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浆致密颗粒型(AC—19)

二、胞浆致密颗粒型(AC—19)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整个胞浆呈现细颗粒至均质状,非常致密但混沌不清的荧光染色,有时可见胞浆中特征性空泡(图3—10—2)。

2.有丝分裂期细胞·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区阴性(图3—10—2)。

img

图3—10—2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胞浆致密颗粒型(AC—19)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核型鉴别】

1.胞浆散点型(AC—18)·见本节胞浆散点型核型鉴别1。

2.胞浆细颗粒型(AC—20)·AC—20在分裂间期细胞胞浆呈明显细颗粒样荧光染色,而AC—19 胞浆颗粒呈致密均匀的细颗粒样荧光染色,有时可出现特征样空泡。

【相关靶抗原】

(一)核糖体P蛋白

1.生物学功能·核糖体P蛋白(ribosomal P protein,Rib—P)是位于真核生物核糖体60S大亚基上的三种核糖体磷酸蛋白P0(38 kDa)、P1(19 kDa)和P2(17 kDa)的统称,由于三者等电点在酸性范围内,且常被一些蛋白激酶磷酸化,又称为酸性核糖体P蛋白。三种核糖体P蛋白在C端具有一段相同的由22个AA组成的序列(C22),该序列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是大多数抗Rib—P抗体识别的特异性抗原表位。Rib—P通常以两个P1/P2的异源二聚体和一个P0蛋白组成五元复合体,并在核糖体上组成向外突出的茎区结构,在蛋白质翻译延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临床意义·抗Rib—P抗体对SLE高度特异,是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可在发病前产生,而在其他结缔组织病中少见[11]。SLE患者中抗Rib—P抗体检出率约10%~40%,其中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检出率高于成人,亚洲人患者检出率高于其他人种。抗Rib—P抗体与SLE患者神经系统、肾脏,以及肝脏受累相关。

(1)神经系统:在有精神错乱或抑郁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SLE,NPSLE)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可检测到高滴度抗Rib—P抗体[12],且该抗体是弥漫性NPSLE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

(2)肾脏:LN患者可见抗Rib—P抗体滴度升高,也常与抗dsDNA抗体同时出现,区别在于抗Rib—P抗体单阳性(其他ENA谱阴性)多见于单纯膜性Ⅴ型LN,而伴抗dsDNA抗体同时阳性则提示Ⅴ型LN伴随增生性病变[13]

(3)肝脏:SLE相关肝炎患者也可见抗Rib—P抗体水平升高,但同样表现为肝脏受累的AIH患者抗Rib—P抗体阳性少见[14]

目前,抗Rib—P抗体与疾病活动度是否具有相关性还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表明抗Rib—P抗体在活动性SLE患者中检出率更高,也有研究认为抗Rib—P抗体与疾病活动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相关性。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常用LIA和ELISA检测抗Rib—P抗体(表3—10—1)。目前商品化ELISA试剂盒检测抗Rib—P抗体所包被的抗原通常有三种:①天然纯化的Rib—P(P0、P1、P2);②重组Rib—P;③由Rib—P蛋白C端22个氨基酸组成的合成肽(C22)。其中以天然和重组Rib—P作为抗原的ELISA检测抗Rib—P抗体特异性相当,且敏感性高于C22合成肽。以C22合成肽作为包被抗原的ELISA检测虽敏感性不足,但特异性较高。科研可采用ELISA、WB、ALBIA等方法检测抗Rib—P抗体。

表3—10—1 实验室部分抗Rib—P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注:*代表产品未注册

(二)PL—7和PL—12

1.生物学功能·苏氨酰tRNA合成酶(threonyl tRNA synthetase)和丙氨酰tRNA合成酶(alanyl tRNA synthetase)是氨基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 tRNA synthetases,ARS)的成员。ARS是一组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酶类,它们能够催化特定的氨基酸结合到其对应的同源tRNA上,这是多肽合成的必需步骤。目前已被证实存在8种不同的抗ARS抗体,包括: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histidyl tRNA synthetase,Jo—1,50 kDa)、抗苏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threonyl tRNA synthetase,PL—7,80 kDa)、抗丙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alanyl tRNA synthetase,PL—12,110 kDa)、抗甘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glycyl tRNA synthetase,EJ,75 kDa)、抗异亮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isoleucyl tRNA synthetase,OJ,150 kDa)、抗天冬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asparaginyl-tRNA synthetase,KS,65 kDa)、抗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phenylalanyl-tRNA synthetase,ZO,60/70 kDa),以及抗酪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tyrosyl-tRNA synthetase,Ha,59 kDa)。

2.临床意义·抗PL—7抗体和抗PL—12抗体都属于抗ARS抗体,是常见的MSA,二者在PM/DM中检出率约1%~5%。抗ARS抗体阳性患者通常具有一组特殊的症候群,包括肌炎、ILD、“技工手”、发热、雷诺现象和非侵蚀性关节炎,它们可以多种组合或某种孤立形式出现,被称为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ASS)。

不同的抗ARS抗体对应的ASS临床特征存在差异:雷诺现象在抗PL—7/PL—12抗体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而关节炎在抗OJ抗体阳性患者中较少见[15]。与抗Jo—1抗体阳性患者相比,抗PL—7/PL—12抗体阳性患者肌肉受累较轻且肌肉疾病复发率较低,但却与早期、严重的ILD和胃肠道症状相关[16]。此外,抗PL—7/PL—12抗体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抗Jo—1抗体阳性患者,这可能与前者更易发生ILD相关[17]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通常采用LIA进行抗 PL—7抗体或抗PL—12抗体检测(表3—10—2),其包含于肌炎谱中。科研可采用IP、ELISA检测,其中IP是检测大多数MSA的“金标准”,但由于技术限制几乎不用于临床。

表3—10—2 实验室部分抗PL—7/PL—12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三)信号识别粒子

1.生物学功能·信号识别粒子(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胞质核糖核酸蛋白,由一个7S RNA分子和6个分子量分别为9 kDa、14 kDa、19 kDa、54 kDa、68 kDa和72 kDa的多肽组成。SRP复合体能够结合新翻译蛋白质的氨基末端信号序列,并将其定位至内质网上,帮助蛋白质通过细胞器膜上的蛋白质传导通道进行移位。Reeves等于1896年首次在一位“典型多发性肌炎”患者中报道了能够识别SRP 54 kDa亚基的自身抗体,自此以后,识别其他五种多肽和7S RNA分子的自身抗体在后续研究中逐步被发现。

2.临床意义·抗SRP抗体与一种独特的PM亚型—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密切相关,已被纳入其诊断标准[18],其组织学特征表现为大量肌肉纤维变性、再生和坏死,少见或无炎症细胞浸润。该抗体阳性患者通常病程进展快速,大多伴严重肌无力,但少见皮肤受累、雷诺现象、关节炎或与其他CTD重叠征。此外,这类患者治疗相对困难,通常需要联合多种免疫抑制药物控制病情。

3.检测方法·若患者疑似AIM,尤其是IMNM,临床实验室常采用LIA(肌炎谱)进行抗SRP抗体检测(表3—10—3)。科研实验室可采用IP、ELISA、WB,以及ALBIA检测抗SRP抗体。其中以RNA IP检测血清中7S RNA的存在是检测抗SRP抗体的金标准,而常规ELISA、WB和ALBIA方法多以SRP的54 kDa亚基为靶抗原,可能存在漏检风险。

表3—10—3 实验室部分抗SRP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