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多点型(AC—6)

一、核多点型(AC—6)

【荧光核型特征】

1.分裂间期细胞·离散分布于细胞核的大小不同的亮点状荧光染色,通常每个细胞6~20个点(图3—5—1)。

2.有丝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区域荧光染色阴性(图3—5—1)。

img

图3—5—1 不同品牌试剂HEp—2 IFA核多点型(AC—6)核型特点

A.欧蒙(20倍镜);B.欧蒙(40倍镜);C.INOVA(20倍镜);D.INOVA(40倍镜);E.AESKU(20倍镜);F.AESKU(40倍镜);G.MBL(20倍镜);H.MBL(40倍镜);I.康润科技(20倍镜);J.康润科技(40倍镜)

【核型鉴别】

1.与着丝点型(AC—3)鉴别·见本章第四节着丝点型核型鉴别1。

2.与核少点型(AC—7)鉴别·AC—6与AC—7分裂间期细胞均可见点状荧光染色,但核点数目不同,AC—6常>6个点/细胞,AC—7一般<6个点/细胞。两种核型分裂期细胞染色质均为阴性。

【相关靶抗原】

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romyelocytic leukemia,PML)与维甲酸受体基因(retinoid acid receptor α,RARα)交互易位形成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导致 APL 发生,以及靶向治疗的关键因素,PML因此得名。由PML编码的PML蛋白是PML核体(PML nuclear body)的重要成分。

PML核体作为细胞核内的功能单位,通过招募特定功能的蛋白,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调控转录、细胞衰老凋亡、DNA 损伤应答、病毒感染,以及干细胞自我更新分化等。PML核体是一个多蛋白复合体,由PML蛋白形成的外壳和包绕在其核心区域的多个伙伴蛋白(partner proteins)组成。目前已知的PML伙伴蛋白超过170个,其中包括转录因子(如p53)、参与翻译后修饰的酶[如泛素偶联酶E2(UBC9)]等[1]。所有参与PML核体组成的蛋白统称为PML核体相关蛋白(PML nuclear body associated proteins),除PML蛋白以外,斑点蛋白100(speckled protein 100,Sp100)、NXP—2也是重要的PML核体相关蛋白,三者均为核多点型(AC—6)的靶抗原。

(一)Sp100

1.生物学功能·Sp100是一种分子量约53 kDa的酸性蛋白,在SDS—PAGE中表现为100 kDa的异常电泳迁移率,属于Sp家族成员。该家族还包括Sp110、Sp140和Sp140样蛋白(speckled protein 140—like),在人体中起到染色质“读码者”的作用。它们的特征是存在一个核定位信号和多个功能域,包括:①多种蛋白共享的DNA结合域,可与DNA直接结合或促进蛋白质间相互作用;②植物同源结构域,可读取组蛋白甲基化;③溴结构域,可读取组蛋白乙酰化;④胱天蛋白酶激活和招募结构域,可诱导Sp蛋白多聚化。

Sp100基因经可变剪接形成4种蛋白亚型:Sp100A、Sp100B、Sp100C和Sp100—HMG,其中Sp100—HMG在其C端含有高迁移率族蛋白—1结构域(high mobility group 1 domain,HMG—1),是HMG蛋白家族的同源蛋白。除Sp100A以外,所有亚型都包含一个DNA结合域,该区域可以参与染色质依赖的转录调控过程。Sp100通过小分子泛素相关修饰物蛋白(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protein,SUMO)修饰被招募后,是永久驻留在PML核体内的转录抑制因子,与PML蛋白共同定位于核点结构。

2.临床意义

(1)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Sp100抗体和抗PML抗体都与PBC相关,二者常共同检出于PBC患者[2]。研究表明,抗Sp100抗体对PBC敏感性较低(20%~40%),但特异性高(>95%)[3]。此外,上述两种抗体在AMA阴性患者中检出率高于AMA阳性者[4],对AMA阴性PBC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56]

(2)其他疾病:抗Sp100抗体可见于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丙型肝炎等患者;另外,也可在少数肺部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中检出[78];在SLE、SS、RA等风湿病患者中检出率较低(约2%)[9]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常用LIA检测抗Sp100抗体,通常包含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中(表3—5—1)。此外,也有一些基于CLIA和ELISA的商品化试剂盒。科研可采用LIA、ALIBIA、ELISA等检测抗Sp100抗体[10]

表3—5—1 实验室部分抗Sp100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注:*代表产品未注册

(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

1.生物学功能·PML蛋白是PML核体外壳的主要成分,存在PMLⅠ~PMLⅦ共7种不同的蛋白亚型。这些不同亚型的PML蛋白是由PML经可变剪接而形成,分子量介于45 kDa~96 kDa,N—末端区域均含有指环/B盒/卷曲螺旋/三重结构域(ring finger/B-box/coiled coil/tripartite motif,RBCC/TRIM)结构。该结构包括1个“指环”(ring-finger)结构域、2个锌指样B盒(B1、B2)和1个卷曲螺旋结构域(α-helical coiled-coil domain)。7种PML蛋白亚型中,PMLⅠ至PMLⅥ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形成PML核体,而PML Ⅶ由于缺少核定位信号而存在于细胞质中。PML蛋白组装成PML核体依赖于SUMO修饰,PML蛋白存在4个SUMO共价结合区域(conjugation motif)和1个SUMO相互作用区域(SUMO-interacting motif,SIM)。随着PML蛋白的SUMO化(SUMOylation),SUMO共价结合区域和RBCC/TRIM基序可以促进PML结构的成核作用,随后其他PML核体相关蛋白又通过SUMO化被招募,并通过SIM结合,共同维持PML核体的稳定性。

2.临床意义·抗PML抗体与PBC相关,且常与抗Sp100抗体同时存在。PBC患者中抗PML抗体检出率(13.5%)低于抗Sp100抗体(20.6%)[6]

3.检测方法·临床和科研实验室常用LIA法[6,10]检测抗PML抗体,通常包含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中(表3—5—2)。

表3—5—2 实验室部分抗PML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三)NXP—2

1.生物学功能·NXP—2,分子量140 kDa,又被称为MJ抗原或MORC3(microrchidia family CW-type zinc finger 3)。抗MJ抗体最早在1997年被发现于JDM患者中,后续证实NXP—2是抗MJ抗体识别的靶抗原。NXP—2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基质蛋白,属于MORC蛋白超家族成员,含有核基质结合域、RNA结合域,以及卷曲螺旋结构域,可能参与转录调控、RNA代谢,以及维持细胞核结构等多种细胞核功能;并且它还能够招募并激活p53,在p53诱导的细胞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NXP—2也是一种PML核体相关蛋白,其定位至PML核体的过程依赖于SUMO—SIM与PMLⅠ的相互作用。

2.临床意义

(1)幼年型皮肌炎:抗NXP—2抗体是JDM患者中最常见的肌炎特异性抗体之一[11],可见于20%~25%的JDM患者,该抗体阳性与钙质沉着、严重的肌肉无力、多关节炎、关节挛缩,以及肠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相关[1213]

(2)成人皮肌炎:成人DM患者也可检出抗NXP—2抗体,检出率1.6%~20%,低于JDM患者。该抗体检出率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可能与民族背景、环境因素,以及检测技术等不同有关。此外,抗NXP—2抗体阳性成人DM患者患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11]

3.检测方法·临床实验室可采用LIA检测抗NXP—2抗体,通常包含在拓展的抗肌炎抗体谱中(表3—5—3)。科研可采用IP—WB和ELISA检测抗NXP—2抗体[11—12]

表3—5—3 实验室部分抗NXP—2抗体检测试剂盒

img

注:*代表产品未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