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接受调查的是黄勤根夫人(以下简称奶奶)。她今年72岁,退休前从事卫生检查员的工作,文化水平初中毕业。原本家住虹口区,在“文化大革命”后被分配到了合庆镇勤奋村下乡劳作。其间与生产队长黄勤根来往密切,互生情愫,结为连理。今年是她生活在勤奋村的第51年。
据了解,2007年前勤奋村对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为焚烧,效率差,大量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堆积成山。2007年至2008年间,由于新农村建设计划的提出,勤奋村开始对垃圾分类回收进行统一管理,垃圾堆放乱象缓解,河道得到整治。但就地焚烧处理垃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工业大量发展但体系不健全,污水横流,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外加勤奋村东北方向的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东南方向约两公里的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运作时的阵阵恶臭,勤奋村一年四季都笼罩在黑烟、异味、污水横流的阴影下,村民苦不堪言。
近年来,随着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国家对环境的重视,勤奋村环境乱象得到进一步整治。村内重污染企业在2015—2017年的全市“五违四必”大整治中彻底消失;2010年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被封场,被一片树林取代;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工程进一步升级,恶臭现象逐渐缓解。村民们告别了一年四季被恶臭与污染困扰的时代。而2019年7月1日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后,勤奋村垃圾管理形成了更完整的体系,分工更明确,所有人都加入到环保大军中来。
关于垃圾分类,奶奶较满意自己的实施情况。我们简单询问了五个垃圾分类的常识,除了鸡蛋壳是什么垃圾(湿)她没能答对外,其余均回答正确。黄勤根一家主要产生以剩菜剩饭为主的湿垃圾,为了更便捷地进行垃圾分类,家中除了村委发放的湿垃圾桶外另有一只垃圾桶,共两只。他们在今年7月1日垃圾分类政策出台后开始正式进行垃圾分类,在此之前,他们没有关于垃圾分类的概念。
由于勤奋村人口主体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数仍旧务农,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垃圾分类的宣传方式主要采用了“村委开会,村民代表口头二次传达给其他村民”的方法。其他宣传方式主要有电视广告媒体、村内宣传海报与手机网页信息等。在勤奋村内处处可见张贴的海报,水泥地面干净整洁,河水清澈。
垃圾分类的定点投放时间为每日早七点至九点、晚六点至八点。在开展的前两个月内村内有专人对此进行检查,但最近一个月内该负责人没有出现,仅仅每天分两次在指定位置放设并回收垃圾桶。村民的垃圾分类全凭自觉。此外,村委会没有对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具体奖惩措施。
奶奶对垃圾分类政策高度支持,认为虽然每天花去了一定时间,但是让村内原本垃圾乱堆乱放的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
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方面,勤奋村村委做得很到位:村委大会的召开、海报张贴、广告拍摄、自媒体传播……无疑,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勤奋村不仅在传统口口相授的传播方式上尽最大努力,还积极利用了网络媒体的时效性与便捷性,用新老时代的传播方式传播垃圾分类有关信息,做到了全村全覆盖。
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受众方面,村民们延续用可回收废纸、塑料瓶、旧家电换取货币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积极对其余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已成为勤奋村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村民们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不过,在垃圾分类的管理方面仍有着一系列问题。在勤奋村,尽管宣传到位,但管理不力。村委会在垃圾分类的监督上关注较少,导致垃圾分类监督员的缺失。在农村垃圾处理中,垃圾的分类管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这关系到整个垃圾处理过程中处理方式的选择、处理成本的高低、处理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回收利用效率。管理人员的缺失可能导致村民的垃圾分类实施力度下降,甚至回归垃圾混放的局面。
在勤奋村垃圾分类的管理方面,我认为:村委应当大力投入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对垃圾分类的开展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规划;加强监督,培训监督人员,在村民投放垃圾时给予指导,也让他们保持分类投放的自觉;效仿其他区县对垃圾分类设置奖惩制度,提高村民们的环保热情。
其次,勤奋村垃圾分类设置不够人性化。勤奋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体为老人,产生垃圾主要为生活湿垃圾。应增加湿垃圾桶的投放,并对垃圾桶进行改良,以免高温天气下湿垃圾发酵产生恶臭。
另外,勤奋村内已全面联网,老人可以使用智能触屏手机。可开设家庭代表微信群和村委公众号,定时发布垃圾分类讲座视频,为分类困难的村民答疑解惑。
通过前几日学农,我感受过下地劳作的辛苦,也品尝到收获的快乐,在耳听目睹奶奶半生的下乡生活之后,我对这个名为“农村”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奶奶诉说她在垃圾分类实施上的种种,她的眼里满是清澈透亮的光,散发着愉悦。我仿佛看到生命与土地之间最紧密的联系。这片“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土地,奶奶从她身上获取生存的能量,也在用垃圾分类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呵护着她的永生。
今天的农村和父辈们口中的那个农村相比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些“土气”的人聊着垃圾分类,眼神懵懵懂懂,却秉持着要把它变成一种习惯的信念,体现了他们身上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土地的爱护。
然而,现代的环保理念与村民之间还存在着隔阂,他们的分类工作仅仅流于表面,而无法领会到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节约能源的深意。在未来几十年中,依旧会有留在农村安居乐业的人,在环保理念的熏陶下,他们会有更为高远的环保眼光。再通过代代相传的教化,相信那时垃圾分类将成为农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次调查中,我看到随着时代潮流在农村中发展出的环保主义愈来愈深入人心,并被这些普通乡民广泛接受。即使不能完全领会其中深意,他们却依旧身体力行,坚持垃圾分类。同时,勤奋村近十年来的环境治理映射了中国农村发展迈出的一大步。在当今节能环保问题全球化的过程中,垃圾分类是我们践行环保的必由之路;而在这条通向未来的环保之路上,我们依旧背负着使命,任重道远。
作者:唐佳萦,上海南汇中学,学籍号3101152004320180307
指导教师:何欣怡,上海南汇中学;吴黎辉,上海市浦东新区实习学校
专家点评(周敬山)
该调查以当前上海和全国的环保热点问题“垃圾分类”在农村的实施状况为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比较好地呈现了勤奋村实施垃圾分类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报告的主要特点:
一是通过勤奋村实施垃圾分类之前和之后的对比,充分肯定了上海实行垃圾分类使村内垃圾管理形成了更完整的体系,对村民生活和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作用,带来重大生活变化。
二是具体阐释了勤奋村垃圾分类的做法和主要经验。由于勤奋村人口主体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数仍旧务农,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主要采用了“村委开会,村民代表口头二次传达给其他村民”的方法,辅以电视广告媒体、村内宣传海报与手机网页信息等,做到了全村全覆盖。这些方法对于其他地方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三是基于现实提出了合理中肯的建议。如应加强投放监督,增加湿垃圾桶的投放,对垃圾桶进行改良以防散发气味等。
调查报告文笔流畅,思路开阔,情理结合,对“探究现代上海农村环保观念的传递与环保意识的建立,了解现代农村的环保工作进程”,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附录
调查问卷及结果
1.您的年龄、工作、文化水平?
——72岁,退休前是卫生检查员,初中毕业。
2.您对自己实施垃圾分类的评价?
——还好。
3.您平时主要产生的垃圾?
——剩菜剩饭。
4.您家中有几个垃圾桶?
——2个。
5.您在今年7月1日上海市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前自行垃圾分类吗?
——没有。
6.勤奋村是否有专人对定点垃圾分类进行检查?
——7月至一个月前都有,但最近一个月没有。
7.勤奋村对垃圾分类实施具体情况有无相应奖惩制度?
——没有。
8.您平时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垃圾分类的实施方式?
——主要是村里开会,其他有电视、海报等。
9.勤奋村内垃圾分类的普及方式?
——讲座、发放宣传册、村里开会。
10.您认为垃圾分类的主要意义与可改进之处?
——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目前都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