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崇尚牵引:只要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征服世界

荣誉崇尚牵引:只要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征服世界

拿破仑曾说过:“只要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征服世界。”勋章是荣誉的标志。荣誉是军人的生命,是战斗精神的最核心要素,是战斗精神的灵魂,是战斗力不竭的源泉。荣誉感能使军人产生向往荣光的价值追求,激发军人爱军习武的热忱、克难攻坚的意志与顽强战斗的精神。朱德总司令也曾说:“部队中人人精神振奋,你也想立功,我也想立功,这样就会打胜仗。”世界各国军队无不重视以荣誉激励战斗精神。

荣誉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估,同时也是他卓越的行为得到社会承认和认可的象征。这一观念被14世纪著名的《法国骑士》的作者若费雷·德沙格尼概括为:“获得荣誉越多就越有价值。”所以,从人的本性来说,追求荣誉是一种原动力。而且,从某一种意义上说,人有本能的耻辱观,这也就是荣誉观的雏形。远古人类就知道“以叶遮丑”,古谚语也说“窃贼亦有廉耻之心”,这就是最好的明证。所以说,荣誉观就像灯塔一样,它能指引我们回到职业军人的道路上来。追求荣誉是人类的本能,这是自我与社会进步的动力。无荣誉感的军人是不可想象的,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纵观古今中外,把荣誉作为军队战斗精神的核心和支柱的并不鲜见。如中世纪骑士精神内涵是荣誉、效忠、美德、风度,其中对荣誉的崇拜则是骑士精神的灵魂。这也恰如赫伊津哈说的,骑士精神来源于追求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又促生了荣誉感,荣誉感是贵族生活的支柱。我国古代对荣誉的这种作用,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在古代圣贤的诸多论述中无不体现基于“爱国、爱民、爱卒”之上而产生的荣誉观。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就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先贤孔子也提出“智、仁、勇”“三德”,后来的孟子又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其中,“仁”就是一种安国定邦、爱国爱人的荣誉观。直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仍一直把“仁”作为军人的精神要素之一而提出。如他在《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指出,革命需有精神,此精神即为现在军人之精神。但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为军人精神之要素。能发扬这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孙中山所提倡的这种“仁”也是一种荣誉观。由此看来,荣誉是各时期军队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

荣誉可以凝聚军心,可以培养精神。无论是英勇、忠诚,还是慷慨、无畏,最终都是为了荣誉。曼彻斯特说过,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绶带把生命奉献给你。具体说,荣誉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荣誉产生爱国情结。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民族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说到底也是一种情结。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关于情结是这样说的:情结由一个居中的或核心的心理要素所组成,围绕着这一心理要素而聚集着一大批次要的联想。这个居中的或核心的心理要素就是荣誉。没有什么比这种荣誉会制造出更加惊人的举动了。乾隆三十六年,万里返回祖国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为了得到回归祖国的荣誉,不惜承受巨大牺牲,行程万余里,回到了祖国。19世纪的一位外国学者惊叹道:“从有最早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无垠的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和那样激动人心的了。”二是荣誉坚定理想信念。荣誉最能使人坚定自己的信仰,并为之而奋斗,为之而坚持。官兵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的形成,需要在进行理论教育、心理诱导、意志磨炼和个性心理品质锻造的同时,更加注重荣誉情感的培养。而且,对理想信念的荣誉感一旦确立,它就如种子一样,雷击不动,风袭不摇,火熔不化。三是荣誉激发战斗激情。在《兄弟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弟兄们开始害怕重返前线。然而,他们一回到战场,那些疑虑和紧张全都不见了。冷漠、无情和镇定又重新回到他们身上。……过去的自信重现了,战斗的兴奋感回来了,渴望优秀和胜利的欲望又会再次占上风。为什么会有这种战斗激情?这也正如他们所说的:就是在自己最热爱和最尊敬的人面前不能表现成一个懦夫。荣誉在战时军人中所激发的感情,是一种无私而尊贵的自我牺牲。巴顿在谈到这一点时也说,我遗憾地注意到,人们一旦荣获这两种勋章中的一种,往往会因奋勇作战而牺牲。为了一个通常不是出于自己选择的国家而死,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感到那是某种本质上非常纯粹的事物——荣誉。而且,荣誉能使战争变得“温情”,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生死决斗中,荣誉观的作用能软化战争的野蛮与暴烈,使士兵忘却恐惧和对生死的考虑,奋勇杀敌,勇往直前。四是荣誉造就高尚人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荣辱观,那他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有强烈荣誉感的人,他的行为举止永远都是高尚的;而且有荣誉感的人,也是有责任感的人。追寻崇高的荣誉,就能造就出高尚的人格。所以,把荣誉当作战斗精神的核心要素是不为过的。

在战争实践中,以荣誉感激励士兵对士兵的战斗精神起着巨大的提振作用。如古波斯帝国国王居鲁士(约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29年)就很善于用奖励手段激励士气。他认为,将领当想“表扬”什么人的时候,须喊出其名字才对,尤其是高级将领更应该做到这一点。若能如此,那些受到表扬且知道上级晓得自己姓名的部属,会感到自己在上级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会更热望做一些豪迈的有益于荣誉的事情。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伟大的雅典军事家伯里克利向他的同胞们说道:最大的荣誉来自最大的危险。这句话对国家和个人都适用。这一至理名言号召人民用战争捍卫雅典。公元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面对军队内部的突发事变,对即将哗变的士兵们说:“你们当中有谁会真正感觉到它为我受的苦和累比我为它受的还多呢?我的全身,至少是前面,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伤疤。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的荣誉,为了你们的财富。”荣誉和财富,挽狂澜于即倒,感化了军队。普鲁士腓特烈大帝1740年出征西里西亚前的动员中,通篇都在激发士兵们去为荣誉而战。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拿破仑更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官兵的荣誉感。他曾吹嘘自己不是用皮鞭而是用荣誉来进行管理。他认为一个在伙伴面前受了体罚的人,是不可能对荣誉有所感受的;他还认为一个人如果重视自己的生命甚于国家的荣誉,那他根本就不应当是法兰西陆军中的一员。拿破仑把军人的荣誉感提到很高的地位。他培养和激发军人的荣誉感,不只是进行思想教育,而且采取了具体的鼓励办法。例如,对于立了战功的官兵,不惜授以高官厚禄,大量颁发勋章,广泛地进行通报表扬,以此激发官兵去争得荣誉,发扬勇敢战斗的精神。应该指出,拿破仑大奖军功的做法,是收到了较好效果的,并且也为他本人赢得了威信,博得了官兵的赞颂和爱戴。1805年12月1日,在著名的奥斯特利茨战役的前一天,拿破仑向全军作了简短有力、震撼人心的战前动员。他鼓动官兵们发扬法兰西民族精神,为祖国的荣誉而战。他以洪钟般的声音对参战的部队官兵讲:“军人们,你们面前的俄奥联军是已被法军打败过多次的敌军,现在法军所占据的阵地是极为坚固的,预料结果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并且必将赢得和平。你们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我!”将士们听了这些激奋人心的动员话语备受鼓舞。晚上9点钟,当拿破仑到前线视察大战前的部队时,每到一处,官兵们都会把他围在中央欢呼、跳跃,并高喊:“拿破仑万岁!”“大军万岁!”“帝国万岁!”无数的火把照亮了夜空,激昂的欢呼声响彻大地,将士们热血沸腾。正是这种旺盛的战斗热情,使法军一举夺得了奥斯特利茨战役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准备在诺曼底登陆。为打好关系到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生死存亡的这一仗,盟军总司令蒙哥马利元帅通过广播进行政治动员以激励官兵士气。他是这样动员的:“你们在干一件无与伦比的伟大事业。世界将通过你们完全变一番模样,历史将为你们树立一座丰碑,写上:你们是迄今最优秀的军人!这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拔河比赛’,那些即将开辟第二战场的军人们所负的责任,是成功地执行自己的任务并最后作为一个自豪的人,回到家里同亲人团聚。”蒙哥马利元帅将获得战争的胜利同国家荣誉相比,激发了官兵的斗志。士兵听了广播,士气高涨,斗志旺盛,军官们更是主动请缨,在随后的残酷战斗中舍生忘死,一往无前。

无产阶级军事家也注重通过荣誉的激励来调动军人勇猛参战的热情,燃烧其旺盛的斗志。1941年11月,德国法西斯的军队逼近莫斯科,苏联红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部署并指挥莫斯科保卫战。狭路相逢勇者胜。为了鼓励苏军的战斗意志,斯大林于11月7日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并在阅兵后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对参战的将士们说:“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的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斯大林演讲一结束,全体受阅官兵振臂齐呼:“乌拉!”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迈着雄健的步伐从红场列宁墓前走过,开赴前线。斗志高昂的苏联红军,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勇敢的战斗精神,顽强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迅速转入反击,使莫斯科转危为安,并由此扭转了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

为增进军人的荣誉感,各国军队都设立了军功章制度以专门奖励在军队作战、训练、执勤、科研等军队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立功人员,使军人的荣誉时时得以展现。美军现行的统一勋章有17种,纪念章有20多种,其中包括“荣誉勋章”(国家最高英勇勋章)、“服役优异十字勋章”(二等荣誉奖章)等奖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有464位军人获得“荣誉勋章”,8716位军人获得“服役优异十字勋章”。拿破仑也非常重视奖章的激励作用。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自任为法国皇帝,并在7月11日为其荣誉军团设立了属于自己的特定标志——荣誉军团勋章。经过发展和完善,荣誉军团勋章总计包括了5个级别,分别对应荣誉军团成员的5种荣誉官阶,从低至高分别是骑士、军官、司令官、高级军官、大十字骑士。其中,骑士级成员在左胸佩戴银质荣誉军团勋章;军官级成员在左胸佩戴金质荣誉军团勋章,但勋章缎带上带有蔷薇花饰;司令官级成员在颈部佩戴项链式金质荣誉军团勋章;高级军官除了要在左胸佩戴缎带上有蔷薇花饰的金质荣誉军团勋章外,还要在右胸佩戴银质大十字勋章(即大绶章);最高级的大十字骑士成员还要在右肩披绶带,并在左大腿上方的绶带上缀金质荣誉军团勋章,左胸佩戴镀金大十字勋章。荣誉军团勋章在法国军队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即便是在拿破仑政权消亡后,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者路易十八也没有废除这种勋章,只是对其造型进行了调整。

2007年1月,在布什政府增兵伊拉克的特殊时刻,美军也搞了一次隆重的授勋仪式,以激发军人的战斗精神。这次授勋仪式参加人员除了阵亡士兵邓纳姆的家人,还包括政府内阁成员、国防部和海军陆战队高官、国会议员、曾经的“荣誉勋章”获得者以及邓纳姆生前的战友。布什在讲话中说道:邓纳姆下士秉承了海军陆战队员英勇无畏、视荣誉重于生命的优良传统,他是海军陆战队的模范标兵,是美国年轻一代的英雄楷模,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邓纳姆下士是为了挽救战友的生命而英勇牺牲的。战斗中,一名伊拉克武装分子向他们扔出了一枚手榴弹,邓纳姆命令同伴后退的同时,取下头盔罩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并用自己的身体紧紧护住。一声闷响之后,战友的生命保住了,邓纳姆却被送往医院,8天后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时值驻伊美军士气低落之时,布什政府为军队鼓舞士气的意图十分明显。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始终重视开展立功授奖工作,以彰显军人的荣誉,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立功授奖制度。我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已经有了军功章,这一时期的军功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成长历程及中华苏维埃的发展轨迹。军功章多为铝质和银质,制作简易,但不粗糙。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各级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异常艰苦,为了激励斗志,他们自行颁发了各式各样的军功章,质地也千差万别,除了有铜质、银质奖章之外,还有银片、铜片、铁片、胶片等。如胶东军区颁发的“胶东爆炸大王”奖章,上面那惟妙惟肖的地雷爆炸图案,就反映了我军民英勇抗日的胜利历程。解放战争时期,首次出现了以领袖人物或部分首长名字命名的军功章,如“毛泽东奖章”“朱德神枪手奖章”等。当时,人民解放军由弱变强,迅速成长壮大,最后横扫千军如卷席,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激励将士们勇敢作战,上至野战军总部,下至纵队、军、师、旅、团,都为功臣们颁发军功章。因此,这一时期,军功章品种最为繁多。

1955年2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决议》,依据决议颁发了八一勋章(三等)和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勋章(三等)和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勋章(三等)和解放奖章,其中一等勋章均为金质。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了一级英雄模范奖章、二级英雄模范奖章的颁发办法,同年制发了一、二、三等功奖章。1988年,中央军委为部分军队离休干部分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前参加革命队伍的人民功臣的一次集中表彰。除了颁发各类勋章奖章以外,晋升军衔、为牺牲官兵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把有功官兵的名字刻在营房或武器装备上等做法也是各国军队激励官兵战斗精神广泛采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