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改善情况及满意度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改善情况及满意度分析

(一)经济收入方面

调查发现,以前勤奋村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有三:一是粮食、杂粮等农作物销售,养殖业和其他副业生产收入;二是进城务工、经商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三是泥水匠、木匠等季节性工匠的经济收入。如今,勤奋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退休工资,村民福利待遇由农民养老、征地养老、社保养老、企业退养、国家直补等多种形式构成。2016年《上海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正式通过,条例提出的老年综合津贴也同步实施,具有上海本地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按年龄可领取不同程度的补贴,津贴通过“上海市敬老卡”以现金形式发放,涵盖高龄营养、交通出行等方面需求。老人们都认为退休工资能够支撑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支,但一旦遇到严重且需要大量钱的事,这些退休工资显然是微薄的。

(二)消费方面

据了解,目前勤奋村的老年人平均退休工资有3000元。他们曾经都受过温饱问题的困扰,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进入21世纪,村民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日常消费呈多元化结构,居住、食物、衣着、交通的消费比例有了突发性的增长。老人们享受着新时代带来的富裕生活,过去极少数农民家庭拥有的物品,如电脑、空调、洗衣机等,现在大多进入寻常百姓家。据了解,截至2016年年底,勤奋村全村范围内各类经营、商贸门市已有27家,副食品结构逐渐丰富起来,衣着也不再是廉价棉布制品及一般的化纤材料。勤奋村中大多数老年人已形成了新的消费观念。

(三)出行方面

勤奋村离集镇偏远,过去人们出行、办事主要靠步行或推独轮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全村约有10多辆自行车,要去远的地方需要乘小火车出行。1970年前后有了公交车。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出行除自行车外,还有轻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客车等交通工具。现在除私家车外,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也日趋完善。调查发现,老人们对于现在的交通很满意,认为比以前方便且速度快了,但部分老年人也表示村里的公共交通比较少,有的地方没有公交车能到达,需要转车。

(四)闲暇生活方面

早期勤奋村的群众活动男女青年自发组织的比较多,后来老年人的活动也越来越多。1992年,村老龄委建立了第一个老年活动室,有报纸、棋牌等。2000年后,村里建立了老年戏曲队,每季度在勤奋文化公园内举行一次文艺表演,部分队员还多次走出去参加镇文化中心演出和村与村文艺交流演出。每年夏秋季节,村内的老年朋友傍晚时分自发参加休闲广场舞活动,形成一种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群众文化。但是有部分老年人很少参加群体活动,不少人表示对活动不感兴趣,并且许多活动都是自发的,没有很好的管理人员和带领人员,有的老年人还会搞封建迷信的一套,对于新理念新事物不接受。

(五)医疗方面

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后,许多家庭没有了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而加重家庭支出和负担,对于国家医疗制度,勤奋村老人们认为是越做越好,越来越为人民着想。“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老年病科将在35%以上的二级及以上的综合医院设立,特别要为高龄、重病、残疾、失能老人提供便利服务,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上海市各项医疗保障制度从创立到逐步完善,待遇保障稳步提高,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上海医保管理体制机制和医保经办体系持续完善,医保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拓展。目前在勤奋村卫生室里购买药物只需支付20%,在乡卫生院需要支付30%,并且普遍需要的药物都有,但是一些进口药物等较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负担不起。通过了解,老年人们大多身体状况良好,但保健意识差,体检频率低,现在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普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