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者,天下之本也。中国农村虽然不是具体中国社会的素描,却是包含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中一种特有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仍然有约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这就意味着农村社会人文环境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人文环境的水平。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农村人都是土生土长于他们所在的土地。在新时代的经济体制下,作为职业农民,有的积极地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也有的从事身体力行的传统劳作,他们大部分人都热衷于在脚下这片土地上耕作,对于进入城市的意愿低于我的设想。中国人对土地天生具有依附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曾是多数平民的理想生活。因为土地无法流动,所以基层社会的变动是微乎其微的。但人口并不是固定的,经过几代人的繁衍,过剩的人口只能不断外迁,像蒲公英的种子,到经济条件优渥、发展空间广阔的地方扎根,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代代人逐渐在一个地方定居,才形成了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而如今,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自然环境优美,又能通过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例如崇明有机大米),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自然很多人就不会再心心念念地想到城市打工。
这也让我们寻到城市人孤独的来源。就拿上海来说,有很大一部分人口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每逢过年过节街道上迅速“蒸发”的商贩便是很好的印证。想来夜深时分,一个无亲无朋的外地人在一间狭小的房间中,眺望着窗外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景色,即使周围的环境再热闹也不属于自己,这种孤独感一定是难免的;又或者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在日益喧嚣复杂的环境中渐渐远离了自然与本性,偶尔对自己的人生静静思考一会儿,也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彷徨。虽然人们物质上的“家”都在城市,但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中,想要游刃有余地融入这个文化圈却是困难的。
另外,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农村人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水平,也有不少优秀的年轻人考入大学。在农村,电子产品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但是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还是面对面语言沟通。这让我想到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到的,文字下乡对于普及文化、提升素养方面确实是必要的,但是文字的存在与否并不会影响传统“鸡犬相闻”的乡土社会生活。文字的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是因为人与人的接触在空间与时间上有了阻碍而产生;而乡下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往往不需要文字的记录功能,况且文字本身所能传的情、达的意就是不完全的。
在现代都市中,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中,人们人为地制造了许多空间上的隔阂,邻里之间已很难见到谈笑风生、话家长里短的现象,导致文字在沟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纯文字沟通带来的人际关系削弱的一系列弊病正逐渐被人们意识到。
最后,调查显示,农村的邻里关系大多是和谐的,即使邻里间产生了矛盾,也主要采取村委会或其他邻居调解的方式解决。这是因为中国人向来以和为贵,或许是因为人固有的趋利避害的本性造成的。毕竟做一个不合群的人,在实际生活中难免有寸步难行之感。从饮食方面的围桌而坐到建筑方面的四合院,都透露出中国人的多边社交。但是中国人的性格在“外圆”的表象下,还有“内方”的本质。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说中国人在外表上看似亲如一家,实际各人有各人内心的坚持。君子不拘小节,故而能与三教九流和睦相处;不同流合污,故而成就高雅之姿。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这一点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是普遍存在的。差序格局就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的,因此孔子提出的“克己”成为中国人历来共同信奉的教条。中国人不会主动革命,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被天灾人祸逼迫到极致后才发生的。包括现在的中国人,依旧习惯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奉为处世宗旨,可以说一如几千年前农村人“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只不过如今在城市中个人的社会圈子在利益的推动下扩张得更快,必须建立更多牢固的纽带,人们的意识中才逐渐出现西方社交中“互利共赢”的团队观念,但总体来说,自我主义还是盛行的。过去有许多人将国家的落后一味归结于农村的流俗,麻木自私似乎成了对旧时代中国人的刻板印象。然而,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正视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滞后问题,但这种滞后并不等于中国人的劣根性。
作者:蔡心怡,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籍号3101155001320170249
指导教师:朱琳,上海市实验学校;姚黎军,上海市浦东新区实习学校
专家点评(俞志元)
这篇论文的研究问题可以再具体一点,目前整篇论文有点泛泛而谈。建议进一步将研究问题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从研究方法来看,该论文提到了运用问卷调查,在论文中应当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和展示。可运用访谈法,深入了解农村社会文化。今后多查阅相关文献,拓展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鲁楠.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形势分析及趋势预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72.
[2]光明日报评论员.农村占国土面积94%以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光明网,http://www.cjrbapp.cjn.cn/guandian/p/14048.html.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附录
调查问卷
1.您是否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是 •否
2.您在农村从事什么工作?
•耕种 •养殖
•科学技术研究 •干部
•其他______
3.您是否考虑去城市工作?
•是 •否
•不确定
4.您的学历是?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本科及以上
5.在日常生活中,您与他人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什么?
•电子通信(如手机、电脑) •书信
•面对面交流
6.您与邻里关系如何?
•良好 •一般
•恶劣
7.您如何处理邻里矛盾?
•大事化小 •寻求他人调解
•不达目的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