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兵戈的展现:经典战役遗址

铁马兵戈的展现:经典战役遗址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曾经发生了数以万计的战争,其中不乏著名经典战役,这些著名经典战役往往对战争全局起着决定作用。今天,这些著名经典战役遗址又成为了人们反思历史、寄托哀思、追求和平的文化载体。

在国外,著名经典战例不计其数,古代著名的有特洛伊战役、马拉松战争、亚历山大东征战役、坎尼战役等。这些著名经典战役的遗址大多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成为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特洛伊战争遗址。特洛伊城是土耳其古城,位于恰纳莱南部,北临达达尼尔海峡,坐落在平缓的城堡山脚下。这里山峦青翠,流水潺潺,柑橘树和橄榄树满山遍野,是土耳其爱琴海地区典型的农村风光。据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的描述,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争。当时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里,受到了麦尼劳斯的盛情款待。可是,帕里斯却拐走了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因此,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加米农派兵讨伐特洛伊。但是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虽经10年攻战,始终未能破城。最后,英雄奥德赛献上一条妙计,让迈西尼士兵都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象,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中。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之中欢庆胜利时,藏在木马内的迈西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城成了一片废墟。后来特洛伊城又几经重建。距特洛伊城遗址不远,有一座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土耳其目前唯一收藏特洛伊文物的博物馆。博物馆规模不大,陈列的文物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曾发掘出的大量珍贵文物,已被西方文物盗窃者窃走,其中包括普里阿莫斯国王的宝库和海伦的项链。尽管如此,特洛伊遗址仍然不失为迷人的去处。现在特洛伊遗址已成为土耳其的游览胜地之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马拉松战役是现在几乎人人皆知的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河谷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波斯军。当时,希腊军队一名善跑的战士菲迪皮季斯奉命把这一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雅典人民。这名战士竟一口气跑了40多公里的路程,从马拉松跑到雅典时已筋疲力尽,他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为了纪念菲迪皮季斯,举行了从马拉松镇到雅典的长跑比赛,定名为马拉松赛。目前,马拉松镇周边的一个重要景观就是马拉松战士墓地,墓地高10米,宽50米,192位在马拉松战役中牺牲的勇士的尸骨就埋在这里。世界著名运动项目马拉松赛跑起跑点的石碑就位于希腊首都雅典城东北约4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上。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社会之后,由于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革以及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与推动,近代战争活动日益频繁。从17世纪到19世纪,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为了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其中,影响尤为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内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美国南北战争。另外,一些国家为殖民主义与争夺地区霸权也发起了战争,如英荷战争,克里木战争(亦称“东方战争”),普法战争,俄土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当然,在被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战争与无产阶级武装斗争风起云涌,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主要有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亚洲的民族解放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人民的反帝武装斗争。其他著名的战役还有土伦战役、滑铁卢战役、美西战争、日俄战争、列日攻防战役、马恩河会战及日德兰海战等。以上这些战役的遗址已经构成当代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滑铁卢战役纪念馆就是其中之一。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与欧洲其他国家许许多多的小镇一样,滑铁卢镇古朴而宁静,并无多少特色,但它的名字却响彻世界,即使对它毫不了解的人也常常把它的名字挂在嘴边,遭遇了滑铁卢也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在距滑铁卢城镇以南2.5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滑铁卢古战场,现在是比利时最重要的旅游景区。现在的古战场除了有几座规模很小的纪念馆之外,没有兴建任何民用或公用设施,与200年前几乎没什么两样,所不同的只是在位于古战场偏南的地方多了一座金字塔式的小土山。这座小山既是古战场的标志,也是观景台,站在山顶的平台上可以一览滑铁卢战场的全局。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最大的战事就数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影响战争全局的战役,如波兰闪击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日军偷袭珍珠港、不列颠空战、莫斯科保卫战、中途岛海战、瓜岛争夺战、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冲绳岛战役等。这些战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战役的旧址保全完好,有的还修建了纪念馆,供人们向逝者表达哀悼和反思历史。敦刻尔克纪念馆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闪电式袭击波兰,不久战斗又引向西线。1940年5月10日,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全面进攻荷兰、比利时与法国。不到3周的时间,荷兰与比利时先后投降,德军打到了英吉利海峡,将近40万英法军队被围困在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此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上千艘各式各样的兵船、商船和民船不停穿梭于英法海岸之间,奇迹般地在德军的轰炸和追击中,将33万多名英法士兵成功地撤到英国。33万多盟军士兵成功逃脱了德国人的追击,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4年后诺曼底登陆的骨干力量。如果没有成功的撤退,英国将难逃巨大的噩运,因为在英国已经没有军队抵抗了。为纪念这次有着巨大意义的大撤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敦刻尔克建起了一座纪念馆,以纪念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将士。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美国逐渐认识到法西斯集团的危险性,并逐渐扮演起“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的角色,同时通过租借法案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提供武器装备和弹药。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海军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毫无戒备,在历时两个多小时的空袭中,日本轰炸机炸死、炸伤3581名美国公民,炸沉6艘舰船,炸毁347架飞机。当时停泊在珍珠港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编号BB39,属于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于1916年10月服役)被击中沉没,弹药库爆炸,1177名将士遇难。珍珠港在美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1941年12月7日发生在这里的珍珠港事件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唤起过几代美国人的爱国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纪念这次战役,1962年5月,肯尼迪总统指定“亚利桑那”号沉没处为国家陵园,并在“亚利桑那”号沉没处的水上建立了“亚利桑那”战舰纪念馆。纪念馆于1980年落成,是由美国政府和私人出资建造的纪念珍珠港事件的纪念馆。纪念馆建在海底填充物上,呈拱桥状,长56米,为钢筋水泥结构。整座纪念馆通体白色,横跨在“亚利桑那”号战舰水下舰体上方。纪念馆的一端是进口,连接着一个浮台,中间是仪式厅,另一端是圣室。在纪念馆中白色大理石纪念墙上,镌刻着1941年12月7日在战舰上献身的1177名海军将士的名字。透过仪式厅的大窗口,隐约可见海底的“亚利桑那”号战舰的舰体。在纪念馆中部,矗立着一根旗杆。旗杆下端并非连接在纪念馆的结构上,而是连接在沉睡海底的“亚利桑那”号主桅杆上。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过去整整4年后,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于诺曼底登陆成功。这次登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很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盟军的胜利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为让人民永远铭记这段历史,1984年,卡昂市决定建立诺曼底战役纪念馆。1988年6月,纪念馆正式开馆。馆址临近卡昂市,占地14万平方米。纪念馆是座白色、朴实无华的立方体建筑物,象征“大西洋墙”(希特勒为了阻止盟军反攻欧洲大陆而建造的一堵混凝土墙)。建筑场的中央有一条参差不齐的缝,不仅提醒世人侵略者的大西洋墙已经溃破,而且也作为能使游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入口。纪念馆自从1988年开馆以来,每天都有很多人前往参观,其中1/3以上的人是从法国以外的地方来的。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悠久的历史中发生过的战争不计其数。仅战国时期,就发生过颇具规模并载入史册的战争480多次。汉武帝时,其几十年的皇帝生涯中有40余年是在对外战争中度过的……当然,在这浩瀚的战争史中,也涌现了无数的著名战役。譬如,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战、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我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神头岭伏击战、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平战役、孟良崮战役、鲁西南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战役。为纪念这些著名战役,我国对这些战争遗址进行了有效保护和整修,特别是在我军建军以来的著名战役发生地大都修建了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由于纪念馆舍众多,仅就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列举一二。

四渡赤水纪念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湘江血战后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4道封锁线,但是红军人数却由最初的8万多人减少到只有3万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依然实行逃跑主义路线,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重兵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全军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3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交界的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上演了红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北渡长江的错觉挥师向东,取桐梓,夺娄山关,破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重兵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团结街,原称“花园街”,为中西合璧两层砖房,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馆名,是为了纪念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巧用奇兵以弱胜强的历史战例而建造的。纪念馆采用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展,突出介绍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以土城战斗一渡赤水为重点,真实再现历史,突出表现毛泽东等人军事指挥艺术上的“神”,凸显四渡赤水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整个纪念馆的布展显得朴素得体,简洁明了。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也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这次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在战地旧址相继建立了纪念馆和纪念碑。其中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由杨成武将军题写馆名,建筑面积825平方米,展出面积163平方米,展出内容图文并茂,真实具体,再现了当年平型关大捷的全过程。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由序厅、3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1个实物陈列厅和半景画馆组成。二楼设有缅怀厅。半景画馆是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约450平方米,由半景油画、地面塑形、6台电脑和6台投影组成,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再现平型关大捷战斗的整个过程。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建于平型关大捷60周年前夕,碑阳刻有杨成武题写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8个大字。纪念碑碑基高1.15米,意指参战部队八路军115师;碑座、碑体高分别为1.937米和9.25米,表示平型关大捷发生的时间为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遗址现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景区内除纪念馆和纪念碑外,还有主战场乔沟、老爷庙、一一五师指挥所遗址、林彪聂荣臻临时住所旧址、平型关关口遗址、上寨动员会旧址及驿马岭阻击战遗址等,是广大人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和饱览大自然景色的胜地。

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始建于1958年,1978年10月叶剑英题写馆名。新馆于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落成。园区内松柏挺拔秀丽,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连接成一体,使游人身临其境,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辽沈战役纪念馆辟有序幕厅、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和全景画馆,其中展出了16048件文物、照片和资料,重要的文物逾100件。博物馆详尽地展现了当年这一伟大战役的过程。纪念馆革命纪念性建筑与现代园林融为一体,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事文化旅游胜地。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三年,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力约55万人,人民解放军已达103万人,东北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3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相机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中共中央则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53个师,约70余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