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议与结论
1.改善农村住宅质量,提升结构安全。有关领导对农村建设方面展开调查,根据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农村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乡村建设法规,制定有关的对策,加强管理;加强对乡村建筑市场的管控和监督,加强农村建筑队的质量监督,定期进行技术与安全意识培训,为加强农村农宅建设作出相关指导。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房屋居住环境的好与坏,与村民的经济能力密不可分。拓宽农村的就业门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让大量从事农耕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就业的条件,增加农村家庭收入。
3.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政策,合理规划新农村社区建设,进行农村整体性布局。
首先是改变杂乱的建设,科学化集约化地规划农村住房。20世纪留下来的农村老旧房还有些许,大多都是过去村民自己找工匠施工搭建,零星分散,且有大量的附属设施占用了不少耕地。可以拆除部分农村老旧房,进行集中修建和改善,统一规划,设立农村居民小区,便于集中管理,也可节约耕地。
其次是按照村镇的布局规划,设立社区,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因为规划建设社区的地块需要占用基本农田,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将原来较为分散的住房集中管理,节约的耕地便能用作社区选址。另外,应加强农田水利、水电路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垃圾管理、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坏境的同时也能提升农村的整体村貌。
再次,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与村委会进行沟通协商,根据村民们的需求确立整治方案,加大保护环境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动员每个村民一同投身美丽家园的建设。
开启尘封的记忆,我们会发现就农村房屋建设的变化而言,早已今非昔比,旧时代民居与当今的勤奋村的住房质量更不可同日而语。或许,勤奋村的发展尚不能概括中国所有的乡村建设,但它恰恰也是千千万万个农村改革发展历史的缩影。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勤奋村乃至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也会愈来愈好,农村也永远不会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正如邓小平所说:“农村改革势在必行。”农村社会,大国根基,要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文明生生不息和发扬光大,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
作者:奚嘉玲,上海南汇中学,学籍号3101152004320180411
指导教师:姚云华,上海南汇中学;吴黎辉,上海市浦东新区实习学校
专家点评(刘国璋)
突出兴趣是青少年践行学习研究的有效途径。全文阅后,得知作者在初步了解勤奋村的概况后,结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考察探究”(上海亦称研究型学习课程),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住房主题进行前后变化比较的情况调查。由于兴趣加任务驱动式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验证,最终诞生了本报告论文。整个过程一环紧扣一环,使得该学生在与农村农民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对农村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调查报告结构较为严谨,以历史变迁为主线,详尽地论述了农村住房由初级到中级并向更高级发展的模式,受个体家庭实际情况和上海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更可喜的是作者引入了材料科学和环境学科的跨学科结合,证明了作者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报告中列举了未来农村住房需求和困难,并提出建议和结论,一气呵成,俨然有农村住房的“小规划者”风范。
希望在调查计划设计(调查实施方案)时不能过于简单,应该有三个要素(调查什么?为什么要调查它?怎样去调查?),因为计划详尽、思路明确利于操作实施。
参考文献
浦东新区合庆镇《勤奋村志》编纂委员会.勤奋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328-329.
附录
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1.您的年龄?
2.您的文化程度?
3.您的家庭现有几口人?
4.您的家庭现在在外务工有几口人?
(二)现居住情况
1.现有宅基地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
2.又是什么时候造的?
3.您的宅基地的房屋结构是什么?
4.当时造的时候差不多花了多少钱?
5.家庭人数?
6.几层楼?现在的住房面积您还满意吗?
7.您感觉您所居住的村落倾向于散居还是聚居?
(三)未来打算
1.有没有房子翻新或者扩建的打算?是什么因素让您有(无)这样打算?
2.有没有新宅基地建房的打算?
3.如果有,需要有关政府进行土地批准吗?申请新宅基地批准困难吗?
4.有没有搬迁至城镇居住的想法?
5.政府有无组织搬迁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