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的结晶:我国古代兵法典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5000年之久,积累下了浩瀚的优秀文化典籍。在这大量的文化典籍中,兵法典籍亦有很多。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兵书知见录》(1988年版),共著录兵书3380部,23503卷(959部不知卷数者未包含在内),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731部不知卷数者未包含在内);存目兵书1072部,4936卷(228部不知卷数者未包含在内),这些古代兵法典籍是全世界人类的军事文化遗产。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兵书数量是就独立兵书而言的,不包括经、史、子、集等典籍中的论兵篇章。在中国古代,讨论军事问题,记载军事史料的,不仅仅是兵书。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兵书杂谈》(1983年版)一书中专门列有一节讨论这个问题,名曰《言兵者不止兵书》。本节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各个门类、各种类型古代典籍中的论兵内容,如《周易》中的《师》《同人》《离》《晋》,《尚书》中的《汤誓》《牧誓》《费誓》《秦誓》《甘誓》,《周礼》中的《夏官》,《新唐书》中的《兵志》,《通典》中的《兵》,《文献通考》中的《兵考》,《墨子》中的《非攻》《公输》《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老子》中的《三十章》《三十一章》《三十六章》《四十六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管子》中的《七法》《兵法》《地图》《制分》《九变》,《商君书》中的《战法》《立本》《兵守》《境内》,《荀子》中的《议兵》,《吕氏春秋》中的《荡兵》《论威》《决胜》《爱士》,《太平御览》中的《兵部》,《册府元龟》中的《将帅部》,《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戎攻典》,《嘉祐集》中的《审势》《强弱》《攻守》《用间》《驭将》《法制》《心术》,等等。这些言兵论兵篇章分散在浩如烟海的各类古代典籍中,其数量当在独立兵书数量之上,其内容之丰富,亦不逊于独立的兵书。论兵篇章和独立兵书一样,也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军事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兵书的整理和研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通过考古也发掘了一大批兵书。1972年至1984年间的5次重要的发掘和发现,使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得以重见天日。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一大批十分珍贵的竹简兵书。这批竹简兵书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古代书目既有著录,现在又有传本的,如《吴孙子》(孙武兵法)、《尉缭子》、《六韬》;二是古代书目有著录,后来失传的,如《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地典》(《汉书·艺文志·兵书类·阴阳家》著录《地典》六篇);三是既不见于书目著录,又无传本的,如《王兵》《兵令》等论兵残简。这么多兵书同时出土,在历史上实属罕见。银雀山书简的出土既使我们得以见到兵书的古本旧貌,又得到了兵书成书时代的实证,尤其是了却了是否有两个孙子和两部《孙子兵法》的公案。1973年,河北省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太公》《文子》等重要竹简。1978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塞115号西汉墓出土木简《孙子》佚文。1982年又从收藏家那里发现了失传数百年的徐光启兵书《兵机要诀》。1983年年底至1984年年初在湖北江陵附近的张家山汉墓出土了1000多支西汉早期的竹简,其中包含失传已久的重要兵书《盖庐》。这些都是古人文韬武略的结晶,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又是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
目前,我国古代兵法典籍按内容上分,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兵法类。古代称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为兵法。秦汉以前兵法类兵书以《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阴符经》《黄石公三略》《将苑》及对这些兵书的注释作为代表。在其他古籍文献中也有论述兵法的,如《老子》之《三十章》《三十一章》《三十六章》《五十七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七十六章》,《管子》之《七法》《兵法》《参患》,《荀子》之《议兵》篇,《吕氏春秋》之《孟秋》《仲秋》《季秋》三纪,《淮南子》之《兵略训》等,其中都有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精辟论述。秦汉以后有《李卫公问对》《行军须知》《何博士备论》《素书》《翠微先生北征录》《百战奇法》《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孙子书校解引类》《闲暇清论》《草庐经略》《阵纪》《投笔肤谈》《兵法百战经》《三十六计》《兵镜百篇》《平海心筹》《行军总要》《权制》《将略要论》《今兵利弊》《曾胡治兵语录》(曾胡指曾国藩和胡林翼)等兵书。
《纪效新书》
阵法类。阵法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兵略纂闻》)。自有军伍,即当有阵法,但上古荒邈,阵法多有不传。春秋时代,史书偶有记载,如《左传·桓公五年》有郑为“鱼丽之阵”,《周礼·大司马》有“平列阵,如战之阵”,《孙子》有“长山之蛇阵”,然语焉不详,具体情况不明。战国时代,关于阵法的记载增多,如《孙膑兵法》有《八阵》和《十阵》两篇。《八阵》论述用“八阵”作战,要根据敌情和地形确定战法和配备兵力;《十阵》论述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之阵、雁形之阵、钩形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10种阵法的特点和作用。《六韬·虎韬》有《三阵》篇,即所谓“天阵、地阵、人阵”,论述布阵要根据天象、地形和敌我情况。《后汉书·礼仪志》有“孙吴兵法六十四阵”之说。但汉以后,《孙膑兵法》失传,古书对阵法记载缺略。阵法一般都有阵图。《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图43卷(今计50卷),其中就有阵图,然全部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唐宋以后绘制的阵图。
兵略类。兵略意指用兵之方略。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名将辈出,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这是一笔珍贵的军事遗产。为继承这一遗产,汇集历代战争实例,借鉴古代用兵谋略而写成的兵书,称为兵略类兵书。如司马彪的《战略》、茅元仪的《二十一史战略考》等。唐李筌仿作《阃外春秋》10卷,现仅存第四、第五两卷,收入《鸣沙石室佚书》。此外还有清初魏禧撰的《兵谋》一卷,明末清初人王余佑撰的《乾坤大略》,清胡林翼撰的《读史兵略》,清末陈庆年撰的《兵法史略学》等。
训练类。由于古代军事学术分工不细,关于兵器制造、性能、种类等内容往往与兵器的训练内容汇编在一起,即所谓兵技巧。所以,训练类和兵器类难免有交叉。为避免重复,凡专讲军事技术的兵书归入兵器类,训练类不再作介绍;既讲技术,又讲战术的兵书归入训练类。这样,训练类有兵器方面的资料,兵器类也有训练方面的内容。训练类主要典籍有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明吕坤撰的《安民实务》;明徐光启撰的《兵机要诀》,内有《兵法选练百字诀》《火攻要略》《制药》《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和《形名条格》6篇;明孙承宗撰的《车营叩答合编》,由《车营图制》《车营百八叩》《车营百八答》《车营百八说》4部分汇编而成。
城守类。所谓城守,就是城邑防御。现存最早的城守方面的文献是《墨子》之《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墨子》在《七略·兵书略》中编入了《兵技巧》,班固编《汉书·艺文志》时,以为与墨家《墨子》相重复而省掉。古代攻守城池的战例屡有记载,但秦汉至隋唐却未见有城守方面的专书流传。宋代开始出现一些城守兵书,如《防城器具》(《通志艺文略》)、《防城动用》(《宋史艺文志》)等。现存最早的一部城守专书是南宋陈规著的《守城录》。此书对后世城守兵书影响很大,而且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城邑防御的兵书。明清时期,城守兵书日渐增多,如明朝吕坤守城《救命书》、宋祖舜《守城要览》、安国贤《守城事宜》、祁彪佳《守城全书》,清代朱璐《防守集成》、游闳《防御纂要》、丁廷珍《城守辑要》等。
兵制类。兵制,古代又称兵志,《辽史》称兵卫志,就是古代的军事制度。自有军队,即当有组织军队的制度。周代对兵制有了系统的记载。任宏《兵书略》著录的《司马法》155篇,与今本5篇有很大不同,班固将其归入礼类,其原因大概是其多为兵制内容。现存最早的系统兵制文献是《周礼·夏官》。它详细记载了周代的兵制,夏官之长大司马,掌军政,统领军队,为六卿之一。夏官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等86种官名。宋代对兵制研究有很大进展。北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首创“兵志”,专门记载历代兵制设置及其兴废沿革。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赵构敕命王铚编修《祖宗兵制》(高宗赐名《枢庭备检》),元时失传。南宋陈傅良研究各代兵制兴废沿革,写出了第一部兵制通史《历代兵制》,这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制专著。之后,钱文子又作《补汉兵志》,此为补史书“兵志”之始,清代有的学者效法,为设有“兵志”的正史补写“兵志”,如钱仪吉的《补晋兵志》。明清时又产生一些断代兵制和专门兵制,如《皇朝兵制》《湘军志》《历代马政志》《历代武举考》《旗军志》《苗疆师旅考》等。在古代兵书分类法中,收录兵制方面兵书的类目也称兵政,如明代祁承业《澹生堂书目·子部·兵家类》即称兵政。兵制类收录的兵书比较广泛,举凡兵员征集、军队编制、数额、职官、营制、饷章、军礼、条例等军事制度方面的著作,都在收录之列。另外,明清时还有了军事后勤专书,如《军需则例》等,较多地记述了后勤制度方面的内容。
兵器类。古代兵器包括冷兵器和火器、火药及攻守器械。记述冷兵器、热兵器和攻守器械的种类、性能、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兵书即为兵器类兵书。五代之前的兵器类兵书大都失传。唐代王琚《射经》是现存较早介绍弓箭的兵书。宋以后兵器方面的兵书逐渐增多,如《耕余剩技》《火龙神器阵法》《火攻挈要》《火龙经》《手臂录》等。所记内容也更加丰富,有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也有火炮、火箭、火药等热兵器,还有陆战器械、水战舰船。明清许多兵书都有大量兵器资料,尤其是一些大型综合性兵书,如《武备志》等,记述非常系统和详细。
军事地理类。我国古代对军事地理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完善。《孙子兵法》中有《地形篇》《九地篇》,《管子》中有《地图》篇,都是现存较早的重要军事地理文献。《武经总要》前集以5卷的篇幅记述了宋代边防各路州的方位四至、地理沿革、山川险要、道路关隘、军事要地等军事地理资料。明清时期屡有边患,也有一些记述边疆、海疆军事地理的兵书,如明朝许论的《九边图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等。明末施永图参照《筹海图编》等兵书的军事地理资料撰成了《武备地利》。明末清初顾祖禹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阐述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撰成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成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地理的代表作。
名将传类。名将传是记述历代著名将帅军事生涯的兵书。首先为名将立传的是西汉司马迁,他在《史记》中有专门的《孙吴列传》等军事人物列传。现存最早的名将传专书是宋代张预的《百将传》,其传记资料辑自17部正史,故又称《十七史百将传》。此外还有宋代章颖的《南渡十将传》《六将传》《四将传》,明代何乔新的《续百将传》,黄道周的《广名将传》,清代尹于皇的《百将全传》等兵书。
综合类。所谓综合类兵书,是指内容包括军事领域多个门类知识的兵书。唐代李筌编纂的《太白阴经》是现存较早的综合性兵书。继之有宋代许洞撰的《虎钤经》,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的宋代官修兵书《武经总要》;明代王鸣鹤撰的《登坛必究》、何汝宾撰的《兵录》、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明末魏禧撰的《兵迹》;清代汪绂撰的《戊笈谈兵》、刘福松撰辑的《约兵指南》,清末徐建寅撰的《兵学新书》等。
类书类。军事类书是按编纂方式区别出来的一种兵书类型,就是把古代军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的一种兵书。就其收录资料的广泛性来说,它和综合性兵书是相同的。我国类书起源很早,现存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隋末唐初虞世南撰的《北堂书钞》。唐代类书《艺文类聚》部头宏大,材料丰富,有100卷,727个子目,引用古籍达1431种。宋代的《太平御览》1000卷,4558个子目。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明代的《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约3亿7000多万字,引书达七八千种,现仅存730卷。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6个汇编,32典,6109部,1亿6000多万字。这些类书大都有军事类目,如《太平御览·兵部》有90卷,内分叙兵、将帅、命将、抚士、机略、料敌、训兵、征伐、决战、叙兵器等170多个类目;《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则有300卷,内分兵制、兵法、兵略、武器等30部,部下又分汇考、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项。此外还有专门的军事类书,如明朝唐顺之纂辑的《武编》,叶梦熊著的《运筹决胜纲目》(由《运筹纲目》和《决胜纲目》两部分组成,后世有人也疑非叶梦熊所作);明末清初庄应会编辑的《经武要略》,张龙翼编辑的《兵机类纂》;清代年羹尧辑的《治平胜算全书》,翁传照编纂的《医时六言》(就是医治时局的六篇军事言论),李蕊编撰的《兵镜类编》。
丛书类。指将若干部兵书收集在一起,并冠以总名的一套兵书,叫作兵书丛书。它和类书不同,不是对原书进行摘抄、剪裁,按类或韵部进行编排,而是将原书原原本本地收录进来。《武经七书》是现存最早的军事丛书,校定颁行于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兵书丛书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的,一类是专题性的。综合性的如《帷幄全书》,所收书包括兵法、城守、兵器、训练、军事地理、边防、医药、阴阳占卜等多方面的内容;专题性的如《武经七书》专收兵法一类的书,《耕余剩技》专收兵器一类的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