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大雅小俗共赏
军营中的语言既有正规的军语,如队列口令及军用文书等语言,又有日常通俗的语言。如一篇介绍美国将军巴顿的文章记载,说巴顿发誓要把一群组织涣散的乌合之众训练成“陆军中他妈的顶呱呱的坦克手”,并指出巴顿用“粗俗风趣,极富鼓动性的演说,煽动得士兵们个个热血沸腾”。怎么来看待军营中的这两种语言文化呢?似可用“大雅与小俗共赏”来形容军营中这两种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的现象。
大雅的军语。军语是军事语言的简称,是军事术语的习惯称谓,是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一切表述战争、军队或与战争、军队直接相关的语词都可以认为是军语。军事语言具有军事职业特性,有着严格的语言规范要求和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作用在于快速准确地传递军事活动信息,使部队人员接受信息,理解意图,快速行动,圆满完成任务。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包含表述军事概念的词、词组或短语;从语法角度看,军事词语绝大部分是实词,只有个别词组或短语性的军事词语中有虚词。军语随人类早期军事活动或战争的产生而产生,随军事活动或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认为,军语起源于集体性的军事活动或战争。原始社会的后期,人类氏族之间及部落之间,为了抢占地盘,掠夺家畜财宝,战争经常爆发。人们为了协调集体的力量同敌人做斗争,必然要使用某些特定的语词,尽管当时还是不自觉的,也没有专用的军事术语。久而久之,当人们在作战和其他军事活动中经常反复地使用某些具有军事色彩的词语时,这部分词语的名称及其含义就逐渐被固定下来,约定俗成,演化为军事术语。
在军队里,制式化是一个系统的要求。营房、营具和营区设置是制式化的,军服样式和着装方法是制式化的,军人的基本队列动作是制式化的,军事活动的基本程序是制式化的。自然,军人的语言也具有制式化的特点。军人语言的制式化,主要是指军人的一些日常用语具有统一制定的格式和统一规范的用法。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于制式化的队列用语、称呼语、应答语、报告语和问候语等方面。我军《内务条令》规定,军人之间通常称职务,或姓加职务,或职务加同志。这既体现了军人不论职务高低,政治上一律平等,也体现了军人必需的职级观念和与一定职务相应的责任意识。我军《内务条令》中用“到”和“是”这两个简而又简的单音节词,为全军官兵规范了军人对待上级呼唤和口语命令的基本言语行为。这是对军人“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基本要求。军人应答“到”和“是”,在枪林弹雨的“语境”中,正是以身殉职的勇气和决心的体现;而贯穿于军人日常口语中,则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军人的气质和作风。军人的制式报告语对报告语词的内容、程序、使用的时机和场合以至于语音停顿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程式性十分显著,一般都使用“报告对象+工作和活动内容+请指示+报告人”的格式,不允许有冗言杂语。这一规定显然着眼于军队的整齐划一观念和军人集体进行军事活动时的严肃气氛。口头问候,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往往呈现出色彩缤纷的社会文化现象。但在军队中,“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这两段制式的问候对话,强烈地烘托了阅兵时的严肃气氛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我军官兵之间的互相尊重与互相爱护,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我军官兵一致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简短的问候语中自然地得以体现。
军营语言的制式化,还包括书面语言的制式化。军事书面语言包括军事公文语言、军事文学语言、军事政论语言、军事科技语言等,它们都属于军事书面语言,都具有军事书面语言的基本属性,集中反映了与军事社团、军事活动、军人交际等语境因素相适应的语言运用系列特点和基本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军事书面语言区别于其他书面语言最为显著的特点有四个。一是大量使用军事语言。为了统一部队的军事行动,在军用公文语言尤其是作战文书语言中,必然大量使用含义单一并在军队内部统一规范的军事用语。在军事文学中也能看到大量军事名言的使用。为了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典型的军事生活、军事人物,在军事文学尤其是以情节描写见长的体裁中,必然较多地使用反映军事生活的各种语汇。二是较多使用祈使句式。在军事书面语中,军队严明的纪律和令行禁止的作风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语言表达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在军用公文语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严格规范、高度统一的军事行动和军人言行举止的需要,表现在书面语体上,必然大量出现以“必须”“应当”“不得”“严禁”等词语及其限制对象所组成的祈使句,以及其他形式的祈使句。通过这种句式,充分表现话语内容很强的约束力和警示力。三是常见并列结构的话语形式。并列结构话语的使用,可以在语气上形成刚劲有力、庄重威严的效果,在表意上达成逻辑严谨、缜密的效果,在语句上造成整齐划一、循规蹈矩的效果,这些效果正与军事工作严肃的氛围、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规范相适应。四是整体结构具有较强的程式性。军用公文从公文种类、格式到语言表达都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作战文书,对其组成项目、记述方法等方面都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在军队中,主要的常用军语有队列口令和军用公文两种。
队列口令。在军事活动中,口令的下达和接受是军人重要的口语交际形式之一。在许多军事活动尤其是队列活动中,如果没有口令,军人的行动就难以做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军队的口令有全军通用队列口令、军兵种专门业务口令和联络口令等许多类别。而在诸多类型的口令中,队列口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队列口令是军队使用频率最高、适用范围最广的制式口语。我军《队列条令》中出现的队列口令有100多个。每一个队列口令都是由预令加动令或单独动令构成的,如“齐步(预令)——走(动令)”“立正”(单独动令)。预令通常用于明确队列动作的目标、方向、方法等,动令则是开始实施队列动作的信号。如“向军旗(明确目标)——敬礼”“向右看(明确方向)——齐”“正步(明确方法)——走”。《队列条令》把口令分为4种类型。一是短促型口令。例如,“停”“跨立”“踏步”“肩枪”“枪放下”“端枪”“脱帽”“戴帽”“坐下”“起立”“稍息”“解散”“报数”“入列”“敬礼”“礼毕”,等等。短促型口令的特点是字数较少,只有动令,没有预令,不论几个字,中间不拖音,不停顿,通常按音节平均分配发音时间。口令中末尾的字声调多为去声或阴平。二是断续型口令。例如,“第×名,出列”“间隔×步,向左离开”“标兵,就位”“分列式,开始”,等等。断续型口令的特点是预令和动令之间有停顿(微歇),但停顿不宜过长,通常为半个节拍。三是连续型口令。连续型口令的特点是预令的拖音与动令相连,有时预令与动令之间有停顿。例如:“立——定”“向右——转”“齐步——走”“正步——走”“左跨×步——走”“成班横队——集合”“向右看——齐”“向前——看”,等等。这类口令的预令末尾一个字拖音稍长。有的连续型口令的预令和动令都有拖音,例如“向军旗——敬礼——”。四是复合型口令。复合型口令兼有断续型口令和连续型口令的特点。例如,“全连注意,成××队——集合”“以××为准,向中看——齐”“成连并列纵队,齐步——走”“成连纵队,齐步——走”,等等。复合型口令逗号前面的部分是第一预令,逗号后破折号前的部分是第二预令,破折号后是动令。队列口令都有制式,通常简明、精练。队列口令之所以能使受令者按照既定要求,准确地实施各种动作,就在于受令者对口令固定的言语形式和特定语义的熟知。使用队列口令是一种以单向表述为主的言语交际。在军队里,口令喊得怎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指挥员的军事素养。作为一种口语交际形式,语音的调整,如发音部位的正确、音节的掌握、音色音量的运用等,是提高口令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
军用文书是军队各级党组织、首长和机关在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文书,在军事活动中具有指挥指导作用、遵照执行作用、告知协调作用、宣传教育作用和依据凭证作用,主要包括军队机关公文、军队事务文书和作战文书等。军队机关公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的简称,是军队机关在处理公务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军队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军队事务文书是指处理部队日常事务工作时使用的除军队机关公文以外的用来沟通信息、安排工作、总结得失、研究问题的实用文体,包括计划、总结、简报、调查报告、典型材料、协议书、述职报告等。军队作战文书是军队各级机关在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中形成并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各种电报、文件、图表、声像等信息载体的统称,是军用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作战文书写法上有大体的结构模式,不能任意变更。2005年10月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军队机关公文种类分为命令、通令、决定、指示、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通告、会议纪要12种;还规定:军队机关公文一般由发文机关标识、密级、份号、发文字号、签发人和已阅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无正文说明、署名、成文日期、印章、发文(传达)说明、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承办)说明和页码等要素组成,并按照发文机关标识将机关公文分为固定格式和分类格式两大类,固定标识用于军区级以上机关下发重要公文,军以下单位只用分类格式。另外对于公文用纸、书写、装订也作了具体规定。
以上这些都是正式军用语言文化,也可称为军队里的大雅之语,但正如本节开头所指出的那样,在军营语言文化中也有难登大雅之堂的俗语,且运用较为广泛、随便。在旧军阀部队里,俗语更为盛行。譬如问路这一件事,旧军人不但态度蛮横,毫无礼貌,且开口骂人,说:“问你,你听不见吗?瞎耳朵吗?妈的……”国外的军队中即使一些高级将领也有着开口骂人的“雅好”,前面提及的巴顿将军就是个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在军队内部形成了尊干爱兵、情同手足的团结和谐关系,但粗俗用语仍没有完全杜绝。据《解放军报》前几年搞的一个调查显示,如干部或骨干所说的:“熊兵一个”“这兵真笨,干啥啥不行”“你早干吗了”“新兵蛋子”“你长耳朵是干啥的”等;战士也有俗语,如“就他那水平还管我”“假正经”“官不大,架子不小”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骂”也不同程度存在。
作为军营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军营中的粗俗语言可谓源远流长。据研究人员分析,军营中存在这些俗语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发泄,另一方面是戏谑。这些语言是一种特殊环境中特殊的放松方式。战场上厮杀搏斗紧张激烈,残酷的环境非常态可言,传统社会和习俗中的某些约束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忽然可以置之不理,那些粗语、俗语一下子冒了出来。在战火的洗礼中,有时的确可以出现平时文质彬彬的人也会变得粗鲁。电视剧《亮剑》中的独立团政委赵刚可谓是个“书生”,到后来时不时冒出一句“你他娘的”之类的话。这种发泄,是自然的放松,带有一些叛逆,也是对自己反传统的一种确认。从军营群体看,个别人和部分人的解脱方式很容易成为集体共同拥有的习惯,久而久之,甚至成了群体的标志,是融入群体的象征,也是群体接纳和承认个体的象征。因此,有人认为,在部队里骂两句人,有时显得亲切,这实际上是集体认同感在起作用。另外,军人在日常生活中将俗语当作游戏玩乐活动,既是发泄现象的延伸,也是一种集体认同。这样的戏谑把原来的禁忌语变得异常诙谐亲昵,如同父母骂孩子时亲切地称为“小兔崽子”一样,起到的是喜爱而不是愤怒仇视的作用。不过,特殊的环境流行特定的戏谑方式,只有在得到强大的文化认同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如在电视剧《亮剑》的时代环境中,此类的俗语不仅不伤大雅,反而令人欣赏。可见,军营语言文化真的是“大雅与小俗共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