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结构变迁历史进程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勤奋村村民的住房结构仍是以草房、瓦房为主,分布在人民塘外、人民塘塘脚下,沿随塘河东侧建造住房。随塘河以西以各自然村宅为主,住所比较分散。
勤奋村早年间的房屋结构基本上是以草房、瓦房居多,以单壁立贴的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平均宽四米,深度七八米左右,每户人家建筑面积也大同小异,有的还造了两间。建屋的程序往往是先定好地基,挖土,砌筑好地基;基础上方砌筑圆形石头作为柱头的基石,用以承重与防潮防腐蚀。基础完成后,木匠师傅会按房屋样式搭好框架,当时承重的立柱和檩木之间还不采用铁钉,固定全是靠榫头铆接。框架完成后,泥瓦工砌墙。砌墙过程中,门窗上方放置过梁,立门窗樘子。房屋梁面上钉木椽子(若资金较为短缺,木椽子也可由竹椽子代替使用)。芦苇秆编制的箯用以铺底,稻草最后盖上。若是搭建瓦房,则应用板代替椽子,再铺上瓦片。
顶部摊一层瓦片倒还是好的,据接受调查的一位陈阿姨叙述,她家以前的草屋顶上盖的是稻草,平时生火做饭,烟囱里火星不小心落在稻草上,便引燃了干稻草,而她本人还在灶头前生火做饭,毫不知情。后来因为邻居正巧看见,及时通知并召集大家提着水桶来救火,才阻止了火势进一步蔓延。这种情况村里也不少见。好在农民都聚村而居,一旦发生意外,邻居便常是第一个注意到并及时通知和帮助灭火的。
稻草铺盖时间也要看生产队供应稻草的情况以及盖草屋人家的需求是否紧急,往往每年一次或者三年两次进行加盖。当然,勤奋村以外,也有自家种植水稻,收割后加工提供盖稻草。
1978年,勤俭大队为了满足社员建房需求,开辟了一批新的土地以供建房。在安全性和保暖性甚至是美观度上都略输一筹的草房瓦房,逐渐被大红砖房所代替。在大队两委班子和公社土地的协调下,大队规划在三队、六队、九队三个点建新村试点,大队负担第一幢的山墙,以联建方式建筑结构二层楼房为主。三队新村点建房户12户;六队新村点建房户3户,以建筑结构平房为主;九队新村点建房户11户,已陆陆续续建筑了平房和二层楼房。
80年代前后于中国而言,不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政治、文化,都是一个重要转折期,而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建筑风貌也面临着大变样。1982—1999年间,原来的草屋住户开始翻建起了楼房,村民新建房大多以二层楼房为主。
砌筑墙壁基本以空斗墙方式居多,这种用砖侧砌或平、侧交替砌筑成的空心墙体,不仅可以节约砖材、灰浆和劳动力,减轻荷载,同时由于墙内形成空气隔层,提高了房体的隔热和保温性能。缺点就是承载力较差,整体性不强。但在这个时候,砖头都由砖厂计划供应,还须砖厂开砖票,受材料费用限制,空斗墙也就成为村里人的普遍选择。
这期间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村民对于房屋建筑要求,也从原来的仅仅满足个人四季的驱寒取暖、起居吃住,发展到追求舒适,乃至追求时尚和新颖。慢慢地,“贴瓷砖”开始在农村中盛行,还一度掀起热潮。不仅仅是勤奋村,这种风气渐渐席卷大江南北,愈演愈烈,农民审美和乡村的建筑风格日益雷同。
2000年以后,勤奋村先后在各组各地部分大田建立起新村民居住点。到2002年为止,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业规模化生产推进,各种社会保障和农村福利、工业企业兴起,就业得到促进,农村收入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新村民居住点的房屋门窗都是铝合金和塑钢的,窗户上装起透亮的大玻璃,采光效果也是相当好。村民所建房屋开始有了别墅式小洋房,室内装潢也变得新颖、气派。也有少部分在外围打上围墙、装上铁门,一是为了安全起见,二来也是考虑到日后征地拆迁的赔偿。(当然,打围墙是需要土地资格证的,且以不占用他人耕地、农田为前提的,拆迁补偿也是按照合规的建筑来补偿。)勤奋村陆陆续续也建起了农村小洋房式建筑约156幢,而全村的住房结构也变得丰富起来……
21世纪以来,村民在外购房居住的大大增加,农村也慢慢呈现“空心化”趋势。当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多了,农村的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经商,并且在外租购房安家。因为全家进城的成本太高,所以剩下老一辈留在农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未到退休年龄的便开始了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
本次调查对象中,黄旭弟爷爷现在住的房子是两层的砖房。房子至今没有再翻新过,经历了风吹日晒而略显陈旧。他与老伴陈彩英一同居住在这里,两位女儿早已出嫁,孙女也已同我们一般大。参加劳保以来,国家会补贴一定的退休金给爷爷,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他们的房子大致在1985年前后建造,具体时间不太记得。当时,村里陆陆续续都拆了草屋瓦屋,建了新房。由于考虑到极端天气下老旧屋子容易出现漏雨,房梁容易腐朽,便想着开始建新房。爷爷说,当时的砖头还要便宜些,是八五砖,一万块砖头差不多1200来块,一吨黄沙也只要40到70元左右。他们家的房子平方少,总共也就六七万块砖头。当时的钢筋水泥价格算昂贵的,用起来也只是省着用,只是用在预制和浇筑混凝土过梁上,砌墙基本上是泥土混着石灰。
当时建房子,都是爷爷的一些亲戚一起帮忙建造,到粉刷的时候请一些泥水匠,前前后后人工费也不会花多少,大家聚一块吃个便饭就算是谢礼了。楼板、水泥、砖块……前前后后花了四五万。(这里不包括门窗、橱柜、电线等和其他室内装潢)
黄爷爷的生活较为简朴,房子底层的地板还是水泥地,但是室内的家具和设备基本齐全,房子干净整洁,住得也算舒适。考虑到资金有限且只是两人居住,爷爷觉得也实在没有翻新的必要。
还有一家近几年新建起的三层楼房,是另一位奶奶的子女由于家里人口较多、没地住就专门报告申请的宅基地。现在建房,无论是资金、样式,都同昔日差别很大。较以前差别最大的,可能便是人工费了。阿姨的房子是设计师设计好图纸,交给专门的工人团队建的,人工费一天要300来块。阿姨说,建筑材料总共花去了20来万。因为住房面积比较大,需要的砖块也多,大致有十五六万块。她家选用的是多孔砖,一块砖较以前相比涨了四五毛左右。由于是包工建造,再具体的也不是很清楚了。另外,他们也顺便在外面打上了铁门和围墙。
可见,时代在发展,由于经济飞速增长加上现代人更多地追求生活舒适度等因素,自建房的价格也在上涨。
这里想顺带提的是,红砖由于烧制耗煤量大、污染大,基本上面临淘汰。前几年农村建房还是像这位阿姨一样使用多孔砖,但如今由于环保意识更加强烈,建房多用水泥砖,天然材料还能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