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浆线性/肌动蛋白型(AC—15)

一、胞浆线性/肌动蛋白型(AC—15)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细胞骨架纤维着色,胞浆呈现“柴块样”堆积的束状纤维结构的荧光染色,典型染色呈现硬直的纤维束横贯整个细胞(图3—9—1)。

2.有丝分裂期细胞·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区阴性(图3—9—1)。

img

图3—9—1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胞浆线性/肌动蛋白型(AC—15)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核型鉴别】

1.胞浆丝状/微管型(AC—16)·AC—16的胞浆纤维是由核边缘扩散出来的微管与中间丝染色,而AC—15的胞浆纤维呈现贯穿细胞长轴的硬直纤维样染色。

2.胞浆节段型(AC—17)·AC—17的胞浆纤维沿胞浆边缘呈较短的节段样荧光染色,而AC—15的胞浆纤维呈现贯穿细胞长轴的硬直纤维样染色。

【相关靶抗原】

(一)肌动蛋白

1.生物学功能·细胞骨架包含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肌动蛋白(actin)是微丝组成成分之一,通常以单体G—肌动蛋白(G-actin,球状)和聚合物F—肌动蛋白(F-actin,丝状)两种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G—肌动蛋白可聚合形成肌动蛋白丝,即F—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41 kDa)具有三磷酸腺苷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活性,是平滑肌抗体(smooth muscle antibody,SMA)的特异性靶抗原之一。1976年Bottazzo博士描述了抗F—肌动蛋白SMA特异性荧光形态。以鼠肾为基质,SMA三种荧光模式包括:血管型(SMA—V),即仅血管壁染色阳性;肾小球型(SMA—G),血管壁和肾小球系膜细胞染色阳性;管状型(SMA—T),即除血管壁呈阳性染色外,整个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染色阳性。抗F—肌动蛋白抗体通常与高滴度SMA—G,以及SMA—T荧光模式相关。

2.临床意义·抗F—肌动蛋白抗体是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type 1 Autoimmune Hepatitis,AIH—1)患者特异性抗体之一,与AIH—1疾病活动性相关[1],更常检出于预后不良的年轻AIH—1女性患者中[2]。AIH—1患者IFA抗SMA滴度通常>1∶80,而儿童AIH—1患者滴度可<1∶20[3]。抗肌动蛋白抗体(通常为低滴度)也可见于正常人群、PBC、丙型肝炎和乳糜泻患者,而SARD患者相对少见[4]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检测抗肌动蛋白抗体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以大鼠肝、肾、胃组织为基质的IFA,阳性血清在胃组织中可见肌层、黏膜肌层和腺体间收缩纤维阳性染色;肝组织中沿肝细胞膜内侧染色阳性,围绕肝细胞的胆小管呈“Y”型荧光;肾组织中可见SMA—G,以及SMA—T荧光模式。研究表明,即使在低滴度(1∶40)情况下,SMA—G/T荧光模式,以及HEp—2细胞特异性微丝染色(肌动蛋白反应性)对于AIH的诊断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3.1%~94.4%)和良好的敏感性(52.5%~60.7%)[5]。随着HEp—2 IFA的广泛应用,AC—15荧光模型也可用以辅助检测抗肌动蛋白抗体。临床实验室目前检测特异性抗F—肌动蛋白抗体的方法主要为ELISA(表3—9—1)。有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大鼠肝、肾、胃组织的IFA检测,抗F—肌动蛋白抗体ELISA检测对于AIH的诊断价值更高,具有更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5]

表3—9—1 实验室部分抗肌动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二)非肌肉肌球蛋白

1.生物学功能·非肌肉细胞中存在的肌球蛋白被称为非肌肉肌球蛋白(non-muscle myosin),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非肌肉肌球蛋白Ⅱ (non-muscle myosin Ⅱ,NMⅡ)。NMⅡ是由三对多肽组成的六聚体复合物,包含两条重链,一对调节轻链和一对必须轻链,根据重链的不同可将其分为NMⅡA、NMⅡB、NMⅡC三个亚型,分别由MYH9、MYH10、MYH14基因编码。NMⅡ是最普遍存在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binding proteins)之一,它是一种分子马达,通过催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解为细胞提供动力,广泛参与如细胞黏附、迁移、分裂和胞饮作用等生物过程。

2.临床意义·针对非肌肉肌球蛋白的自身抗体曾在HCV相关的慢性肝病患者中检出[6]。部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抗NMⅡ的单克隆抗体[7],NMⅡA被证实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特异性B细胞受体识别的自身抗原[8]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尚无检测抗NMⅡ抗体的商品化试剂盒,科研可采用WB[6]、免疫荧光共定位法(immunofluorescence colocalization)[7]检测抗NMⅡ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