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风采实用兼具
军服是美的,军服穿在男士身上显得格外威武强壮,而穿在女士身上则又显得英姿飒爽。军服的风采曾经吸引了无数的青年男女。在我国,绿军装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引领过时装的潮流。但军服又不仅仅只有美,还有付诸战争的实用价值,这使得以军服为主的军营服饰文化不仅追求美即风采,而且也注重其战争中的实用价值。
较早时期的军营服饰常常过多地追求风采。早期的罗马并没有常备军,一旦国家发生战事,预备役人员得自己携带武器及战斗服装入伍,显得很不整齐。随着帝国的日益强大和战事的逐渐频繁,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在罗马建立起来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支职业化军队。既然以打仗为职业,自然事事要求正规,统一的军装是必不可少的行头。所以,在那个年代,罗马军团的作战服装在当时是最讲究的。克拉苏的军团和恺撒军团在着装方面各有特色,让人一看便知;庞贝的军团在军服上也毫不示弱。整齐的军装给罗马军团注入了意想不到的生机,在对日耳曼人、对高卢人、对斯巴达克起义者的作战中,罗马军队首先在气势上就略胜一筹。面对衣冠不整的对手,罗马军团的战士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因为他们自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支穿戴最正规的职业化军队。
拿破仑时代的士兵们戴着高筒帽且身着颜色鲜艳的军服。据说,鲜艳夺目的服装可使敌人恐惧,高耸的帽子可以使自己显得高大。在向敌人发动进攻时,打头阵的军乐队敲着鼓点更可鼓舞士气,因为交战双方近距离接触,这些造型怪异、颜色鲜艳的服装能给对方造成精神上的威慑力。因此,古代的军服大多华丽美观,又多以红色为主色调。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红色可以使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精神振奋,是最具有攻击性的色彩。因此,古代军服以红色作为主要色调,激发战士旺盛的斗志。同时红色也有掩饰受伤流血的实用功能。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红色一直是各国军服的首选颜色。我国战国时期魏国及大汉朝的军队军服也以红色系为主。
火器的发明与使用逐渐使军营服饰转向追求实用价值。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火器在战争中的普遍使用而导致作战模式发生根本变化,人们开始认识到在战场上更重要的不是显耀自己而是隐蔽自己,士兵作战服装的基本功能转为追求战场掩蔽效果。1898年,英国为掠夺非洲南部的矿产资源,派兵与当地的布尔人进行了为期3年的战争。布尔人身着黄绿色军服,武器上也涂有绿色,潜伏在绿色的热带林海中,十分隐蔽,而英国人的红色军服在林海中却十分刺眼。尽管英国人比布尔人多5倍,交战的结果却常常是英军失败。血的教训使英军认识到军服色彩的重要性,英军便把军服一律改成暗绿色。以后,欧洲各国军队争相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绿色军服已相当普及。目前,世界上军服的颜色多达800多种,其中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绿色,有深绿、中绿、草绿、浅绿、黄绿、橄榄绿、墨绿等。
中国从古代就非常重视军服的实用价值。军服的实用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得到了最早的运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当时作战没有专用军服,穿着上衣下裳,宽袍长带,使用兵器受到很大限制,地处北部的赵国与匈奴作战,屡吃败仗。赵武灵王继位后,认为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服装上落后于匈奴人。匈奴军队人人惯于骑马射箭,善于机动,战法灵活,他们穿的战服窄袖短袍,皮靴皮带,既能御寒,又便于作战。因此,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发布胡服令,并最终说服了文武大臣中的顽固派,全军改变服制获得成功。胡服令的贯彻执行,对赵国的强盛起了较大作用,一时间,赵国北击匈奴,西抗强秦,东伐齐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此以后,军服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就存在于军队装备之中了。
但追求军服的实用价值并不代表着不追求军服的风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自我标榜为古罗马精英的嫡传后裔,所以特别注重军队的仪容,在军装的设计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德军军服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制作的质量上都属上乘,式样也特别多。尤其是伞兵的服装,其精良周到的程度即使拿到现在也会令人赞叹不已,长至膝盖的伞兵短裤直到现在还很流行。同时,希特勒还非常重视军服的实用性,当时各种迷彩服也已经出现在德军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作战地域广阔,从北非的沙漠一直到挪威的森林,都分布着德国的作战部队,因此所需要的军装种类之多是不难想象的。另外,德军并不仅在军装方面下功夫,其他的单兵配备也很周全。例如,为沙漠作战部队配备了可换不同颜色镜片的眼镜架,为东部前线的士兵专门研制了加厚木底站岗靴,等等,这些都很实用。
“胡服骑射”复原图
为增加军服的风采和实用性,古代军服就已开始讲究佩饰。在中国古代,还通过增加军服的防护装备来增强实用价值,最常见的防护装备是盔甲。在作战时,盔甲不仅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而且还能显示军威和军容。作战人员戴上头盔、穿上盔甲后,盔缨鲜明,护心镜闪亮,真是壮军威,鼓士气,威风凛凛,气势逼人。三国时的著名战将关羽,曾用金银制作盔甲上的漂亮饰物,那些敬服关羽的沙场战将们,也常常以能制作一副与关羽相同的盔甲而引以为豪。当他们挺戈跃马出阵交锋时,身耀金辉,颇能振奋军心士气。其他佩饰还有图腾、面具等标志。古代氏族部落的图腾符号不仅仅作为标志,还往往以狰狞凄厉之感给人以震撼,使人产生敬畏感。图腾多为动物或自然物,如狮、虎、熊、豹、龙、蛇以及日月星辰等。在古代战争中,还有化装上阵的习惯,即让士兵装扮成鬼气森森的样子,张牙舞爪地到阵前去,也有的部落士兵在战前用颜料涂画身体,或用动物的血涂抹身体,目的都是给敌人以威慑,给自己以力量。现代战争早已脱离了神秘的色彩,但在今天的军营中,仍部分地保留了图腾、面具的功能。在世界各国所谓的“王牌军”中,很多军徽标志即是图腾化的。韩国陆军的首都师是韩国唯一一支参加过海外作战的师,被韩国军界誉为“无敌猛虎”,其师徽就是一只血口大张的白色虎头。美国陆军第一〇一师空中突击队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呼啸山鹰”,师徽是一只印在黑色底色上的美国鹰鹰头。在许多早期的空战中,不少飞行员把自己的飞机涂上狰狞的动物图案,如鲨鱼、鳄鱼、猛虎等,其意也如出一辙。
军服佩饰文化发展到今天有的仍很流行,有的有新的发展,发展最成熟的就是军衔。军衔徽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佩有各种识别标志的制式军服,是适应军队作战指挥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以欧洲为例,在奴隶社会,军服与需要区分敌我有关,为此才制定了制服的颜色,在衣服上佩带识别标志。西欧中世纪的军队,衣着自理,武器自带,没有统一的服装。军队指挥官来自贵族,很容易从传令官的服饰识别出来。15世纪末,雇佣军出现后,各支队和团规定了各自的服装式样和颜色。军衔制出现后,西欧各国军队开始进行服制变革。17世纪,西欧军队出现了帽徽、穗带和用于表示军人所属兵种(勤务)的领章。如克伦威尔步兵的服装规定为红色,新军成立后就成了通用制服,一直沿用到1914年。路易十四时期,规定了特种式样服装作为军服,近卫军为白色,带袖头,翻领红色衬里,白色领章;步兵为灰色;龙骑兵为红色。18世纪后,西欧军队出现了肩章、带穗肩章等识别标志。肩章的作用,是按肩章的种类、式样、颜色,肩章上的彩色杠(竖条带)、条纹的数量、宽度以及小星或其他图案的数量、大小,区分军衔和勤务的属性。军衔制产生后进行的服装改革,使得军人等级权限明朗化,促使军人严格履行职责,提高军队的组织纪律性,并便于识别军人所属的军队、军种和兵种,利于作战协同。随着军衔制的实行和专业勤务的区分,军队服装区分越来越细,军衔标志及军兵种勤务符号也越来越繁杂,形式多样。如美军的军衔图案近500种,其军服如同它的军衔标志一样复杂繁琐,各军种都有各自不同的服装,光礼服就有节假日礼服、宴会礼服等十几种;在航空母舰上,各军兵种中,单是军服的颜色就有黄、蓝、红、绿、紫、白及白底红十字等多种。
在中国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早期,红军军服都是各部队自己筹措,往往是筹措到什么服装就穿什么服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军军服是瑞金时期赵品三同志设计的,缀红布五角帽、佩红布领章的粗布灰色军装。南昌起义时,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部队穿着国民革命军服装,参加起义的工农武装穿自己原来的服装。在起义后的转移和创建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各部队都建有规模不同的小被服厂,以加工服装供应部队。当时的军服没有统一的式样,颜色、面料也不一致。1929年3月,红四军到达闽西重镇长汀,在长汀成立红军临时被服厂,缝制了4000套灰色军衣。新军服的样式是由毛泽东、朱德、陈毅亲自审定的,灰蓝色、布质,上衣为中山装式,两个上贴袋,领口缀红布领章,领章上绣有一圈黑边,以示悼念列宁逝世5周年;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形,缀红布五星帽徽。这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身着统一服装。朱德曾说,这是红军第一批正规的军服。
抗日战争时期,军服分冬夏两种,制式相同,各级军官同一制式,士兵服装基本与军官服装相同。此时军服颜色不统一,有灰、绿、黄、蓝等多种。另外,由于供应渠道的不同,军服式样略有差别,军服用料也不统一。1945年又把男军服和女军服加以区别。
解放战争时期,初期的军服完全沿用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服装制式,即中山装式。但是,因分散制作条件的差异,服装用料、颜色、尺寸和工艺技术等方面,差别很大。解放战争后期,军需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军委召开的全军第一次后勤会议上,确定了全军统一的服装制式,开始了全军军服制式化的新时期。后来,军委总后勤部起草的《军需工作概则》中规定,军需产品的样式、颜色、尺寸必须统一。此时,统一了军服颜色。陆军一律采用草绿色,海军一律为黑色,空军一律为蓝色。从此,军需被装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对我军的正规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军服发展了50式、55式、65式、78式、85式、87式、97式、07式等系列。07式服装包括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具有系列更完整、风格更和谐、样式更现代、质量更精美、号型更舒适的特点。这次换装首次为全军军官配发了礼服,几代军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实现了。礼服分为军官礼服和“两团一队”礼服两类。常服分为春秋常服、夏常服、冬常服3类。在常服设计上,男装采用突出肩宽的“T”字造型,女装采用收腰身的“X”字造型,更能体现男女军人的气质。标志服饰首次在军官胸前佩戴级别资历章,堪称07式服装的一大亮点,设计上采用色条和五星的模块组合,体现出军官的服役年限和级别。标志服饰还包括帽徽、领花、军衔标志、胸标、姓名牌、臂章等。作训服包括作训帽、夏作训服、冬作训服、作训大衣、作战靴等,具有防侦察监视性能等,适应了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要求,基本体现了军营服饰文化所崇尚的风采与实用融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