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浆细颗粒型(AC—20)

三、胞浆细颗粒型(AC—20)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细胞胞浆中呈现零落细小斑点荧光染色,背景多为均匀或密集的细斑点样着色(图3—10—3)。

img

图3—10—3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胞细颗粒型(AC—20)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2.有丝分裂期细胞·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区阴性(图3—10—3)。

【核型鉴别】

1.胞浆散点型(AC—18)·见本节胞浆散点型核型鉴别2。

2.胞浆致密颗粒型(AC—19)·见本节胞浆致密颗粒型核型鉴别2。

3.胞浆网状/线粒体样型(AC—21)·AC—21胞浆颗粒呈粗颗粒丝状荧光染色且不会覆盖细胞核,而AC—20胞浆颗粒呈颗粒样荧光染色且部分胞浆颗粒可覆盖细胞核。

4.胞浆极性/高尔基体样型(AC—22)·AC—20与AC—22均可见间期细胞胞浆颗粒样荧光染色,但AC—20胞浆颗粒分布较均匀,AC—22胞浆颗粒靠近细胞核一端。

【相关靶抗原】

Jo—1

1.生物学功能·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50 kDa)是ARS中的一种,其特异性催化组氨酸酯化并结合到同源tRNA上,形成组氨酰—tRNA复合体,当mRNA的编码序列被核糖体读取时,组氨酰—tRNA复合体就会将组氨酸转移到正在合成的多肽链上。抗Jo—1抗体于1980年被首次发现于PM/DM患者,是第一个被证实的抗ARS抗体和肌炎特异性抗体。

2.临床意义

(1)PM/DM:抗Jo—1抗体是MSA中最常见的类型,已纳入AIM分类标准,是PM/DM的特异诊断性标志物[19]。抗Jo—1抗体可见于20%~30%的PM患者和5%~10%的DM患者[20],而其他抗ARS抗体在PM/DM患者中检出率仅为1%~5%[21]

(2)抗合成酶综合征:在ASS患者中,抗Jo—1抗体检出率最高(约60%~80%)。与其他抗ARS抗体相比,抗Jo—1抗体阳性患者出现肌炎、关节痛,以及“技工手”等症状发生率更高,而非Jo—1的抗ARS抗体阳性患者出现DM皮肤病变、发热和ILD的概率更高[22]。此外,抗Jo—1抗体阳性CTD患者其5年和10年生存率较其他抗ARS抗体阳性患者更高。

(3)重叠综合征:抗Jo—1抗体可与MAA包括抗U1—snRNP抗体,以及其他常见自身抗体,如抗SSB/La抗体和抗Ro52抗体等同时出现于PM/DM与其他CTD的重叠综合征中,如合并抗U1—snRNP抗体阳性常见于PM/DM合并MCTD,而合并抗SSB/La抗体阳性则常见于PM/DM重叠SLE或SS,尤其当抗Jo—1抗体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时可导致严重的ILD。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常采用LIA进行抗Jo—1抗体检测,抗原包含于常规 ENA 谱和肌炎谱中;此外也有基于ELISA、CLIA等的抗Jo—1抗体检测试剂盒(表3—10—4)。科研可采用IP和ELISA检测抗Jo—1抗体。

表3—10—4 实验室部分抗Jo—1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