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是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自身免疫标准化促进会(EASI)等专业学会推荐的参考方法,也是系统性自身免疫病(SARD)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金标准。以HEp—2细胞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HEp—2 IFA)检测结果包括抗体滴度和荧光核型,对抗体滴度或荧光强度进行评估可确定抗体水平,而荧光核型不仅能为后续特异性靶抗原检测提供指导,还因其与各种疾病的相关性而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ANA荧光核型的判读具有相当的难度且判读过程存在一定主观性,因此实验室核型判读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判读经验。此外,实验室检测人员熟悉不同荧光核型对应的靶抗原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对于检验报告的准确发放和临床沟通也至关重要。目前,ANA荧光核型国际共识(ICAP)命名并定义了30种荧光核型。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自身抗体检测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其中不仅明确了HEp—2 IFA为ANA检测的参考方法,还结合国内ANA检测的实践经验,定义了13种必报荧光核型和15种选报荧光核型。ANA荧光核型判读的逐步标准化和规范化,对基于HEp—2 IFA的SARD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实验室检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基于HEp—2 IFA的自身抗体检测专业图谱类参考书较少,按照ICAP标准进行编写的荧光图谱更是稀缺。为了满足临床医师和实验室检测人员不断发展的专业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自身抗体检测组于2017年开始进行图谱筹备工作,历时3年,建立了完善的ANA荧光核型血清样本库及图片库。2020年,在与国内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测领域及临床风湿免疫科的多位专家商讨后启动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并经多位专家、同行反复修改讨论最终定稿。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图谱及病例判读》以ICAP定义的30种荧光核型为标准,对每种核型的荧光特征,相应靶抗原的生物学功能、临床意义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这部分内容,特别考虑到如下问题:①不同品牌HEp—2细胞荧光核型特征可能略有差异;②不同自身抗体商品化试剂盒因方法学不同、包被的抗原来源不同(天然纯化/重组)和重组蛋白片段不同等因素,可能存在检测结果差异。因此,本书纳入了国内自身抗体实验室较常用的商品化试剂,并且在特异性抗体检测部分,列举了试剂盒具体包被的抗原成分。此外,根据核型的复杂程度将图谱分为基础级和疑难级,并以荧光核型图谱结合临床病例的形式呈现。每个病例包含简要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断/表现、核型判读结果和判读说明等内容,对初学者乃至有一定经验的核型判读人员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当然,本书稿件虽历经数次修改,但难免存在错误及不足之处,敬请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此,感谢所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专家、同行。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和检验科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自身抗体检测组所有人员的辛勤付出。借此机会,代表编写组全体专家谨向自身抗体检测领域所有前辈、临床一线医师及实验室检测人员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衷希望《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图谱及病例判读》一书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核型的判读,同时帮助实验室检测人员和临床医师深入理解荧光核型对疾病诊疗的重要意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联合其他特异性靶抗原检测,必将显著提升临床自身免疫病的精准诊疗能力。
郑 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