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纪律约束: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

军事纪律约束: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

在我国,只要是有军队的地方,就都能听到一段优美的旋律:“军号嘹亮,步伐整齐,人民军队有铁的纪律,服从命令是天职,条令条例要牢记,令必行、禁必止,自觉凝聚成战斗集体……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步调一致得胜利……”这就是军队广为传唱的《严守纪律歌》。

古今中外无论哪一支军队都讲求纪律,没有纪律,军队将是散沙一盘,毫无战斗力可言,而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孙子就非常重视军队的“法令”“曲制”对提高士气的保障作用。继承了他的思想的孙膑也强调,军队要成为士气旺盛的战斗集体,就必须有严格的法制和纪律的约束。《尉缭子·制谈》则阐述:“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号令明,法制审,故能使之前。”尉缭子还根据相关理论制定出许多具体而实用的制度和章法,如《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勒卒令》《经卒令》等。明朝的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为部队明确制定了各种制度,而且还把各种制度编印成册下发官兵,令其背诵熟记,大大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戚继光的部队能够做到平时保持士气,战时“兵虽百万,指呼如一人”。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也指出,军人的勇敢必须摆脱个人勇敢所固有的那种不受控制和随心所欲地显示力量的倾向,他必须服从更高的要求: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遵守规则和方法。

古人不仅认识到了纪律的重要性,在战争实践中也非常重视运用纪律激发士气,如秦始皇就提倡“以法为教”的军中法纪教育,军人接受教育后,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使命,履行军人的职责,激励起自己的士气和斗志,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南宋的陈傅良在他的《历代兵制》中说:“自鞅始明以战悬为刑赏,以多杀为爵级,以怯斗为役隶,使斯民要利于上,非战无徭。”秦朝军队的尚武精神,勇敢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与秦统治者坚持法纪教育分不开的。辽、金、元朝的军纪教育思想特点比较鲜明:教育将士善战而不妄杀,教育军官禁止奴役士兵,教育士兵禁止骚扰和掳掠百姓。这样做增进了团结,争得了民心,部队士气自然提高。而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岳家军和戚家军之所以斗志昂扬,战无不胜,军纪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我军的纪律是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生动体现,与一切旧式军队和剥削阶级军队的纪律有着本质的区别。朱德同志1931年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中指出,红军的纪律是根据整个阶级的利益、革命利益和革命斗争的必需而制定的。红军指挥员与战斗员都是一样地遵守。与白军的纪律专为压迫士兵而设,绝不相同。朱德同志的话,是对我军纪律本质和纪律特点的高度概括。战争年代,我军能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的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建立在这种自觉基础上坚强的组织纪律性凝聚起来的高昂的战斗精神。

红军时期有一首歌谣唱道:“军令如山重,纪律似铁坚。”这是我军严明军事纪律的生动写照。建军以来,我军官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决做到听从指挥不打折扣,不讲条件,执行命令完全彻底,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司令部命令驻德川我军某师向美军第八集团军的腹地三所里穿插,切断已被志愿军包围的10万余敌人的退路。这个师刚刚完成德川战役的迂回任务,已连续行军作战两昼夜,饥困交加,极度疲劳,加上从德川到三所里有70多公里路,靠战士们的两条腿翻山越岭在14个小时内赶到,确实困难重重。但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即坚决执行。他们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在海拔1200米的山路上攀陡崖、越深涧,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完成穿插任务,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堵住了敌人,保证了二次战役的胜利。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敌人始终奇怪我军劣势的装备何以有那样大的战斗力。他们不明白,有高度政治觉悟和自觉纪律的战士所具有的战斗力是无穷的!

1947年夏,中央军委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命令我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调动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北上。榆林城是国民党重点设防的重镇,三面环山,紧连沙漠,易守难攻。西北野战军兵力不足,能否攻下把握不大,因此,当时不少人对此想不通。但西北野战军坚决执行命令,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北上榆林。围城10天,虽然未能攻克榆林城,但调动了胡宗南集团主力北上,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正是这种严格的组织纪律形成的步调一致,使我军越战越强,逐一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虽然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和武器装备上都占优势,但派系林立,无法做到统一纪律和行动一致,最终走向失败。我军的胜利再一次说明了“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

纪律是军队的生命,也是军人的生命。只有每一个军人都把纪律作为生命看待时,军队才能有战斗力,军队的生命才能延续和发展。军队的强弱成败,军人的生死存亡,有时就系于一人一事一时之纪律的严与废。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邱少云同志,由于能在烈火焚身的危急情况下严守纪律,不仅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而且赢得了更多战友的安全。1952年10月11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以便第二天傍晚发起战斗,突袭消灭敌人。天黑以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战士们三个一组、四个一组地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伪装得像山坡上的草一样,凉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显不出一点儿痕迹。他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枪眼里伸出来的敌人机枪筒和瞭望孔后缩头缩脑向外张望的面孔,有时,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清楚地听到。但到第二天11点钟的时候,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并且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要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但是,邱少云深深地懂得,要是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就不能完成。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