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丝粒F样型(AC—14)

二、着丝粒F样型(AC—14)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细胞核表现为差异显著的颗粒染色,G2期染色最强,G1期最弱或无染色;核仁通常无荧光。

2.有丝分裂期细胞·着丝粒仅在前中期和分裂中期细胞内呈阳性,表现为多颗排列整齐但小而微弱的色点(“鲨鱼齿”样)(图3—8—2)。

【核型鉴别】

1.着丝点型(AC—3)+细颗粒型(AC—4)混合核型·AC—3与AC—4混合核型可见分裂期细胞染色质内有点状荧光,排列整齐,类似“鲨鱼齿”,当AC—3荧光强度较弱时,间期细胞核呈细颗粒样荧光染色,AC—3引起的点状荧光不明显,此时易于和AC—14相混淆。但AC—14为细胞周期相关性核型,分裂间期细胞可见部分细胞呈细颗粒样荧光染色,部分细胞阴性。

img

图3—8—2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着丝粒F样型(AC—14)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相关靶抗原】

着丝粒蛋白F

1.生物学功能·CENP—F分子量367 kDa,早期又被称为p330d和核分裂激素(mitosin),是一种核基质蛋白[10—11],参与着丝粒形成和有丝分裂中着丝点(kinetochore)的组织过程。CENP—F是一个大分子卷曲蛋白,含有多个基序和功能域,包括一对高电荷串联重复序列和8个潜在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亮氨酸拉链基序,涉及有丝分裂控制、微管动力学、转录调控,以及肌细胞分化等多种功能[12]。CENP—F的表达水平和亚细胞定位随细胞周期发生变化:CENP—F在G0/G1期细胞中表达量低,在S期细胞核基质(nuclear matrix)中逐渐积累,直到在G2/M期细胞中达到峰值;有丝分裂完成后,CENP—F迅速降解。在有丝分裂期间,CENP—F从前期到分裂后期的较早阶段都与着丝点相关;然后在整个分裂后期剩余阶段都存在于纺锤体中部区域;到分裂末期,CENP—F则集中在细胞间桥的中间体任意一侧[10]

2.临床意义

(1)恶性肿瘤:抗CENP—F抗体被认为与恶性肿瘤和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相关[13—14],有研究表明约50%抗CENP—F抗体阳性的患者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卵巢癌,以及脑癌等[1516]。但目前的临床研究还揭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在非选择的癌症患者中抗CENP—F抗体并不常见 (<10%),但抗CENP—F抗体阳性患者大部分被诊断为癌症(50%~75%)[17]

(2)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抗CENP—F抗体在SARD中少见,但可见于部分恶性肿瘤合并SARD(如SLE、SS,以及RA)的患者[15]

(3)其他疾病:抗CENP—F抗体也可见于少数其他疾病患者,如克罗恩病、帕金森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HBV、HCV感染等[14]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目前尚无检测抗CENP—F的商品化试剂盒,仅可借助HEp—2 IFA筛查抗体相关AC—14荧光核型。科研可采用WB[14]、ELISA[15]、ALBIA[13],以及RIA[16]检测抗CENP—F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