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常生活

三、日常生活

要说最具有农村特色的,莫过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了,因此,这一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访谈的问题之一。

在去往农家的路上,我们注意到田地已经很少了,只会偶尔看到几片零星的庄稼地,还有一些在赶家禽的农民。据村民说,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不是庄稼的种植了,现在种的一些庄稼也只是供自己食用的,而且并不能满足所有的日常需求,每天还是会去镇上的菜市场买菜。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们发现村里的孩子们念的小学初中大多是就近的村边的学校,而对于高中,长辈们则是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考出去,进到城里。

我们从参考文献《勤奋村志》得知:1958年开始,勤奋村就着手于学前教育了,在这之前,还有许多小学的建设,如胜利小学,黄家村小学等;而在1953年到1968年间,勤奋村还积极响应了毛泽东主席对于扫盲的号召,开设了夜校,积极开展教育工作。可见勤奋村对于教育的重视。

虽说是希望小辈们可以走出农村,但老一辈的村民们还是很愿意待在农村的。

“这里的空气比城里好太多了。以前这里都是工厂,现在拆掉了,空气就好了。”我们访问的其中一户人家的村民这样说道。

同时,她还表示,现在城市里都住公寓之类的高楼,门一关上就毫无交流了,在人际交往这方面,城市也是远远比不上农村的。在农村里,每家每户只要是一个村的基本都互相认识,每逢过年过节有喜事还会互赠一些小东西或是家中自己做的食物,而这种人际关系对于常常容易感到孤独的老人们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他们留在农村的理由。

现在农村也有了一些外来人口,对于外地人是否会对本地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对此,村民们表示并没有什么影响,觉得外地人和本地人都一样,而且他们基本都是为了外出打工才住到这里的,早出晚归,基本见不到人。

当然,说到日常生活必定少不了收入的调查。

勤奋村部分年份村民收入统计表(摘自《勤奋村志》)

(续表)

(续表)

在总收入一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字在1957年到1989年期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且在1986年到1989年上升迅速,但到了1990年却急速下降,而在2001年达到了峰值1005.49,可见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总体来说是在不断上升的。

农业收入在1989年到2001年期间虽说在不断上涨,但是仍未达到1988年的峰值167.56,且在此期间货币也在不断贬值,2001年的105.85是远远比不上原先的数额的。由此,我们也验证了村民们所说的现在已经基本不靠出售农作物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了。

看到农村住户们的美好生活状态,我们十分欣喜,但同时也感受到现在的农村已不是我们原本印象中的模样了,这又让我们有些许的心理落差。当然,这也证明农村已经渐渐步入了现代化,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