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NA样型(AC—13)

一、PCNA样型(AC—13)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呈现形态多样的颗粒状荧光,且颗粒大小和亮度不一;PCNA表达水平变化规律:DNA合成前期(G1期)PCNA表达量逐渐增加,部分间期细胞荧光染色阴性;DNA合成期(S期)其表达量达到高峰,荧光染色呈颗粒样强阳性染色;DNA合成后期(S期后期和G2期)PC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一些细胞呈现较少和散在的颗粒染色,偶尔有核仁染色[1](图3—8—1)。

2.有丝分裂期细胞·细胞分裂期(M期)荧光染色阴性(图3—8—1)。

img
img

图3—8—1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 PCNA样型(AC—13)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核型鉴别】

其他细胞周期相关性核型(AC—XX)·AC—13间期细胞染色形态特点包括有阴性、细颗粒样、粗颗粒样、核仁阳性等不同形态特征,而其他细胞周期相关性核型可见间期细胞有明显的明暗不同染色,但无AC—13样荧光染色表现。

【相关靶抗原】

增殖细胞核抗原

1.生物学功能·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又被称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2],最早在1978年由Miyachi等采用双扩散免疫沉淀技术发现于SLE患者血清中,因其存在于增殖活跃的细胞中而得名[3]。传统的PCNA蛋白,分子量34 kDa,被证实是DNA聚合酶δ的辅蛋白或加工因子(processivity factor of DNA polymerase delta),它在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以三个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同源三聚体环状结构,可作为环绕双链DNA的滑动钳(sliding clamp),在DNA复制、染色质重塑、DNA损伤修复,以及细胞周期进展中发挥作用[4]

PCNA蛋白是决定细胞生死的核心分子之一,其表达的调控机制为:PCNA基因由p53诱导,而PCNA蛋白在决定细胞命运的过程中与p53调控蛋白Gadd45、MyD118、CR6,以及最重要的p21相互作用。一方面,若PCNA蛋白在p53缺失的情况下大量存在于细胞中,DNA复制就会发生。另一方面,若p53存在时细胞中PCNA蛋白水平很高,DNA修复就会发生。若PCNA丧失功能或在细胞中缺失或少量存在,则细胞发生凋亡。

2.临床意义

(1)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早期研究认为即使抗PCNA抗体在SLE患者中检出率较低(<5%),其对SLE患者具有高度特异性;但后续研究发现,抗PCNA抗体也可见于SSc、SS、RA等其他SARD患者,因此该抗体对SLE特异的观点被推翻[56]

(2)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抗PCNA抗体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患者[7]

(3)恶性肿瘤:抗PCNA抗体曾在恶性肿瘤(如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检出[6];此外PCNA抗原也可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血清中检测到[8]

3.检测方法·实验室常用LIA和CLIA检测抗PCNA抗体(表3—8—1)。科研可采用WB、ELISA、ALIBIA、纳米点阵列光度免疫分析(nanodot array luminometric immunoassay,NALIA),以及CLIA检测抗PCNA抗体[5,9]

表3—8—1 实验室部分抗PCNA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注:*代表产品未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