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战斗力的基础

饮食文化:战斗力的基础

军人从事的职业与普通公民不同,这就使得对军人的体型、力量及免疫抵抗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军人的饮食就不像普通公民那样任着性子来,想吃啥吃啥,必须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军人饮食的标准化。但同时由于各国军队的主体——军人并不是由单一民族或信奉同一宗教的人员组成的,军人个体之间存在着众多差异性,这就又使得军营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如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大,民族饮食也有较大的差异,各个民族、各个地域都具有悠久的、丰富的饮食文化,这必将使得军营这个由五湖四海汇聚成的集体的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军营饮食文化必须是标准化与多样性的统一。

标准化是军营饮食文化的特点。由于军队的特点要求饮食保障必须遵循快速、高效、集约的原则,其直接目标是为了生成、维持和提高战斗力。饮食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战斗人员的营养、体能、精神状态的满足程度,尤其在战时条件下,其首要价值取向是满足作战需要。这使得在军营餐桌上不可能出现如民间那样细腻繁杂的菜品。不管哪个国家的军队,军人给养的供给都是标准化的。

我军根据国家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制定了营养素供给量标准、食物定量标准和伙食费标准,构成了我军给养保障标准体系框架。这一系列标准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从营养、食物和经费上保证了我军作战训练的需求,而与此相关的给养管理制度,则从质量上保证了标准数量的落实。我军给养供给标准制度体系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军情,对给养保障做出的刚性规定。严格的给养标准制度,使科学膳食具有了应有的物质基础,同时丰富了我军的饮食文化。

我军目前有营养素供给量、食物定量、伙食费三个标准。

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由于营养素供应直接关系到军人体能、智能和反应能力,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就被视为判别部队伙食营养健康状况最根本的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研究结果,从事重度劳动的军人膳食营养及能量消耗补充应高出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36.8%。标准规定,军人膳食中,脂肪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应为20%~30%,军人每日摄取的维生素B1、B2应分别在1.5毫克和1.3毫克以上。

食物定量标准。食物定量标准对军人每天应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规定,保证伙食质量达到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是部队筹措、供应主副食品的重要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于2010年2月批准发布了新的《军人食物定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牛奶和水果的供应标准,提高了动物性食品的供应量,适当调低了粮食定量标准,从而使我军军人食物定量的品种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热量更加充足,热比更趋合理,食物品质得到显著提升。按照新标准,我军官兵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可分为5类:第一类是谷物,每名官兵每日应吃500~700克;第二类是蔬菜和水果,应该在1000克左右;第三类是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应该吃400~680克;第四类是牛奶和豆类食物,牛奶200~300克,豆类80克;第五类是油脂,每天50~70克。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平衡膳食宝塔图比较,军队标准中各类定量都相对较高。例如平衡膳食宝塔图中粮食推荐量为300~500克,蔬菜为500~700克,食用油仅25克。军人食物定量标准较高,是为了满足军人营养素供应量标准的需要,是军人的年龄结构、工作性质以及劳动强度所决定的。从世界范围看,我军目前的标准即使与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也是不低的。

伙食费标准。伙食费标准是广大官兵最为熟知的伙食标准,是实现食物定量标准和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的经费保证。党中央、中央军委十分关心官兵的生活与健康,改革开放以来,先后25次调整提高伙食费标准,一类区一类灶从每人每天0.47元调整为15元,增幅接近31倍。

文化本身是多样的,军营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会表现出多样性。

传统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对军营饮食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传统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军营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不同。如美国人讲究吃得是否科学、营养,讲求效率和方便,一般不在食物精美细致上下功夫。早餐时间,一般在8时,内容较为简单,烤面包、麦片及咖啡,或者还有牛奶、煎饼。午餐时间通常在中午12时至1时,有时还会再迟一点。午餐也比较简单。许多上班、上学人员从家中带饭菜,或是到快餐店买快餐,食物内容常常是三明治、汉堡,再加一杯饮料。晚餐是美国人较为注重的一餐,在傍晚6时左右开始,常吃的主菜有牛排、炸鸡、火腿,再加蔬菜,主食有米饭或面条等。美国饮食的发展方向是速食,他们的蔬菜大都生吃,营养损失较少,更主要的是省时间。现在他们还极力提倡把蔬菜挤成菜汁喝,他们都想把吃菜这一点时间也挤出来作为他用。这一点在其军营中也有显示,其饮食大都讲营养,少花样。

对于俄罗斯人说,正餐分凉菜(前餐)、热菜(第二道)、汤、甜点,主食是面包、土豆泥、通心粉,一般以白面包为主,也有人偏爱荞麦黑面包。凉菜以色拉为主,还有香肠、熏肉、咸鱼;热菜有烤肉饼、炖肉块、烤鸡,等等。了解一点俄餐的人一定知道红菜汤,这是俄罗斯很著名的汤,以甜菜为主,配洋葱、橄榄果、切碎的圆白菜、肉丁、土豆丁,上桌的时候浇上一勺酸奶油。

我国曾出现过最精致最悠久的农耕文明,饮食文化在中国文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蔽地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安邦之道,小到日常生活,还有哲学、政治、军事、伦理、医学、占卜、星相乃至艺术理论、文艺评论,均涉及饮食,有些甚至直接从中借用概念、语汇,并获得灵感,特别是儒家学派,更是把饮食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高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儒家所追求的所谓“大同社会”的主要标志,也就是使普天下之大众“皆有所养”,都能吃饱吃好。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文化也具有更加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征。拿饮茶来说,白族饮的是“三道茶”,藏族饮的是“酥油茶”,蒙古族饮的是“奶茶”,这些茶的制作原料、制作方法、饮用方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就地域性而言,据《黄帝内经》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水土刚强……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由于在军营中有来自各民族、各地方的士兵,民族和地域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保持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是必要的。

军人饮食一方面要求标准化,一方面又要求多样性。怎么处理二者的关系呢?即如何使军人饮食既能达到标准,又能丰富多彩?其实,标准化和多样性看似相互对立,实则是相互平衡和相互促进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化,也不存在绝对的多样性。标准化和多样性应该在各自的领域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存共生。标准化中本身就隐含着多样性。在我军粮食定量标准中,米和面的比例实际上就是在标准化中考虑了多样性的因素。譬如,在北方省份中大米的供应比例为40%,面粉的比例为60%,而在南方省份中大米的供应比例为60%,面粉的比例为40%。这正是总后勤部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立足我国现实情况做出的多样性选择,也是充分考虑了市场供应和地区差异的多样性而制定出的人性化标准。此外还有奶粉与牛奶的折算比例,干食用菌与鲜菌类的折算比例,以及豆腐豆浆各个品种和地域差异造成的数量差异,也都在标准化中隐含着多样性。可见,在各个具体标准中,都为多样性留下了诸多拓展空间。再如,从微观上讲,在我军食物定量标准中,猪、牛、羊及禽肉可等量替换,猪排骨和羊排骨按50%折算相应肉类;一类灶蔬菜定量为每人每天750克,其中深色蔬菜应占60%以上,而具体种类又没有框定。此类相关规定又是在标准化的框架下做出的多样性设计。

可见,军营饮食文化确实是标准化与多样性的统一。这些在平时落实起来比较容易,但在战时或训练时就变得非常困难了,由于极端复杂环境的限制,军人的饮食还讲求标准化和多样性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战时或训练条件下,各国军队都有自己的单兵口粮,其食谱的制定与品种的选择同样是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如俄军口粮,食品种类丰富多样:主食有面包、饼干、肉粥、荞麦奶粥等,甚至还有中亚民族的手抓饭;菜肴有白菜焖肉、牛排、茄汁鱼、土豆炒葱头、肉酱、灌肠、水果泥等。此外还有菜汤,比如富含维生素的西伯利亚甜菜汤、黄瓜鱼汤等。为了照顾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口粮盒里还配有袋装茶叶和砂糖,这有助于饭后食物消化。从上面列出的食谱可以看出,单兵口粮非常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合理。就拿手抓饭来说,其主要成分有大米、牛肉、胡萝卜、葡萄干、辣椒、动物脂肪等。这种食品每百克含蛋白质9.3克,碳水化合物15.1克,脂肪79克,胡萝卜素1.3克,这些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没有制式军用食品,只能“背着米袋急行军,啃着干粮、大饼上战场”。抗日战争时期,部队作战时主要供应便于携带的炒面、干粮。解放战争中,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有了煎饼、馒头等军用食品。抗美援朝期间,为解决志愿军初期每月450万公斤炒面的急需,周恩来总理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和中南各省市布置炒面供应任务,还在百忙中亲自和机关的同志一起动手炒炒面,从而出现了后方“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炒炒面”的动人场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开始研究军用食品。2004年研制的“普通野战口粮”是我军的第一套餐谱化野战口粮。我军野战口粮的餐谱结构包括:膳食结构、营养结构、模块结构、口味结构、勤务结构、地域结构6个部分,也体现了标准化与多样性的统一。

我军已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套餐谱化的单兵野战口粮,有18个餐份,其中单兵速食口粮5餐份、单兵脱水口粮5餐份和单兵自热口粮8餐份。这套口粮开发了一系列中国的传统食品,主要有水饺、火腿煎饼、炒面、扬州炒饭、泡菜、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传统名吃,丰富了世界野战口粮的宝库,也显著地区别于美军领衔的西式口粮。为提高接受性,这套口粮首次配备了耐贮蛋糕、牦牛肉、龙虾仁、干奶酪等中等水分食品,标志着我军野战口粮加工贮藏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套口粮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符合要求的完全口粮,重点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军口粮存在的维生素、矿物质不达标的问题。经过南北方部队试吃,整套口粮连续食用接受性在95%以上。这套口粮具有良好的携运性,易携带,能装入作战服口袋,便于运输和分发,打开即食或经简单处理后即可食用。这套口粮在常温下能贮存3年以上,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