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实力与意志的展示

阅兵:实力与意志的展示

阅兵一般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阅兵式是指首长或贵宾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骑马或步行,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分列式是指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首长或贵宾的检阅。阅兵既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展示,也是国威军威的显示,更是综合国力的展示。一个国家军力的强弱,在阅兵场上可以得到较好体现。阅兵还可以通过展示强大的实力、高昂的精神风貌来激发全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起到凝聚军心、民心的作用,为国家和军队全面建设注入动力。

在我国,相传4000多年前,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禹,曾在现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会上,众多士兵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边歌边舞,以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在中国春秋时期,也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在我国古代有详细记载的阅兵是在汉代。当时西汉校阅制度比较完备,京师主要有乘之制度,郡国有都试制度等阅兵式。乘之是汉朝皇帝检阅京师军队操演战阵的仪式。每年10月,皇帝亲临水南门,以北军为主的京师驻军齐集门外,操演根据古代兵法推衍的64阵。所谓64阵,是以8阵为基本阵法,加以变化而成。8阵是将全军分为8个部分,主将居中,8部环绕四周。8部在主将的指挥下,交错变化,即为64阵。都试是各郡国考核和检阅军队的制度。“都”是大的意思,都试即大试,因其与地方军队日常的训练考查有规模大小之别,所以又省称为都。都试的时间在每年的秋天,《汉官解诂》说“旧时以八月都试”,《汉书·翟方进传》称“九月都试”,具体时间不很固定。都试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各郡国的材官、骑士、轻车、楼船,进行武技和行列战阵的考核。都试是各郡国最隆重的阅兵大典。届时,郡守、都尉等地方长官都要亲临校场,郡守和都尉亲自主持。都试的入场仪式相当隆重,校场上设斧钺,建旌旗,以示威严。军士绛衣戎服,在军乐声中入场。四川成都郊区出土的几种汉代《骑吹》画像砖,生动地再现了都试时军乐队入场的情景。6匹骏马彩头结尾,骑者各执不同乐器,骏马的步伐似与乐声相和。这些都与今天的阅兵有着相似之处。

三国鼎立时期,也有通过阅兵仪式来治兵振旅的记载。魏国规定,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治兵,上合礼名,下承汉制。除例行的阅兵外,大军出征,往往先举行阅兵式。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十月,曹操将攻孙权,阅兵式上,他亲执金鼓指挥进退,以后大军出征前阅兵成为惯制。阅兵式上,皇帝和百官齐至,内容主要是操演队列战阵。蜀国也有在秋季阅兵的制度。其后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举行阅兵的记录。如在唐代,大阅称为讲武或校阅,常规的大阅在每年冬、春两季进行,太宗和高宗时期几乎每年都举行,诏书后即通知禁军将帅拣选军士。大阅前一天,将士齐集于讲武场旁,预先教习战队之法。宋太祖非常重视通过大阅以整训军队,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他7次在讲武池、汴堤等处检阅水军,以攻南唐。

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军队中也举行阅兵式。将士出征前和凯旋后,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母亲要把象征荣誉和勇敢精神的盾牌亲自交给儿子,如果打赢了,就以带回盾牌为标志;阵亡了就用盾牌抬回尸体。到了18世纪,阅兵式盛行于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各国,极为重视阅兵。英、法、俄、德等欧洲列强,无不借助阅兵这一特殊形式,向周围小国炫耀武力。

现代史上国外最著名的一次大阅兵要数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红场大阅兵。1941年9月中旬,德军统帅部集中了苏德战场上38%的步兵和64%的坦克,共53个步兵师、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180万人,1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0架飞机,1.4万多门大炮和迫击炮,进攻莫斯科。9月30日,希特勒亲自签订了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代号“台风”。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逐渐撤退到距莫斯科800公里的古比雪夫,莫斯科主要的工厂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之下,已不能生产了。水电供应已经中断了。食品供应线时断时续,只能实行按人头配给的方法。苏联军民在德军的疯狂进攻下,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定进行阅兵,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

当时确定参加阅兵式的部队有:莫斯科军区军事政治学校和荣获红旗勋章的炮兵学校学员,莫斯科第二步兵师的1个团,伏龙芝第三三二师的1个团,捷尔任斯基师的步兵、骑兵和坦克部队,莫斯科海军步兵营,莫斯科军区和莫斯科防区军事委员会特种营,原赤卫军战士营,两个普及训练营,莫斯科防区两个炮兵团,防空军混成高炮团,统帅部预备队两个坦克营。另外位于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受阅部队必须于11月7日前抵达莫斯科。当时西方面军司令布琼尼骑着马奔驰在白雪覆盖的红场,接受了莫斯科军区和莫斯科防区司令阿尔捷米耶夫的报告。按照这位骑兵出身的元帅的回忆,当他与阅兵指挥一起巡视排列整齐的受阅部队时,尽管队列里都是普通的军人,但此时在元帅看来都是神奇的勇士。红军官兵们对首长的问候给予友好的回答,洪亮、高昂而庄严的“乌拉”声此起彼伏,响彻红场。当巡视完毕,布琼尼登上列宁墓后,斯大林走近麦克风,发表了那著名的演讲。亲耳聆听过这一演讲的许多人认为,斯大林与平时一样,声音不大,但那种坚定的口吻即使对他而言也是异乎寻常的。红场受阅部队的分列式由炮兵学校的学员们开始。在瓦·伊阿加普金的指挥下,莫斯科军区司令部乐队演奏了革命进行曲,它名副其实地成为鼓舞士气的战斗号角。炮兵和步兵、高射炮兵和海军战士斗志昂扬地行进在苏联的主广场上。随后而来的骑兵和各型坦克也纷纷亮相红场。前来的民众代表信心倍增,“部队的士气不可战胜,我们还有保卫莫斯科的力量”。而在阅兵式进行的时候,在莫斯科近郊机场上,有550架飞机处于一级战斗准备状态,高射炮手们也随时保持着高度戒备。同时,参加阅兵的防空军混成高炮团的所有炮组都携有整套编制弹药。分列式的其他参加者也无不处于战斗状态。检阅后的部队直接开上了战场,与德国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目前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阅兵。如法国,每年7月14日是法国国庆节,名叫巴士底日。作为国庆的一项传统庆祝仪式,法国的阅兵有着严格的程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一般情况下,总统于9时30分到达夏尔·戴高乐广场的入口处,登上一辆指挥车,在巴黎军区司令的陪同下,从凯旋门通过,对部队进行检阅。总统的专车位于由几百名骑兵组成的方队中央,在骑兵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检阅部队。在此之后,总统登上凯旋门对面的检阅台,部队分列式开始。阅兵分队到达检阅台前时,自动兵分两路退场。11时前后,总统返回爱丽舍宫。法国阅兵的场面很有看头:受阅部队既有穿现代服装的,也有着中世纪骑士服装的;既展示现代化武器装备,也有古老的骑兵和战刀。每次国庆阅兵时,走在最后的法国外籍军团无疑是最受瞩目的方队。这不但是因为他们阅兵时的步伐与众不同(每分钟88步,而其他法国部队为120步),而且经过总统前面时,一般法国部队总是朝两边分两列走开,但是外籍军团总是朝一个方向转,表示整个兵团团结一致,永不分离。

美国阅兵种类繁多,不仅国庆日要阅兵,而且陆海空各军兵种纪念日也要阅兵。此外,美国人格外崇尚成功,因此胜利阅兵式很受政府重视,规模也很大。1993年6月8日,美国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的一次庆祝胜利阅兵式,即海湾战争胜利阅兵式。当时布什总统亲自致辞,检阅参加“沙漠风暴”的有关部队。应邀参加阅兵的外交使团坐在阅兵台左侧铺着毯子的座位上,外国武官及夫人则坐在阅兵台右侧按国名字母顺序安排的座位上。这次阅兵式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有10多万观众观看了阅兵式。阅兵也是西点军校学员毕业庆典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经常邀请总统、副总统或重要官员、议员参加。中将校长主持检阅,学员精神抖擞地按建制组成方队走过校阅席之后,就将踏上新的旅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在随时可能发生的军事对抗中占据优势,美国与苏联在阅兵场上展开了较量。1964年4月28日,美国联合英、法在柏林这个东西方对峙的前沿,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联合阅兵,以显示自己在欧洲的存在。苏联当仁不让,立即在柏林墙那边传来了有力的回声。1969年和1974年,勃列日涅夫先后同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和昂纳克在东柏林检阅了气势宏大的阅兵队伍。

俄罗斯阅兵有着悠久的历史。18世纪末期,彼得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阅兵式。冬季在宫殿广场举行,春季在马尔斯广场举行。从19世纪开始,俄罗斯的阅兵大多在红场举行,至今已举行了100多次。冷战时期,苏联阅兵的基本程序是:首先,莫斯科听到36声炮响(这些炮声驱散了克里姆林宫附近的上万只鸽子)。上午10时整,随着庄严的克里姆林宫钟楼上的钟声,具有象征意义的“胜利红旗”由1名军官和3名护旗手护卫进入红场。(在进攻柏林前,苏军总指挥部共制作了9面旗帜,交给9个突击群,其中侦察兵叶戈罗夫和战友最终把这面旗帜插上了德国的帝国大厦,从此成为“胜利旗帜”。)国家元首讲话结束后,红场上响起了国歌和军乐声,莫斯科军区司令宣布阅兵式开始,由13个混成团的39个方阵1万名士兵组成的阅兵队伍,迈着正步或乘坐战车通过列宁墓检阅台。阅兵式进行近半个小时,最后在军乐团演奏的雄壮乐曲中结束。2009年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4周年,9000多名军人和包括约70架飞机在内的大量武器装备参加阅兵。这也是自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最大规模的一次阅兵,尖端武器纷纷亮相。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阅兵式上表示,俄罗斯依然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卫国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大的例子,也是一个教训。在依然有人一次又一次地纵容军事冒险主义的今天,这一教训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梅德韦杰夫表示,任何试图侵略的行为都将得到俄罗斯的回应。“我们确信,所有针对我们国民的侵犯,都会遭到俄罗斯的坚决回击。”外界评论,这是俄罗斯对外界的一次示威。冷战后规模最大的红场大阅兵表明,俄罗斯这支曾经强悍的武装力量正在逐步恢复战斗力。

朝鲜的国庆日是每年的9月9日。朝鲜国庆阅兵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整个过程热烈而有序。朝鲜虽然人口并不算多,参加阅兵活动的群众却往往能逾百万。朝鲜有着较为丰富的组织阅兵的经验,其受阅部队训练有素,精神饱满,整齐划一,即使放在世界各国阅兵部队中去比较,也堪称一流水平。朝鲜阅兵时,参加受阅的部队主要由院校学员组成,很少有作战部队。朝鲜阅兵的分列式,基本上是徒步方队,很少有载拖设备的车辆方队。最有特点的是,朝鲜阅兵方队在行进中,只踢腿不摆臂,两手自然垂贴于裤线。朝鲜的阅兵比较严肃、庄重。以在金日成广场举行盛大的朝鲜人民军建军节阅兵式为例,这项阅兵式由朝鲜人民武装力量部举办。阅兵式开始后,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乘坐敞篷汽车检阅人民军部队,并向接受检阅的官兵们致以热烈的节日问候。接着,由陆、海、空各军兵种,军事院校学员和工农赤卫队组成的近百个方阵,迈着雄壮的步伐相继通过广场,由31架人民军空军飞机组成的编队从广场上空掠过。阅兵式通常历时一个多小时。各国驻朝鲜的外交使节和正在此间访问的外国来宾一般也会应邀出席阅兵式。

英国阅兵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苏格兰,有一个只在庆典阅兵时亮相的“布莱尔”军团,这个军团的成员由身穿苏格兰裙、口吹风笛的募兵组成。他们只效忠于苏格兰的艾梭尔公爵,而不像英国的其他军队那样,以英国女王为唯一效忠对象。他们有时也为前往布莱尔古堡的观光客表演风笛。这个军团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他们曾支持国王詹姆士二世;而在1775年与美国的战争中,他们也有过不俗的表现。英国军队的阅兵服装在当今世界可谓独树一帜。在阅兵时士兵仍然穿着古代的民族式样的军服,头上戴着高筒绒帽,手持佩剑,胸配绶带,与本国现行军服相去甚远。

新中国成立后,阅兵被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2014年,国庆阅兵一共举行过14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军事文化和优良军事传统的继承者,其中也包括对阅兵仪式及其所蕴涵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条件很差,战争频繁,但在出征之前或有重要集会与其他活动时,我军也曾举行过阅兵,如在1931年11月7日为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江西瑞金城外6公里的叶坪村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毛泽东、朱德、项英等数十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检阅了红军代表部队、附近各县的赤卫队等。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从河北西柏坡抵达北平(今北京),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阅兵,毛泽东亲自检阅了部队。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