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小农经济主导的时代

一、个体化小农经济主导的时代

自勤奋村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起,农户可以保留一部分土地自行经营,这部分土地即作为“自留地”沿袭至今,一直都是家庭的重要副食品来源,虽然不能作为商品交换。

作为自留地,农民可以继续享受亲手耕作带来的快乐。陈文群老人说,如今收获的农产品大多为蚕豆、小油菜等易活作物,并不需要精心照顾。收获大多留存自家,满足需求,多余的农产品会赠送亲友抑或作为鸡鸭等小型家禽饲料使用,有时会出售一些以补贴家用。

据陈文群老人介绍,她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退休工资及一系列补贴政策,也多次有加薪情况发生。1950年前后,村内主要收入来源:一是粮食、棉花、杂粮等农作物销售多余部分,还有养殖业和其他副业生产收入;二是进城务工、经商等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三是泥水匠、木匠、铁匠、漆匠等季节性工匠的经济收入。1955年农业合作化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村内经济主要以粮、棉、油及养殖业为主,辅以社、队企业经济,经济总量维持在低收入水平。1983—2002年,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1993年起,粮食市场全面开放,农业规模化生产推进,种植计划依托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落实,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福利、工业企业创办促进了就业,村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改善。

由此可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陈文群老人所在勤奋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粮、棉、油等农作物及养殖业,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在满足自家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能拿出部分创收以改善生活。而在这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2003年以后,全村土地流转,粮油生产全面退出种植领域。村民福利待遇由农民养老、征地养老、社保养老、企业退养、国家直补等多种形式构成。村民就业由中外企业、个体创业、联邦后勤、自由择业等方面组成,收入来源多样化。同时,村中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谋求更好的工作。

勤奋村老龄化严重,而且收入都不再以土地为主,大多数家庭都是以打工为主、种地为辅。离居住区远的土地,大规模出现抛荒。

由此可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的个人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这对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国家还釆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安定,其中就包括各项产业振兴政策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