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浆节段型(AC—17)

三、胞浆节段型(AC—17)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沿应力纤维的短节段状和周期性致密体增强荧光染色(图3—9—3)。

2.有丝分裂期细胞·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区阴性(图3—9—3)。

img
img

图3—9—3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胞浆节段型(AC—17)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核型鉴别】

1.胞浆线性/肌动蛋白型(AC—15)·见本节胞浆线性/肌动蛋白型核型鉴别2。

2.胞浆丝状/微管型(AC—16)·见本节胞浆丝状/微管型核型鉴别2。

【相关靶抗原】

(一)α—辅肌动蛋白

1.生物学功能·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分子量100 kDa,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骨架蛋白,也是F—肌动蛋白交联蛋白(filamentous actin crosslinking proteins)超家族成员之一,它存在于肌肉细胞和非肌肉细胞的多个亚细胞区域。其结构是一个反向平行的杆状二聚体,杆状体两端各有一个肌动蛋白结合区域(actin-binding domain),能够交联肌动蛋白丝。α—辅肌动蛋白存在4种亚型(α—辅肌动蛋白—1/2/3/4),通常被分为两类:肌肉型(对钙离子不敏感,包括1亚型和4亚型)和非肌肉型(对钙离子敏感,包括2亚型和3亚型)。除了与肌动蛋白丝结合以外,α—辅肌动蛋白还与许多细胞骨架、信号分子、跨膜受体,以及离子通道相结合,在细胞骨架形成和肌肉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临床意义

(1)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性肾炎: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可在约20%的SLE患者中检出,且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与SLE疾病活动度,以及LN相关[17]。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阳性SLE患者常伴抗dsDNA抗体阳性,LN发生前或疾病早期阶段患者体内即可检出高滴度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18]。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可作为LN的标志物之一,主要原因为:α—辅肌动蛋白作为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的靶抗原,在肾脏中出现于系膜细胞、足细胞、毛细血管和大血管,与抗dsDNA抗体具有交叉反应,可作为抗dsDNA抗体的靶抗原引起肾脏病理损伤。但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并非SLE特异性抗体,也可见于RA、SS、AIH—1患者。

(2)1型自身免疫性肝病:在AIH—1患者中,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与抗F—肌动蛋白抗体可同时检出,这类患者通常呈现SMA—G/T荧光模型特征。以上两种抗体双阳性对病程较短的活动性AIH具有辅助诊断价值,但二者相对独立,不存在交叉反应性[19]。在未治疗的AIH—1患者中,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常与高亲和力的抗ssDNA抗体同时存在,二者具有交叉反应性,并且与疾病的临床和组织学活动性相关[20]。此外,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还可用于预测AIH—1患者的治疗反应性,治疗前该抗体基线水平越低,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越好[21]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尚无检测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的商品化试剂盒。科研可采用ELISA、WB等方法检测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

(二)黏着斑蛋白

1.生物学功能·黏着斑蛋白(vinculin)分子量116 kDa,于1979年首次被发现,是一种广泛表达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它主要定位于细胞—细胞间的连接处和细胞—胞外基质间的黏着斑(focal adhesion),是细胞黏附中被研究最多的支架蛋白之一,在介导细胞黏附、运动,以及细胞对力的反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黏着斑蛋白是一种α—螺旋蛋白,由头部、富含脯氨酸的连接蛋白和尾部三个结构域组成。黏着斑蛋白没有酶活性,它通过直接与肌动蛋白结合,刺激肌动蛋白聚合和招募肌动蛋白重构蛋白来调节黏附。

2.临床意义·抗黏着斑蛋白抗体是新近发现的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之一,通常和抗细胞致死膨胀毒素B(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抗体一起被用于鉴别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22]。二者在伴有腹泻和混合型的肠易激综合征中滴度及阳性率较高,而在伴有便秘的肠易激综合征中滴度及阳性率较低,因此也被用于区分肠易激综合征的亚型。此外,抗黏着斑蛋白抗体曾在少数CIDP患者中检出。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尚无检测抗黏着斑蛋白抗体的商品化试剂盒。科研通常采用ELISA检测抗黏着斑蛋白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