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颗粒型(AC—5)

三、粗颗粒型(AC—5)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核浆呈粗斑点型荧光染色,核仁染色可有可无(图3—3—4)。

img

图3—3—4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粗颗粒型(AC—5)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2.有丝分裂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浓缩,染色体无染色(图3—3—4)。

【核型鉴别】

细颗粒型(AC—4)·见本节细颗粒型核型鉴别1。

【相关靶抗原】

(一)U1—snRNP和Sm

1.生物学功能·1966年Ten等人首次从SLE患者血清中分离得到抗Sm抗体,5年后又从SLE患者中发现一种新抗体,称为抗Mo抗体,其对核糖核酸酶(RNase)敏感,随后被命名为抗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抗核核糖核蛋白(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nRNP)或U1核小核糖核蛋白(U1 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U1—snRNP)抗体。双向免疫扩散法证明该抗体不同于抗Sm抗体,但其沉淀线部分与抗Sm抗体融合,表明两者存在部分共同抗原组分。现已证明其共同抗原组分为Sm环,是由七个分子量在9~29 kDa的蛋白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为Sm B/B′、Sm D1、Sm D2、Sm D3、Sm E、Sm F和Sm G。可与富含尿嘧啶(uracil)的核小RNA(small nuclear RNA,snRNA)相互作用,形成U1、U2、U4~U6和U5核小核糖核蛋白(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nRNP)。snRNP是蛋白质—核糖核酸复合物,它与未修饰的前mRNA(precursor mRNA,pre—mRNA)和其他各种蛋白质结合形成剪接体(spliceosome),对于从pre—mRNA中去除内含子起关键作用,而内含子去除是真核基因表达的核心步骤,也是高效翻译的基本前提。每种snRNPs均有各自独特的蛋白,如U1—snRNP有蛋白U1—70k(70 kDa)、RNP—A(34 kDa)、RNP—C(23 kDa),U2—snRNP有蛋白U2—A′,U2—B″,U5—snRNP有蛋白U5—200k(200 kDa,WB在200 kDa左右可见双带)。

2.临床意义·抗U1—snRNP抗体与抗Sm抗体常同时检出,但其临床意义不同。

(1)抗Sm抗体:抗Sm抗体在SLE患者中虽敏感性较低(5%~30%),但高度特异,因而被ACR列入SLE的诊断标准。大部分抗Sm抗体阳性患者呈现典型SLE表现,但也有部分SLE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SSc和(或)自身免疫性肌病(autoimmune myopathy,AIM)。

与抗Sm抗体阳性相关的临床症状包括浆膜炎、狼疮性肾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肺纤维化、白细胞减少、关节炎、盘状皮疹、血管炎、收缩期肺动脉压升高、抗血红蛋白抗体阳性和口腔溃疡。

(2)抗U1—snRNP抗体:抗U1—snRNP抗体除见于SLE患者外,也可见于UCTD、SSc、AIM、SS,以及其他疾病。另外,抗U1—snRNP抗体是MCTD诊断标准之一[17]。MCTD的定义为一种以SLE、SSc、多发性肌炎等临床特征重叠,血清存在高滴度抗U1—snRNP抗体的疾病,因此MCTD患者均为抗U1—snRNP抗体阳性。

与抗U1—snRNP抗体阳性相关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ILD、快速进展的肺损伤、胸膜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雷诺现象、手指肿胀(香肠指)、白细胞减少、脑膜炎、疾病发病年龄较高、尿管型发生率降低、肾炎风险降低、关节炎、发热和肌炎。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一般采用ELISA、LIA、CLIA和流式荧光等方法检测抗Sm抗体和抗U1—snRNP抗体(表3—3—7)。科研实验室可采用WB、ALBIA和IP等方法进行检测。WB检测抗U1—snRNP抗体血清通常至少出现U1—70k、RNP—A、RNP—C、Sm B/B′条带,而抗Sm抗体最常出现Sm B/B′和SmD片段。Sm B/B′可同时被两种抗体识别,因此SmD常被作为检测抗Sm抗体的重要抗原。抗Sm抗体检测试剂盒包被的抗原一般有纯化的天然Sm(含Sm环)和重组SmD1特异性抗原。中国人群研究显示,以LIA检测抗SmD1抗体和抗Sm抗体在不同人群中阳性率分别为:SLE患者,61.0% (抗SmD1抗体)vs.28.3%(抗Sm抗体);其他风湿免疫病,13.3%(抗SmD1抗体)vs.2.2%(抗Sm抗体);健康人群,9.1%(抗SmD1抗体)vs.0(抗Sm抗体)[18]。抗SmD1抗体对SLE患者检测敏感性高(抗SmD1抗体,68.0% vs.抗Sm抗体,32.0%)但特异性低(抗SmD1抗体,88.1% vs.抗Sm抗体,98.5%)[18]。抗U1—snRNP抗体是MCTD诊断标准之一,ELISA检测其对于MCTD诊断敏感性接近100%,但特异性较低,抗U1—70k抗体、抗RNP—A抗体和抗RNP—C抗体特异性分别为60%、20%和13%[19]

表3—3—7 实验室部分抗Sm和U1—snRNP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续表)

img

注:*试剂为科研试剂,目前尚无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产品。—:抗原来源未提供

(二)RNA聚合酶Ⅲ

1.生物学功能·真核细胞中的RNA聚合酶主要负责以DNA或RNA为模板,将其转录为RNA,这是蛋白合成的第一步。其中RNA聚合酶Ⅰ(RNA polymerase Ⅰ,RNAPⅠ)参与合成大部分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RNAPⅡ参与合成mRNA和许多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包括snRNA和微RNA(microRNA,miRNA);RNAPⅢ参与合成短RNA,其中多数为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另外也包括5S rRNA、U6—snRNA、核糖核酸酶P(ribonuclease P,RN ase P)的短非编码RNA组分、线粒体RNA加工(mitochondrial RNA processing)RNA、信号识别颗粒RNA,以及高等真核生物中部分微型和小RNA。

1993年Okano等人首次通过放射免疫沉淀法在SSc患者血清中发现抗RNAPⅢ抗体[20]。RNAPⅢ是一个由16个亚单位组成的大分子蛋白复合物,其中RP155分子量最大,由POLR3A基因编码,是RNAPⅢ特异性分子(不存在于RNAPⅠ/Ⅱ);RP11由POLR3K基因编码,是RNAPⅢ亚单位中的重要亚基之一,介导RNAPⅢ裂解活性,在终止转录过程起关键作用。

RNAPⅢ转录活性与细胞生长和分裂相关,其高转录率是细胞维持生长所必需的。当哺乳动物细胞在静息状态时,RNAPⅢ转录活性含量较低。当细胞开始增殖时,RNAPⅢ的活性在G1/S期转变前达到最大值,然后在S期和G2期保持高活性。但部分肿瘤转化过程中对其管控降低,造成转化细胞和肿瘤细胞表达高水平的RNAPⅢ产物。

2.临床意义

(1)系统性硬化症:抗RNAPⅢ抗体检出于约11%~23% SSc患者,其抗体水平并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抗RNAPⅢ抗体阳性患者一般较少发生严重的肺间质纤维化,但患dcSSc风险增加,皮肤受累和高血压肾病的可能性高,也是胃窦血管扩张(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的危险因素之一。相比其他引起dcSSc的自身抗体如抗topoⅠ抗体和抗U3—snoRNP抗体,抗RNAPⅢ抗体阳性患者10年生存率较高(抗RNAPⅢ,75%;抗topoⅠ抗体,65%;抗U3—snoRNP抗体,61%)[21]

(2)系统性硬化症并发恶性肿瘤:抗RNAPⅢ抗体阳性SSc患者在发病三年内易并发恶性肿瘤,以乳腺癌最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胃肠道和妇科恶性肿瘤。其可能机制在于:部分癌症患者中存在POLR3A(编码RPC155)位点改变[体细胞突变和(或)杂合性丢失],同时出现突变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免疫反应,进而引起肿瘤。但值得注意的是,抗RPC155抗体阳性SSc患者若同时存在抗RPA194抗体(一种抗RNAPⅠ大亚单位抗体),并发肿瘤的可能性则大大降低。

3.检测方法·国内目前尚无检测抗RNAPⅢ抗体试剂盒。由于抗RNAPⅢ抗体通常和抗RNAPⅠ抗体同时出现,HEp—2 IFA可观察到由抗RNAPⅢ抗体引起的细颗粒样荧光染色伴明亮点状(呈现粗颗粒型AC—5)和由抗RNAPⅠ抗体引起的核仁颗粒样荧光染色(呈现核仁颗粒型AC—10)。科研采用的商品化试剂盒主要为包被人RP155蛋白891~1 080 AA重组片段的ELISA(表3—3—8)。此外,还可采用放射免疫沉淀法和WB检测抗RNAPⅢ抗体。

表3—3—8 实验室部分抗RNAPⅢ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注:*试剂为科研试剂,目前尚无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产品。AA:氨基酸残基;POLR3A:RNA聚合酶Ⅲ亚单位A;POLR3K:RNA聚合酶Ⅲ亚单位K

(三)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

1.生物学功能·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hnRNP)复合体是真核细胞中新转录的pre—mRNA与大量蛋白质结合形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进而与snRNPs和其他蛋白质结合形成剪接体,在剪接体中pre—mRNA被加工(剪接和多聚腺苷酸化)成为成熟的mRNA,随后被转运至细胞质中,成为剪切体(spliceosome)的主要成分。hnRNP复合物经核糖核酸酶进行限制性消化后,可以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离散的hnRNP颗粒:含有约30种不同蛋白质,根据其分子量,按字母顺序命名,从hnRNP Al(34 kD)到hnRNP U(120 kD)。其中分子量为34~43 kD的hnRNP A1、hnRNP A2、hnRNP B1、hnRNP B2、hnRNP C1和hnRNP C2被称为hnRNP“核心”蛋白。

1989年Hassfeld等首次在RA患者中分离得到抗RA33抗体,后证实该抗体的靶抗原为hnRNP A2、hnRNP B1和hnRNP B2(RA33复合物)。hnRNP A/B结构通常由N端两个临近的RNA结合区域(RNA-binding domains)和C端含有50%甘氨酸的辅助结构域组成,可结合其他hnRNP蛋白或RNA。

2.临床意义

(1)类风湿关节炎:抗hnRNP A2/B1抗体又称为抗RA33抗体可见于35% RA患者,是其重要血清标志物之一。IgA、IgG和IgM型抗RA33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分别为6%、6.2%和17.7%,特异性分别为97.5%、97.2%和95.8%。而临床常用的IgM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与其相比特异性稍低(90%),但敏感性较高(64.8%)[24]。值得注意的是,抗RA33抗体可见于22%血清学阴性(即RF和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双阴性)RA患者[24]。此外,抗RA33抗体还可见于38%MCTD、23% SLE和11% SSc患者。

(2)白塞综合征:抗hnRNP A1抗体可见于30%汉族人白塞综合征(Behcet syndrome)患者,且抗hnRNPA1抗体阳性白塞综合征患者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3)多发性硬化症:抗hnRNP B1抗体可在91.4%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检出,而血清中该抗体阴性,但CSF抗体水平与MS活动性无关[25]

3.检测方法·国内实验室可采用商品化CLIA或ELISA检测抗RA33抗体,其包被靶抗原一般为纯化的重组hnRNP A2(表3—3—9)。科研实验室可采用LIA、WB[25]方法检测该抗体。

表3—3—9 实验室部分抗hnRNP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注:*试剂为科研试剂,目前尚无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