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歌曲陶冶: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军旅歌曲陶冶: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军歌,是对军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是进行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我军军歌融入了时代精神,奏出了时代强音,坚定了歌唱者的共产主义信念,陶冶了歌唱者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军心,吹响了战斗的号角,鼓舞着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军在初创时期就很重视发挥革命斗争歌曲的作用。《古田会议决议》(1929年12月)中规定: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族群众革命情绪斗争的歌谣,军政治部负督促及调查之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产生的战歌,至今仍在传唱和编印成册的有200首以上。这些战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历程。其中,包括1927年我军建军时产生的战斗歌曲《八一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创建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战歌,如工农红军初创时期的《上前线》《十送红军》等歌曲,作为我军军旅歌曲的雏形,就已经被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广为传唱。歌曲唱出了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些作品,歌词生动朴实,大都采用民歌、古曲或其他中外歌曲的曲调填词而成,朗朗上口,非常易于流传。其中,还有紧密结合某一战斗和军事行动的战歌,如《再占遵义歌》《渡金沙江胜利歌》《打骑兵歌》,等等。特别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产生在红军时期的我军的标志性歌曲之一,体现了我军的宗旨、使命、纪律、道德和战斗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歌创作和歌咏活动空前高涨,为动员、团结、鼓舞全民族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汇集成册的抗战歌曲有千余首以上。1935年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号召、激励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时代最强音。今天,《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我们的国歌,又赋予中华民族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同时,1936年出现的《救亡进行曲》,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现的《大刀进行曲》,1938年出现的《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1938年、1939年间出现的《黄河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等经典之作,都极富战斗豪情。

我们的军歌,很多都诞生在抗战时期。1939年《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的诞生,标志着我军的军歌、战歌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其中,《八路军进行曲》不仅凝聚了听党指挥的思想,而且鼓舞了人民军队的昂扬斗志。我军高唱着它,谱写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夺取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1988年7月,中央军委通过决议,将这支凝聚了我军抗战激情的军歌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说明,在小米加步枪时代诞生的传统军歌,与体现我军本质的战斗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歌创作发展迅猛。这个时期产生的战歌,不仅老同志记忆犹新,在五星红旗下长大的一批批军人,也都是唱着战火中诞生的战歌成长起来的。像《靠我们打胜仗》《起来,穷人们》《解放军老百姓是一家》《我军爱民民爱军》《敲碎你的脑袋》等,尤其《敲碎你的脑袋》爱憎鲜明:“呸!呸!呸!反动派,为什么你的心肠这样坏?流氓手段鬼投胎,一心进攻解放区,老百姓要和平,你不睬,你来,你来,就敲碎你的脑袋!”这样的歌曲,连同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歌,在和平建设年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对提高巩固部队战斗力,培育广大官兵战斗精神和进行全民国防教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涌现出了不同的很多体现战斗精神的优秀作品。如1950年诞生的《志愿军战歌》,早已被历史认定为志愿军的标志性音乐作品。在同年产生的《我是一个兵》,是从战争年代向和平建设时期转折中产生的一首代表性歌曲。这一时期体现战斗精神的歌曲,表现了我军多兵种开展大练兵的战斗生活,讴歌了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和官兵们的钢铁战斗意志。如在军内外广泛传唱的有《人民海军向前进》《毛泽东的鹰》《我爱我的祖国》《当兵为什么光荣》《进军号》《海岸炮兵歌》《人民军队忠于党》《骑马挎枪走天下》《等待出航》《水兵回到海岸上》《英雄汽车司机员》《我爱祖国的蓝天》《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我为祖国守大桥》《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走上练兵场》《八一军旗高高飘扬》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军营流传,广大人民群众也耳熟能详。这一时期涌现的体现战斗精神的歌曲,其题材、体裁的扩展,不仅促进了歌曲形式风格的创新,更增添了歌曲的艺术魅力。如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独唱《歌唱二郎山》等,反映了我军进军西南边疆、建设西南边疆的战斗精神,在音乐选材和形式风格上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真是乐死人》是第一首反映实行义务兵役制时新兵情感的代表性作品;《有两个小伙一般高》表现了两个高炮战士争先恐后打敌机的战斗精神和在荣誉面前互相谦让的美德;《打靶归来》是一首情境化与人物化结合较好的队列歌曲,流传50多年常唱常新。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当数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组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同时,每一首歌都体现了非常个性化的战斗精神。

当历史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体现我军战斗精神的歌曲创作和歌咏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主题观念新、词曲语言新和形式风格新。歌曲《咱当兵的人》,词曲语汇风格、理念与价值观的体现、艺术气度等都富有时代特色,是一首以领唱与齐唱相融合的形式书写队列歌曲的创新范例。《一二三四歌》《军队节奏》《我跟着祖国一二一》等,虽都以队列行进的口令切入,又以各自不同角度延伸寓意,唱出了昂扬的战斗精神。《当兵的历史》《军营男子汉》等,从当今非常现实的社会价值取向进入,开启了队列歌曲与通俗歌曲融会贯通的先声。

另外,从《军人道德组歌》的八首歌曲到新时期以来涌现的各种题材、体裁的军旅歌曲,都自觉地融入了战斗精神的时代主调。像《军港之夜》《小白杨》《火箭兵的梦》《东西南北兵》《天路》《在和平年代》等,都在军旅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体现了战斗精神。

在我军的军事斗争实践中,军歌对培养战斗精神、培养我军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心,是指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作战,并坚信能取得战争胜利的一种积极心态。它是战斗精神的关键因素,是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和巨大动力,是促使战斗信念、战斗意志、战斗心理、战斗作风等精神因素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必要条件。1950年10月,志愿军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踏上朝鲜土地,并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心。军歌还对培养我军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军成长壮大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军人唱着军歌,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而牺牲奉献。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将士唱着战歌,不怕流血牺牲,克服重重困难,冲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征服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险阻,经受了饥寒伤病的痛苦折磨,战胜了党内的分裂危机。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唱着“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成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黄河大合唱》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作。“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正如《英雄赞歌》中写道:“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勇于牺牲、前赴后继是革命战士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在生死攸关之际表现出来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种革命的英雄主义情怀,一种神圣而巨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