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体型(AC—24)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胞浆内靠近核膜的1~2个中心粒荧光染色阳性(图3—12—1)。
2.有丝分裂期细胞·分布于细胞纺锤体两极的中心粒荧光染色阳性(图3—12—1)。


图3—12—1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中心体型(AC—24)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核型鉴别】
1.核少点型(AC—7)·AC—24荧光核型分裂间期细胞胞浆内1~2个中心粒点状荧光有时可分布于细胞核内,易与AC—7混淆,其主要是由于细胞的立体结构所造成。AC—7荧光核型分裂间期细胞内可见1~6个点状染色,且均位于细胞核内;分裂期细胞纺锤体两极中心粒无荧光染色。而AC—24荧光核型分裂间期细胞内仅有1~2个点状染色,且大多位于胞浆内,少数可见于细胞核内;分裂期细胞纺锤体两极可见明显增亮的中心粒荧光染色。
2.纺锤体型(AC—25)·AC—25荧光核型在分裂期细胞除纺锤体两极荧光染色阳性外,还可见明显的纺锤丝染色阳性,分裂间期细胞染色阴性。而AC—24荧光核型分裂期细胞仅可见纺锤体两极中心粒荧光染色阳性,纺锤丝无荧光染色,分裂间期细胞胞浆内1~2个中心粒荧光染色阳性。
【相关靶抗原】
中心体
1.生物学功能·中心体(centrosome)是真核细胞主要的微管形成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MTOC),参与组织微管网络结构、组装纺锤体,以及纤毛发生等重要生物过程。在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作为间期细胞骨架形成的位点,位于细胞核膜附近,而在有丝分裂期,中心体则锚定在纺锤体的两极,并在纺锤体微管成分的形成中发挥作用[1]。中心体是由一对中心粒(centriole)和包绕在其周围的中心粒外周物质(pericentriolar material,PCM)组成,因含有大量独特的蛋白质决定了在细胞周期中发挥复杂功能,但目前仅有少部分被鉴定为自身抗原,包括中心粒外周物质1(pericentriolar material 1,PCM—1)、中心粒周蛋白(pericentrin,PCNT)、ninein、中心体蛋白250(centrosomal protein 250,Cep250)、中心体蛋白110(centrosomal protein 110,Cep110)和Mob1(mps one binder 1)等。除PCM—1外,上述自身抗原都是PCM的一部分,共同参与微管形成、招募蛋白至中心体等功能。
(1)PCM—1:分子量228 kDa,是位于PCM附近的中心粒卫星(centriolar satellites),与PCM的蛋白质,如中心体蛋白(centrin)、PCNT和ninein相结合,在调节微管与中心粒的锚定、微管成核,以及有丝分裂复合体的纤毛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PCM—1活性无细胞系特异性,在正常细胞和恶性细胞(包括恶性上皮细胞和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均为细胞分裂所必需的。
(2)PCNT:分子量220 kDa,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大分子螺旋卷曲蛋白,是中心体关键组分之一,以颗粒形式存在于细胞骨架中并可通过动力蛋白转运到中心体。它可以发挥多功能支架作用锚定多种蛋白,广泛参与中心体的各项功能,如调节细胞周期和微管形成等。
(3)ninein:分子量249 kDa,是一个具有卷曲螺旋结构的中心体蛋白,是附器(appendage)的成分之一。每个细胞中心体含有2个中心粒,即成熟的母中心粒和未成熟的子中心粒,其中母中心粒远端存在附器,可与微管负端相连,在组装PCM和微管的稳定、定位和锚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ninein也是细胞分裂后中心体内蛋白质管状结构重组所必需的蛋白,对于中心体发挥MTOC的功能至关重要。
(4)Cep250和Cep110:分子量分别为250 kDa和110 kDa,它们都是中心体蛋白Cep家族成员。Cep家族蛋白是细胞分裂级联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控制细胞周期进程、纺锤丝—着丝点组装、中心粒复制、细胞极性等。其中,Cep250又称为中心体Nek2—相关蛋白1(centrosomal Nek2 —associated protein 1,C—NAP1),参与不同细胞周期阶段的中心体聚合、中心粒生物发生和中心体复制过程,其C末端区域的磷酸化对于促进中心体复制至关重要。Cep110,又称为Centriolin,是最重要的中心体成分之一,它与Cep250共同位于中心体远端,是构成中心粒生物发生和复制的活性成分。
(5)Mob1:分子量30 kDa,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一类高度保守的Mob蛋白家族成员,它是Ndr和Lats家族蛋白激酶的结合伙伴和辅激活物,同时作为Hippo通路的一部分参与细胞增殖和控制凋亡。在细胞分裂中,Mob1参与调控微管的稳定性,是分裂末期和两个子细胞完全分离以及中心粒重新结合所必需的。
2.临床意义·抗中心体抗体阳性率低,在中国人群中该抗体检出率仅0.022%[2]。抗中心粒抗体阳性可见于SSc、RA及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3—5],SSc患者中该抗体阳性更易发生肺动脉高压[5];此外也可见于其他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乳腺癌、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在水痘感染的患儿中曾检出针对PCNT、ninein、PCM—1和Mob1的自身抗体[6]。抗中心体抗体相关的AC—24荧光核型对任何疾病的阳性预测价值都很低。
3.检测方法·目前尚无检测抗中心体抗体的商品化试剂盒可应用于临床实验室,仅可借助HEp—2 IFA筛查该抗体相关的AC—24荧光核型。科研可采用WB,通过靶抗原重组蛋白检测特异性抗中心体抗体[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