最终出色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与战略牵制重任。10月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三个月总结》中,对李先念率部中原突围给予高度评价。

至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进行一年。经过一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87个半旅,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由430万人减少到370万人,其中正规军从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而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只有40多个旅,约30多万人,且后备力量日趋枯竭。而人民解放军则相反,兵力已由120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正规军100万人以上,可全部用于机动作战,装备和军政素质也有很大提高。此时,国民党军重兵分置于陕北和山东,而中央250公里“黄河防线”正面只摆了3个师,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态势,中间是空当,两头两把“重锤”分别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造成了极大压迫。毛泽东抓住此有利时机,决定不待敌之进攻即抢先下手,以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军外线出击,展开战略进攻,吸引国民党主力,同时给其他解放区展开进攻创造条件,并把进击地点选在大别山。大别山居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它东望江浙,西连巴蜀,南通湖广,背靠豫皖,凭高居险,瞰制中原,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占领这一地区,必然震动敌之全局,使之调动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陷敌于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的境地。这一意图可从邓小平同志的一番动员讲话中看出。他说,我大别山和中原地区牵制了蒋军全部南线兵力160个旅中的90个旅,使陕北和山东战场上我军纷纷转入反攻。我们担着沉重的担子,却使其他部队腾出了手。分析问题时,千万不能忘记整体。我军占领大别山似擎天玉柱,在这个历史性时代,担负了扭转乾坤的使命。1947年8月,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对于这次反击行动,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是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种、第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对于此种困难,刘邓大军没讲任何条件,连中央要送的棉衣都谢绝了,坚持自力更生,并最终像一把利刃一样牢牢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要地。也正是这样的宁愿牺牲自己的团结互助精神,才使得我军战无不胜。

1948年9月,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准备攻克锦州,关闭东北国民党军退向华北的通道,使敌人逃不出东北。当时,沈阳集结了国民党军约30万人的主力,锦州驻有国民党守军约10万人。战场态势是要夺取辽西必须夺取锦州,而要拿下锦州又必须把自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的敌军堵住。通过权衡,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调配8个师,在距锦州30公里的塔山建立阻击阵地,主要部队是四纵、十一纵和热河独立四师、六师和炮兵旅,由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塔山距锦州15公里,距锦西4公里,离葫芦岛不过5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而从锦西、葫芦岛方向驰援锦州的敌军是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六十二军、三十九军两个师、五十四军和暂编六十二师、独立九十五师,共11个师。也就是说,东北我军以8个师阻援,而国民党军是以11个师进攻。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守卫塔山的解放军将士置个人生死于度外,顶住了敌军的狂轰滥炸和人海战术进攻,以重大牺牲坚持6昼夜,保证友军顺利攻克锦州,歼敌10万人。直到兵败被俘,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还是想不通,为什么11个师的部队,还有飞机、舰炮助攻,就是过不了小小的塔山。

同年11月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担负了消灭黄维兵团、协助华东野战军与徐州地区50余万国民党军决战的任务。中原野战军一年前刚刚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在经过黄泛区时舍弃了火炮等绝大部分重武器装备,攻坚力量较为薄弱。同时,长期在敌后作战的中原野战军没有稳定的战略后方,部队始终没有得到补充,兵员和装备严重缺乏,战斗力明显下降。他们对面的敌军是黄维率领的十二兵团12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全部美式装备,配有坦克、大口径火炮等重武器。战役初期,因伤亡过大,中原野战军各部队经过三四次的火线编队,至总攻发起时,全军伤亡达2万余人,部队相当疲惫。为了完成中央军委作出的吸引徐州国民党军赴援并予以全歼的作战任务,中原野战军不惜任何代价,倾全力奋勇发起攻击。时任中原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对各级指挥员说,只要歼灭了黄维兵团,只要歼灭了南线敌军主力,中原野战军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中国的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经过20天浴血苦战,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全部歼灭,战场局面顿时明朗。这场战役为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开启了胜利之门。同时,在这场战役中,各部队也是互相支援的。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之一、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也给予了粟裕以及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很高的评价。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在奉命准备向苏联尤金大使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在场的刘伯承边看地图边对陈毅说出这样的话: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是三野(华野)打的。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还回忆其父说过这样的话: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