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浆散点型(AC—18)

一、胞浆散点型(AC—18)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不规则分布于胞浆的散在点状荧光染色,在S期晚期及G2期间期细胞胞浆内点状染色数量增加(图3—10—1)。

2.有丝分裂期细胞·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区阴性(图3—10—1)。

img
img

图3—10—1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胞浆散点型(AC—18)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核型鉴别】

1.胞浆致密颗粒型(AC—19)·AC—19在分裂间期细胞胞浆呈致密均匀的细颗粒样荧光染色,有时可出现特征样空泡。而AC—18的胞浆颗粒呈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明显点状荧光染色。

2.胞浆细颗粒型(AC—20)·AC—20在分裂间期细胞胞浆呈细颗粒样荧光染色,其颗粒小于AC—18,且可覆盖于细胞核上,而AC—18胞浆颗粒样荧光染色不会覆盖细胞核。

【相关靶抗原】

(一)GW小体

1.生物学功能·GW小体(GW bodies,GWBs)是2002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质结构,因其包含一种富含甘氨酸(glycine,G)/色氨酸(tryptophan,Trp或W)的mRNA结合蛋白GW182而得名。GWBs被证实与酵母和哺乳动物的细胞质加工小体,即P—小体(processing bodies,PB)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特征,因此又称为GW/PB,它是mRNA加工和降解的位点,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途径中起重要作用[1]。抗GWBs抗体识别的主要靶抗原为GW182、Ago2和Ge—1/HEDLS/EDC4。

(1)GW182:分子量182 kDa,又称为含有三核苷酸重复的衔接蛋白6A(trinucleotide repeat containing adaptor 6A,TRNC6A),首次发现于感觉性共济失调多神经病患者血清中。其特点为包含39个甘氨酸/色氨酸(G/W)残基的重复序列和存在于C端的一个RNA识别基序(RNA recognition motif,RRM)。此外,GW182还存在多个Ago2(argonaute protein 2)结合域,它和Ago2 共同参与翻译水平的基因沉默(translational silencing),并作为关键分子在转录抑制和mRNA降解中发挥关键作用。

(2)Ago2:分子量100 kDa,是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的核心成分,也是RNAi途径的关键催化酶。在miRNA介导的RNAi过程中,Ago2蛋白能够与miRNA结合,起到稳定miRNA的作用,进而结合到选定的靶mRNA上。随后GW182与靶mRNA上Ago2—miRNA发生交联反应,并行使转录抑制和mRNA降解的功能,导致翻译水平的基因沉默。

(3)Ge—1/HEDLS:分子量160 kDa,又被称为mRNA去帽增强子4(enhancer of mRNA decapping 4,EDC4),于1994年首次在SS患者中被鉴定为自身抗原。它包含N端的WD40基序和C端的ψ(X2—3)重复基序,是GW/PB核心成分,在mRNA去帽(decapping)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临床意义·抗GWBs抗体常见于SS患者和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共济失调、运动/感觉神经病变)的患者,也可在部分SLE、RA患者中检出,约半数抗GWBs抗体阳性患者同时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2—3]。此外,部分PBC患者,抗GWBs抗体可与抗PML—Sp100抗体同时存在,且GWBs中Ge—1/HEDLS/EDC4结构的核定位部分与PML体(PML body)邻近,提示二者功能上可能存在关联[4]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目前尚无检测抗GWBs抗体的商品化试剂盒,仅可通过HEp—2 IFA观察到GWBs特异性荧光模型,即不规则分布于胞浆的散在点状荧光染色。为排除抗其他胞质结构如胞内体(endosomes)、溶酶体(lysosomes)抗体的干扰,实验室可采用单克隆抗体(如GW182单抗)荧光双染共定位,以确认GWBs特异性荧光模型。科研可采用IP [5]或ALBIA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GW182、Ago2、Ge—1/HEDLS/EDC4等GWBs主要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2]

(二)胞内体(endosomes)

1.生物学功能·胞内体是细胞胞吞作用中最主要的细胞器,它是一种能够与膜结合的胞质小泡,参与细胞内外各腔室间的物质及大分子运输。胞内体相关抗原包括:早期胞内体抗原1(early endosome antigen 1,EEA1)、细胞质连接蛋白170(cytoplasmic linker protein—170,CLIP—170)、谷氨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相关蛋白1(glutamate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associated protein 1,GRASP—1)、溶血磷脂酸(lysobisphosphatidic acid,LBPA)。

(1)EEA1:分子量162 kDa,是一种亲水性外周膜蛋白,定位于早期胞内体的细胞质面。它具有由多个α—螺旋卷曲螺旋基序(α-helical coiled-coil motifs)组成的高度有序的四级结构,在细胞内吞作用促进胞内体囊泡融合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2)CLIP—170:分子量170 kDa,是一种促进胞内体与微管相互作用的蛋白,具有三个功能结构域,N端的微管结合域、位于中心的长α—螺旋卷曲螺旋结构和C端的两个锌指关节(zincknuckles)。CLIP—170能够动态定位到微管正端,与新聚合的微管蛋白结合,是以微管为基础的分子马达—动力激动蛋白(dynactin)激活剂。

(3)GRASP—1:分子量110 kDa,是小G蛋白ras家族的一种神经元特异性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它特异性表达于神经系统所有组织(包括皮层、小脑、海马、嗅球、丘脑、脊髓和脑干),而在肌肉、肺、心、肝、肾或脾等器官中不表达。与其他多种细胞质自身抗原类似,除N端和C端短片段外,它还包含大量卷曲螺旋结构域。GRASP—1可与谷氨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glutamate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结合,作为大分子蛋白复合体的一部分,调节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 (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ate)受体功能并在其靶向突触传递中发挥作用。

(4)LBPA:又被称为双(单酰基甘油)磷酸[bis(monoacylglycerol)phosphate],它是一种阴离子磷脂,也是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 glycerol)的结构异构体,大量存在于晚期胞内体内膜上。它是真核细胞磷脂生物合成早期阶段的关键性前体,作为细胞间的磷脂信使,可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生长激素样作用。

2.临床意义

(1)抗EEA1抗体:可见于多种病症,约40%患者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下位运动神经元疾病等[6],也可见于各种系统性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S、肺纤维化,以及UCTD等患者。

(2)抗CLIP—170、GRASP—1和LBPA抗体:这三种抗体相关研究较少。抗CLIP—170抗体曾报道于4例患者,分别为SLE伴持续性胸腔积液、lcSSc、胶质母细胞瘤和特发性胸膜炎患者[7];抗GRASP—1抗体曾在约17%的PBC患者中检出[8];一些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血浆中可检出抗LBPA抗体[9]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目前尚无检测抗胞内体抗体的商品化试剂盒,仅可通过HEp—2 IFA筛查抗胞内体抗体相关荧光模型,但其与抗GBWs抗体、抗溶酶体抗体等引起的荧光模型类似,肉眼往往难以分辨,可进一步采用抗体(如抗EEA1抗体、抗GRASP—1抗体)荧光双染共定位检测来确认胞内体特异性荧光模型。科研可采用IP、ELISA,以及ALBIA[10]检测抗EEA1抗体、抗CLIP—170抗体、抗GRASP—1抗体、抗LBPA等特异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