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序 一

欣闻本书即将付梓,受邀作序。

本书的出版是上海市高中生农村社会实践课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浦东新区实习学校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此次优秀农村社会调查项目的征集、评选及出版,是对浦东开展农村社会调查20年的一次总结和提升,有助于促进上海乃至全国开展高中农村社会调查课程研究的发展。

中央和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强调,必须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对学生除劳动以外的探究、调查活动提出了要求。2017年教育部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上海市教委早在2010年印发的《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试行)》中就明确指出:“高中生要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理解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等有关政策,懂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高中生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是高中生全面认识中国基本国情、自主探究“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

从专业研究的角度看,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早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得以应用。从民国开始,农村社会调查已蓬勃开展,比如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葛学溥1918—1923年指导学生对广东潮州凤凰村进行调查,写成《华南的乡村生活》(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25)。1922年马伦、戴华尔等教授指导9所大学61名学生对直隶、山东、江苏、浙江240个村进行调查,写成《中国农村经济研究》(1924)一书。1925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指导学生在成府村调查91户农民及151名工人。从此,对乡村开展人类学、社会学调查研究的活动逐渐盛行,出版了数十种专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首推李景汉主编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发行,1932年初版)。费孝通在1935年对开弦弓村调查1个多月,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在英国伦敦大学写成博士学位论文《江村经济》(Peasant Life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Routledge,1939),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农村社会调查,也对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上世纪初,中国现代工业不发达,国民大多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生存状态引起了不少革命者的重视,代表人物为毛泽东同志。他于1918—1923年,对湖南、江西农民运动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多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从而为中国农村革命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延安时期,伴随着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步伐,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为了引导全党搞好调查研究,毛泽东花了几年工夫,尽力收集自己以往有关农村调查的一些报告,编印了《农村调查》一书,他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出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志们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到1941年该书付印时,中共中央专门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提出“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不久,毛泽东又进一步以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发人深省地对党的高级干部们说:“不调查研究就不得了,就要亡国亡党亡头。”20世纪50年代开展“十大关系”调查时,全党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毛泽东提出调研材料不要“枯燥无味、千篇一律”,要“有骨有肉,生动活泼”。1958年后,全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高指标和“共产风”盛行,加上自然灾难与外部原因,“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很快就意识到,“不明了情况是很危险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搞调查,摸清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尤其是农村的问题、困难,为最终克服严重困难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社会学重建,研究农村社会面貌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面貌,为科学制订农村发展改革的政策及长期战略,提供了翔实、准确的资料。

近30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的农村研究专业学科及研究院所蓬勃兴起。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均有中国农村研究院或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有硕士、博士点专业,已经成为研究中国基本国情的分支学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浦东新区实习学校顺应教育发展大趋势,开展高中生农村社会调查研究20年。20年的积累发展,为本文集的集结出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年来实习学校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农村社会调查指导教师队伍,收集整理了浦东农村社会发展的一手信息资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本书入选文章的调查区域大多是浦东新区勤奋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在2015年上海市人大会议上引发了全市“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成为了解上海远郊农村近十年发展变化的好样本。除此以外,部分文章的作者还远赴湖州、武夷山、重庆、云南等地,开展农村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研究的主题,大多集中在民生,如生活质量、业余娱乐、医疗保障、交通设施、垃圾分类、养老等方面,也有茶文化、方言等文化方面的探讨。

高中生开展农村社会研究的文章偶有所见,大多是短文,专著未有所闻。作者们(高中生)尚未进入高校学习相关专业(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统计学等),大多只能掌握粗浅的统计学方法。囿于客观条件,组织大批人员开展同一课题研究存在困难;在引用参考文献、行文格式等方面,也在学习着向严格学术标准靠拢。故这些调查报告只能算是小荷露尖角,是高中生进行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启蒙之作。

作为几十位高中生完成的农村社会调查文集,无疑在选题、方法、结论等诸方面都尚显稚嫩,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 汤 韬

二〇二〇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