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剑影的再现:兵器博物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兵器一直居于特殊地位,人们通常将一切可能的经济力量与最先进的科技用于兵器制造。因此,兵器水准通常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将文字、建筑和兵器列为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人类在几千年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无数的珍贵的兵器文化遗产,了解兵器的发展史对于了解战争发展史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冷兵器最初是由原始社会晚期的生产工具发展演变而来的。在古代中国,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纠纷,引起武力冲突。在武力冲突中,人们就利用各种带有利刃的生产工具如弓箭、石斧、石镰等作为厮杀的工具。以后逐渐出现了用石、骨、角、竹等材料,仿照动物的角、爪、鸟喙制成的兵器,这就是冷兵器的始祖,这些统称为石兵器。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制造工具和兵器的技术有了一次大的进步:由天然石块、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为了把磨制的石器和木棒结合在一起,人类发明了钻孔穿槽技术。为石器打眼穿孔,堪称新石器时代的“尖端技术”。掌握了这种技术,就可以制造石木结合的复合兵器。不要小看这个长长的木质手柄,它延长了人的手臂,大大提高了人的搏击能力。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发现了比石器更锐利的金属,并开始利用金属制造工具和兵器。有一种叫孔雀石的矿石,和木炭一起加热到1000多摄氏度,就能炼出铜来,因此铜便成为最早被人类利用的金属。真正的金属时代是从冶炼和使用青铜开始的。商代中期,逐渐形成了铁器。战国晚期,钢铁兵器已经普遍装备军队。
目前,世界各国的军事博物馆里普遍收藏着很多冷兵器,较为著名的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奥地利盔甲博物馆。其中,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古代战争馆陈列有许多珍贵的军事历史文物,如山东出土的西周“薛师”戟、湖南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竹弓、安徽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全戈、陕西出土的秦兵马俑、江苏出土的西汉兵俑、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铁甲、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弩机、安徽舒城出土的汉弩机、齐王墓出土的西汉鎏金铜弩机等。同时,为尽可能地展现冷兵期时代的战争面貌,古代战争馆还展示了部分模型、蜡像及一批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高5米、长52米的序厅环形壁画《华夏戎诗》,凝练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车战、水战、骑战和攻守城战的特点。
了解冷兵器,还有一个博物馆要知道,那就是奥地利盔甲博物馆。它位于格拉茨市,该市在中世纪时是奥地利向南用兵的中枢、转运站和边防重地,市区的军械库就是中世纪时奥地利军对土耳其军作战用的武器库。建筑物本身是在1642年建成的,现仍藏有近3万件以上的甲胄和冷兵器,是一所规模相当大的中世纪武器和甲胄博物馆。博物馆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存放步兵、轻骑兵和重装骑兵的甲胄。甲胄主要是由胸甲、头盔、叶片甲、金甲、脸甲和颈甲组成。第四层主要是存放冷兵器,除了其中一部分冷兵器是来自战役中的遗留品外,其余均是奥地利产的冷兵器。
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陈列的石矛、石斧、石锛
火器是古代火药兵器的简称。从公元10世纪开始,中国军事科技先驱根据炼丹家发明的火药配方,相继发明了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射击性火器,开始了世界兵器史上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代,引发了历经800多年的火药化军事变革。公元1259年,南宋军队在防守寿春(今安徽寿县)时,发明突火枪。它“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已经具备了管形射击火器的三个基本要素:身管、火药、弹丸(子窠),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现代枪炮的鼻祖。13世纪末的宋、元之交,中国人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小口径的铳逐渐发展为枪,大口径的铳发展为炮。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铜火铳,口径30毫米,较轻,手持射击,堪称最早的枪;博物馆还收藏有元代铜碗口铳,明军使用的三眼手铳,明洪武五年大碗口铳等。
奥地利盔甲博物馆馆内第一层主要是存放各式轻重火器、一些步兵用的黑色铁制胸甲和轻骑兵用的甲胄,此层楼内大量存放的各式火枪包括了火绳枪、堆发枪、轮发发火机枪等火器。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火绳枪最早于15世纪初出现在欧洲,早期是发射石弹,后来改发射圆形的铅弹或铁弹,是一种从枪口用木制通条装填弹药,再用火绳点火发射的火枪。16世纪初期出现的长管火绳枪配有特制的金属或木制的独脚枪架,用以稳定瞄准射击,有些枪架的设计也可作为短战型的劈刺兵器。燧发枪于17世纪末开始出现。和火绳枪相比,燧发枪用燧石枪机点燃装药,发时速度较快,口径小、重量轻且后坐力小。
枪械,一般指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弹头、口径小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以枪械为主的轻武器是作战部队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主要用于射击暴露的有生力量和薄壁装甲目标。枪械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采纳高新技术,因此,它始终保持着发展的活力。普鲁士军械工人德莱赛首创针刺发火枪,后发展为机柄式后装步枪,采用的即是纸壳定装式枪弹。使用时,射手从后面将子弹推入枪膛,扣动扳机,枪机上的长杆形击针打击火帽,点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德莱赛发明的步枪称为击针式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成功的后装式步枪,射击速度比传统前装枪提高了4~5倍,是步枪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1865年,年仅27岁的德国枪械设计师P·P·毛瑟设计成功一种机柄式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金属弹壳定装式枪弹的近代步枪。1871年式11毫米毛瑟步枪,定型投产后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军用步枪。以后枪械逐渐发展成为拥有步枪、非自动步枪、冲锋枪及机枪(含轻型机枪、重型机枪、高射机枪及舰用机枪)等完整的枪械家族。
枪械的发展从最初的滑膛枪到近代步枪再到现代步枪经历了200年的时间。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枪械也遗留了大量的宝贵的遗产,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博物馆或国家博物馆收藏。目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馆里珍藏有中国仿制的德国M1898式7.92毫米毛瑟步枪,光绪二十年(1894年)仿制的毛瑟步枪,1893年汉阳兵工厂参照M1888式毛瑟步枪仿制的“汉阳造”步枪,美国伽兰德M1半自动步枪,俄国费德洛夫1916年式6.5毫米自动步枪(享誉世界的AK47突击步枪就是在其基础上研制的)。另外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还珍藏有19世纪初期的单发击发手枪和双管火帽击发式手枪,世界第一种实用自动手枪博查特7.62毫米手枪等各种枪械。俄罗斯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收藏有AK系列枪族。
火炮是以火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火炮是实施火力突击的基本装备,主要任务是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射击,歼灭和压制敌有生力量及技术兵器,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设施,以及完成其他特种射击任务。火炮从一诞生就开始发挥其巨大威力。欧洲名帅拿破仑特别重视使用火炮,正是靠着其强大的炮兵力量才得以驰骋欧洲数十年。
为纪念火炮在战争中的作用,世界各国博物馆都珍藏了大量的火炮,其中以俄罗斯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最为出名。圣彼得堡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列宁格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而闻名,炮兵博物馆就坐落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带。展览品包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和俄罗斯炮兵的各式火炮,如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A-19加农炮,它曾使德军的“虎”式坦克闻风丧胆;D-48型反坦克炮,在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中遏制住了德军坦克的疯狂进攻;采用拖拉机底盘的B-4型203毫米榴弹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人称为“攻城锤”;还有2S9型120毫米自行迫击炮及“喀秋莎”火箭炮等。尤其是重点展出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发展的一系列自行火炮,如最早的2S1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2S3型152毫米自行榴弹炮,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2S5型152毫米和2S7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博物馆还展出有绰号“飓风”的BM-27型220毫米火箭炮及俄军在车臣战场上非常青睐的2A36加农炮。在防空武器方面,馆中展出多种高射炮及防空导弹,其中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是当年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的防御武器,仿自瑞典博福斯公司的40毫米高射炮。
美国的陆军火炮博物馆也较为著名。它位于美国东岸的马里兰州,由美国陆军军部建于1919年,1924年对外开放,主要是收藏在战场上掳获的外国火炮,也有美国的各式火炮和战车。美国阿伯丁博物馆收藏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火炮数量达108门,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使用过的K5(E)列车炮。该型火炮共生产25门,它配备一门76倍径的280毫米火炮,射程为59~62公里。另有德军“蚱蜢”实验自行式榴弹炮,其炮塔可以用车体两侧的吊架卸下而变为牵引式榴弹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也珍藏了大量的火炮,通过这些大量的实物记录了我国的火炮发展史和火枪在战争中的应用情况。
坦克是现代作战地面战场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坦克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分组成。坦克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的越野机动性和坚固的装甲防护能力,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天候条件下担负多种作战任务。由于其在实战中表现非凡,被誉为“陆战之王”。装甲车是用于各种战斗和军事保障的车辆,分履带式和轮式两大类,有步兵战车、输送车、侦察车、扫雷车、架桥车和抢救车等。广义的装甲车,包括坦克、具有装甲防护的自行火炮等战斗车辆和保障车辆。如果说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是个配角的话,那么在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兵则以一个独立兵种的身份,成为地面突击的主体力量,对战争的胜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兵器的激烈对抗,也成为了重要的作战形式。其间,坦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交战国双方共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坦克一般按战斗全重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战后尤其是冷战时期,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坦克都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代,许多国家也建立了坦克博物馆。
美国阿伯丁兵器博物馆位于美国陆军兵器实验场内。该实验场自1902年启用以来,便一直作为军方开发新兵器暨提供教育训练之地,这里收藏的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总计200多件属于大块头的战车和火炮,全部展示在露天草地上,每部战车和火炮都有自己的水泥台座。这里收藏着现在存世仅有两辆的“象”式坦克歼击车;第二次世界大战名车“黑豹”Ⅰ中型坦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德联合研制的MBT70主战坦克,该车因技术过于超前及费用大幅超支而夭折;“猎虎”坦克歼击车,其重量高达70.6吨,仅生产77辆;“犀角”坦克歼击车,配备一门88毫米炮;福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开发的3吨轻型坦克;等等。
美国巴顿坦克博物馆位于两条美国州际高速公路Ⅰ-64和Ⅰ-75之间的诺克斯堡军营,由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沿31W公路南行约65公里便可到达诺克斯堡军营正门,巴顿坦克博物馆便是在正门左首的坡地上。这里收藏着仅存的稀有坦克,如4履带的T-28坦克,美国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一号原型车,世上仅有的一辆德国“黑豹”Ⅱ型坦克。巴顿坦克博物馆的户外展出以美国各款坦克和装甲车为主,以1辆苏联T-34/85坦克和3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缴获的纳粹德国坦克作点缀,还有两架直升机筑在高台上作纪念碑,这意味美国装甲兵由二维平面作战进化到三维立体作战。
英国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也收藏有坦克。英国的坦克在世界上并不是很出名,英国没有像美国M1A1那样的著名坦克,却有着世界上第一种参加实战的坦克——“游民”Ⅰ型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军为突破德国的机枪火力点及由堑壕、铁丝网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三结合的新型进攻性武器。很快在1915年,英国工程师便利用和整合内燃机、履带、武器和装甲技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游民”,后又在“游民”基础上研制出了更大的“游民”Ⅰ型坦克,后者1916年投入生产,并随即参与了当年9月凡尔登战役中的突破德军阵地作战。当时英国为“游民”Ⅰ型制定了“性别”标准,分“雌”“雄”两种:“雌性”只装5挺机枪,专门对付德国步兵;而“雄性”的火力则强得多,在其一侧装有两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可以摧毁德军坚固工事。目前,博物馆中展出的就是火力更强的“雄性”Ⅰ型坦克。虽然“游民”Ⅰ型坦克看起来比较原始,没有后来坦克中常见的位于底盘上方的可旋转炮塔,装甲也不厚,行驶速度也很慢,但它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怕枪弹,越障跨壕,突破德军防线,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
当然,要想看遍英国的坦克收藏品,还是要到位于英国南部多塞特郡内的伯明顿坦克博物馆,这里有“武士”步兵战车,“挑战者”系列主战坦克,还有英国的一些老式的坦克车辆,如大名鼎鼎的“酋长”,经典的“马蒂尔达”Ⅰ步兵坦克,古老的装甲车,老式履带式拖拉机,以及瑞典生产的一些老坦克。“酋长”坦克属于所谓的战后第二代主战坦克,其家族很大,型号繁多,伯明顿坦克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博物馆的室内展馆收藏了来自26个国家的153辆展车,按坦克发展的时间历程分为5个展厅,分别是“一战”厅(11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厅(13辆)、“二战”厅(76辆)、田宫厅(24辆)和“不列颠之钢”(29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通过仿制和自行研制,为军队生产和装备了一代又一代坦克。59式坦克的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1974年设计定型的69式坦克,是中国首次自行研制的主战坦克,配有双向稳定器、激光测距机和红外夜视仪,增强了夜战能力。20世纪80~90年代改型和研制的69-Ⅱ式、59-2式、79式、80式、88式、90式等坦克,在火力、火控、通信设备等方面又有新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自行研制、改进的新一代坦克,采用复合装甲,装有新型大马力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部件,机动性能、防护能力和火力控制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99式及99改式。装甲车生产设计也得到发展。1963年,中国研制的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设计定型,该车具有较高的运行速度、较好的越野机动性和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力,并具有浮渡能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批战术技术性能较先进的装甲车相继研制成功并陆续装备部队,主要有63-1式、63-2式装甲输送车,77-2式水陆装甲输送车,81式装甲指挥车,85系列装甲输送车及其变型车、步兵战车等。展示我军坦克和装甲车发展史的博物馆主要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博物馆。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博物馆设有人民装甲兵发展史、坦克装甲车辆、训练模拟器、兵器仿真模型等几大部分。展室内收藏有千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和大量文献资料,展厅中陈列着人民解放军在各个历史时期曾经使用过的坦克装甲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