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自身免疫病是由于自身抗原免疫耐受紊乱、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成分而导致机体损害的一系列疾病,其本质上是一种免疫失衡和混乱。患者血液中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既是自身免疫病的特征,亦是临床对疾病筛查和确诊的重要依据。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RA)推出的自身免疫病分类及诊断标准中,都将自身抗体纳入,且占据较高的分值。我国临床专业委员会在参照国际指南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制订了我国自身免疫病诊疗的共识与指南。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人体无法产生针对自身的抗体,这个概念被称为horror autotoxicus/the fear of self-toxicity,由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 Ehrlich在19世纪提出。这一概念维持了半个世纪之后,Noel Rose将此推翻,即认为人体可以产生针对自身的抗体。自1957年发现抗核抗体(ANA)以来,大量的自身抗体陆续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在ANA的检测中,间接免疫荧光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了强大的实验室依据。
本书的编写立足于临床实践,参与编写人员均为全国各地从事本专业临床一线的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师。首先,本书详细描述了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国际共识(ICAP)中各荧光核型的判读特点,并提供了每种荧光核型相应的主要靶抗原,从生物学功能、临床意义及不同检测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这些内容对于加强一线临床医师对各类荧光核型的理解及解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其次,荧光图谱结合病例的形式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书中病例均来自日常临床工作,每个病例均从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核型判读等方面进行解析,旨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每一个病例。
本书编者秉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致力于将实验室检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对疾病的辅助诊断。本书不仅对于一线实验室检测人员来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参考书,对于从事自身免疫病诊治的一线临床医师而言也是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最后,希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室检测人员和临床医师可以通力协作,发现更多荧光核型的相关靶抗原及临床意义,进一步推动自身免疫病的精准诊疗。
沈 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