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勤奋村一改早年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变成了既符合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需要,又体现了与城市同质的公共服务水平,还能“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这次进勤奋村,我感受到了它在改革后发生的质的飞跃,领略到了新形势下发展的新图景。由此,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勤奋村的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变化更感兴趣了,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和同学来到了黄旭弟老先生家中,对他进行采访。黄旭弟老先生70岁,勤奋村村民,退休在家,子女在外务工。接下来,我将通过提问—回答—现象分析的形式来阐释关于勤奋村经济与文化建设发展的实情和我自己的见解。
一、家庭情况,生活观念有变化吗?
——以前还担心能不能吃饱,谁家里能吃上猪肉就叫富有、日子过得好啊。现在,我们都可以吃饱,还可以看看电视,出去打打牌。以前,一家啊,生七八个子女的很正常,人多,又养不起。现在大多数家庭自愿只生一个小孩,现在的小孩也越来越厉害,都很有文化的。
现象分析:
关于生活质量,据《勤奋村志》记录,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场社员口粮每人每天0.415公斤,人们普遍营养不足,社员日常话题离不开“吃”字。20世纪80年代,村民开始从温饱走向小康,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已经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佳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极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家庭消费品升级换代,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步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这次调查访问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村民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许多家庭自愿只生育一个孩子,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国策,少生优生。原来“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彻底转变了,现在不光不用担心养老问题,更多村民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关于社会保障与素质教育的进步,勤奋村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的缩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养老保障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逐步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56.4%的乡镇有本级政府办的敬老院,政府加快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教育同样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教育。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3月,全国92.7%的县实现义务教育,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占42.5%,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占11.0%,大专及以上的农村居民占3.9%,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但还是能反映出农村的受教育程度远落后于城市。
二、感觉近几年生活环境有变化吗?
——前些年环境不好,雾蒙蒙的,这些年搞环境整治,环境越来越好了,天又蓝了,水又绿了。
现象分析: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勤奋村还是蓝天碧水,环境整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发展,乡镇工业兴起,在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前的勤奋村有电池厂,旁边的向阳村有电镀厂,存在“三废”污染问题。新农村建设(2008)开始后,也只是在清理河道、修整马路、加路灯等方面做了事,工厂还是越开越多。工厂大发展的同时带来大量劳动力需求,外来人口需要就近入住,引发了村民私建搭建民房。这些房子没有厕所或卫生间,人口密度高,管理差,村容村貌也日益脏乱差。当时没有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河道成了大垃圾桶,并且经常会发现垃圾不及时运输,大件垃圾不愿意收,以至于在村旁边的垃圾中转站里经常冒着黑烟,继续污染空气。
2015年起的全市“五违四必”(“五违”指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排污、违法经营、违法居住;“四必”指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违法经营必须取缔、安全隐患必须消除、极度脏乱差现象必须整治)大整治的源头是勤奋村。大整治首先解决的是违法工厂的拆除,拆除还耕,变成基本农田,从源头上解决了勤奋村工业污染问题。2019年起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改变了勤奋村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使原来的垃圾不及时运输导致的焚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村民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这次拜访勤奋村,发现蓝天碧水,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也非常茂密,丝毫看不出以前灰蒙蒙、臭气熏天的模样。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环境治理好了才能进一步发展,勤奋村的村民们也越来越拥有环保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日益干净整洁。
三、村里有诊所吗?
——村里有卫生室。平时有一些小感冒发烧,可以去村里的卫生室或者镇上的卫生院。但如果生一些大病,就得到川沙或洋泾的东方医院,挺远的。
现象分析:
根据《勤奋村志》记录,1957年以前只有合庆镇和龚路这两个地方有联合诊所,碰到患重病的人就要请人用独轮车或躺椅等工具抬着去医院看病。当时,有不少人都是有病能挺就挺,或用一些土办法来治疗,个别村民因治疗不及时落下后遗症。村里有危重病人就医只能用门板等东西送医院,有人没到医院就在半路上失去了生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形成,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大为改观。随着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和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升。
现在的勤奋村有基本的医疗条件,可以满足村民一般的需求。但仍然缺乏医学人才,对重病的先进治疗尚未普及到农村。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农民看病最讲究实惠,最大的愿望是就医方便,少花钱,治好病。然而,现实条件下我们能提供的服务与这种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关键是缺乏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医护人员。访谈中,黄老提到他的邻居突发心梗,只能去大医院,因为路程远时间耽误了,没能抢救过来,听得着实让人心疼,也同时也让我坚定了信心,现阶段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将来成为优秀医学人才作充足准备,全力报效祖国。让千千万万像勤奋村这样现阶段较落后的村落也能拥有先进技术治疗重病,让病人在本村就能接受治疗,不再因去城里治疗路程遥远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甚至失去生命。
四、村里的道路建设怎么样?村里有路灯吗?
——路况特别好,原来没有路的,现在都修水泥路了。路灯的话,只有大路有,村里一些小路还没装路灯。
现象分析:
关于道路建设,根据《勤奋村志》记录,在1957年前,勤奋村村域内没有大路,全部都是土路,时间一久,就被独轮车碾出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人们称这些常走的路为“车路”。2009年后,在新农村建设中,全村主要道路建成白色路面,村民家门前及零星泥路全部修通,共计新筑水泥路面15750平方米。2015—2016年年底,勤奋村在环境整治中,对全村村宅道路进一步修整,增设小型绿化带和停车位。这次拜访,我们走的全是水泥路,连黄旭弟老先生家门前的小路也是白色路面,我观察到,个别住所旁还有白色路面的停车位。
关于供电照明,根据《勤奋村志》记录,早年间,村民用豆油灯灯盏,在昏暗的黄豆粒大的灯光下做针线活,做网花。2014—2016年,勤奋村为全村供电线路安装变压器,提供了更安全的电力供应,村民的家电设备用电有了充分的保证。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绝大部分农村照明靠煤油灯,饮水直接靠井水、河水。上世纪50—70年代农村建设有了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电气化有序推进。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61.9%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现在的农村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如勤奋村这种较偏远的小村落,以前狭窄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无法行走,现在条条白色路面修进了村子,下雨也不再泥泞,车辆在路上畅通无阻。公路、电路、网络建设成效明显,农民生活更加方便。
五、村里有娱乐场所吗?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村里专门提供了两个跳舞广场。
现象分析:
在调查走访期间,看得出黄旭弟老先生没有特别大的生活压力,不会去担心温饱问题,当地村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增高,娱乐休闲活动丰富多彩。
这些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化繁荣兴旺。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居民生活极大丰富,农村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六、现在还种地吗?
——不种啦,这里的村民基本都把土地转出去。
现象分析:
我们实地调查访问时,确实没有看到村民“锄头舞动银光闪,汗水纷飞幸运临”的样子。根据《勤奋村志》记载,2003年,全村土地流转。村民放下镰刀,就业于中外企业或选择个体创业、自由择业等,收入来源更多样化,并且村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改善。1983—2002年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农业规模化生产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加快发展,不仅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农村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2018年全国家庭承包地流转面积超过5.3亿亩。这次拜访就可以发现勤奋村绝大多数土地都被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通过这次调查学习,我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理解,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直观认识,赞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勤奋村农民从担心温饱到衣食无忧,生活观念发生变化,家居环境得到改善,环保意识开始提高,加上公路建设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勤奋村村民们成功步入小康生活。经济与文化建设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来便民。
真正从事过农业劳动,体会过土里刨食的艰辛,才会更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如何让农村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留住美丽乡愁,是探索新乡村文明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次,来到不一样的乡村,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烦躁,这里可以看到月亮和星辰。这里的人说不上朴实无华,却有地方人特有的韵味。房屋鳞次栉比,新旧交替,距离村庄不远,必定有小河、池塘,空闲的人儿垂钓碧溪上,而后怡然而归。不得不提孩童,他们的眸子是那么清澈明亮。“水是井水,人是农人,我是客人……”
作者:潘欣玥,上海市进才中学,学籍号3101152002320180273
指导教师:张奕一,上海市进才中学;刘淑清,上海市浦东新区实习学校
专家点评(刘国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物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农村的基础文化建设,如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深层次问题也随之积累。在这样背景下,作者设想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文献等研究方法就此命题进行了有益的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考察探究。该学生能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面对面与农民们接触,感受体验调查过程,符合培养核心素养的宗旨,这是首先要肯定的;另一个要赞赏的是,报告中能对调查得到的结果逐一进行现象分析,即对观点论证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交代。调查报告的不足之处是,结尾部分对此命题的憧憬可以更多一些。总之,有初次必有再次,学习、反思、实践能使自己快速成长,解决问题的意识会更全面,能力也会升华。
参考文献
[1]李盼.新农村建设需要青年人才作支撑[N].长治日报,2019-12-01(001).
[2]任姝玮,刘思弘.合庆自治:村民“立法”[J].浦东开发,2012(07):32-34.
[3]陈冠融.新时代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2):131-133.
[4]浦东新区合庆镇《勤奋村志》编纂委员会.勤奋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
附录
调查问卷及结果
1.家庭情况、生活观念有变化吗?
——以前还担心能不能吃饱,谁家里能吃上猪肉就叫富有,日子过得好啊。现在,我们都可以吃饱,还可以看看电视,出去打打牌。以前,一家啊,生七八个子女的很正常,人多,又养不起。现在大多数家庭自愿只生一个小孩,现在的小孩也越来越厉害,都很有文化的。
2.感觉近几年生活环境有变化吗?
——前些年环境不好,雾蒙蒙的,这些年搞环境整治,环境越来越好了,天又蓝了,水又绿了。
3.购物方便吗?附近有几个商场或小卖部?
——原来(大约在五年前)我们这里像南京路一样繁华,有一百多个商品小卖部,但近五年环境整治,关掉了很多小卖部,现在只有五到六个。
4.村里有诊所吗?
——村里有卫生室。平时有一些小感冒发烧,可以去村里的卫生室或者镇上的卫生院。但,如果生一些大病,就得去川沙或洋泾的东方医院,挺远的。
5.有社保吗?平时买保险吗?
——我曾生过一场重病,心梗,医疗费大约10万元,医保和我的重病保险前前后后帮我付去7万,我最后付了3万元。
6.村里的道路建设怎么样?村里有路灯吗?
——路况特别好,原来没有路的,现在都修水泥路了。路灯的话,只有大路有,村里一些小路还没装路灯。
7.有村委会吗?管理如何?
——有的,虽然在邻里纠纷、卫生方面还可以有改进空间,但总体非常满意,一些基础设施损坏,他们都会积极来修。
8.有娱乐场所吗?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村里专门提供了两个跳舞广场。
9.现在还种地吗?
——不种啦,这里的村民基本都把土地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