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医疗保障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板块,在乡镇地区的老龄人口中更是代表了生活与健康的重要指标。伴随中国不断的城市化发展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多次改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民在这方面接受的服务水平都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善。然而,城乡不均衡发展拉大了城市与农村间的医疗水平差距。大量劳务工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留下的妇女、儿童、老人依然过着不那么便捷的生活,享受着不那么到位的服务。近日,我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勤奋村,采访了当地的一对七旬夫妇——吕奶奶和黄爷爷,并针对他们在勤奋村的医疗保障体验进行了询问和调查。
据吕奶奶的描述,村中老人的医疗费用在村里的卫生室可由保险承担80%,在镇医院可承担70%,在川沙人民医院可承担60%,在其他医院可承担50%。如果只是一些小毛小病,吕奶奶和黄爷爷一般会在村或镇里的小诊所就医,比较重的病则要到川沙人民医院等比较大的医院去就诊。在这种情况下镇里也会对他们提供帮助,加上有儿女接送去医院,两位老人觉得看病基本没有不便之处。然而总体上来看,勤奋村中基本只有小规模的医疗诊所,要去较大的医院,相较于其他地区明显不便,总体医疗条件也较为落后。
纵观从上世纪到今天勤奋村的医疗状况,我们能看到明显的提升。《勤奋村志》的资料中显示,1957年以前,生病的村民只有两个联合诊所可以去,重病人要用独轮小车或躺椅等工具抬去医院,或者请医生到家里就诊,中医的诊断时间长,还要亲自到药房抓药。村民的总体就诊率低,经常是自己用土方解决,还有很多人由于交通不便无法得到及时医治而死。1957年后,村中开始成立卫生所,有数位医生给村民看病。1969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医疗费用由大队、生产队公益金账户支付三分之二,相当于当地的医疗保险。从无医疗机构到有医疗机构,从完全自费到合作医疗共担费用,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几十年内逐步提高。此外,自1997年10月起,勤奋村老人享有每两年一次的免费体检。从2010年到现今村里也对老年人实行过数次医疗保障活动,如注射疫苗和身体健康检查等[2]。
再横向来看,城市的医疗保障制度如何呢?受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弊端影响,城市与农村的医疗保障不公平现象一直较为突出。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针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校在校学生)和劳保医疗制度(针对企业职工)等主要覆盖城市居民。时间再向前推移一点,由于西方医学的传入,不少医学研究者漂洋过海学习西方知识,同时各类西医医院也在上海城市地区纷纷建立起来,如仁济医院、同济医院、红房子医院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原本是教会、公共建筑、私家花园等。红房子医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王淑贞便曾赴美留学过,回国后毕生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城市居民享有相对优越的医疗条件。
与此相对的是,农村住户没有享受到相同等级的医疗保障服务——那里长期施行着合作医疗制度,即由个人定期缴纳费用,再由公社、大队资助一部分资金,但这实质上与真正的医疗保障制度相去甚远,缺医少药现象时而有之。当时,在经费使用上,全年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公费医疗的占30%,用于农村的占27%,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16%。“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事实完全证明,卫生部领导上确实犯了严重忽视农村卫生工作的错误。”医疗保障情况的城乡差距可见一斑。
在农村医疗资源严重缺乏的背景下,“赤脚医生”作为新中国特有的现象随之诞生,他们是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他们虽没有正式的医生执照,却经过一定的培训,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大大缓解了农村医疗资源缺乏的窘境,成为当时农村社会的一大标志性群体。其实,他们的医术也并不高明,短时的培训和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只有能力治疗一些小疾病,薪资待遇也很差,但他们的热心奉献的确为农村人民带来了巨大便利。
勤奋村属上海市郊区农村的较偏远村庄,其人口、地域与经济条件都限制了当地开设大规模医疗设施。我们所在的市中心,医院里也都是人满为患,挂号排队要花不少时间,紧张的床位问题在哪里都是难题,更遑论对于农村的老人。对于他们来说,到大医院去该是一件多么不便的事情。这使我不禁想到勤奋村曾经也有“赤脚医生”的存在——现在已不再有“赤脚医生”,他们已被正规的乡村医生所取代,但他们在农村住户医疗保障中的关键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农村人口逐渐外流的今天,“量”的下降属于正常规律,我们能做的是保证“质”的不断提高。农村小诊所的“质量”是我们应当去努力保证的。
“精准扶贫”是我国在2013年提出的重大国策,我想它对于农村的意义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精准”体现在何处?是针对乡村地区企业的财政投资吗?但这样投资的成本是否一定与其回报相匹配呢?是不是投资于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业会更加快速地见到成效呢?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否应该作为首要因素呢?城市化进程一直以来被当作缓解乡村资源贫乏问题的最有效解决方案,但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出,农村何以实现富裕呢?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或许需要所有人在未来的探索中共同寻找。终有一天,我国的城乡差别会逐步缩小,最终消失。在那之前,认真研究调查农村发展状况,找到实现农村人民优质生活的方法策略,必将成为我们的追求目标。
作者:胡杰妮,上外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学籍号3101155004320170077
指导教师:潘静红,上外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吴黎辉,上海市浦东新区实习学校
专家点评(嵇彩虹)
作者针对人口老龄化,农村独居老人、留守老人日益严重这一社会问题,从医疗保障情况入手采访了浦东新区合庆镇勤奋村的吕奶奶和黄爷爷夫妇,根据吕奶奶的描述得知村中老人的医疗保障情况,并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比较得出结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医疗保障的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农村、农民问题,并就此引发对“精准扶贫”“乡村医生”等问题的思考,值得赞赏。
参考文献
[1]浦东新区合庆镇《勤奋村志》编纂委员会.勤奋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1,306-309.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百度文库,2012-11-21.https://wenku.baidu.com/view/f11fd680d0d233d4b14e6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