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的具体内容
通过整理对比勤奋村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后垃圾处理方式的改变,针对目前被调查对象的现状得出以下内容。
(一)村中过去垃圾处理方式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对于塑料制品的使用率还是很低的,农村主要的垃圾也基本都是有机的:出门买生活用品都是提着竹篮子;生活用水都是直接从河道里用木制的水桶双肩挑或者双手提,倒进厨房间的大水缸,明矾沉淀后即可作为饮用水。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持续的改善,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和负担。现在普遍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包装物,日积月累,白色污染日趋严重。经济的发展,无疑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农村垃圾侵占大量土地,使可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在农民缺乏有关环境污染知识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垃圾都被“混为一谈”,在农村的各个地方安家落户,终于演变成垃圾利用程度低、覆盖范围广、分拣成本高的问题,同与日俱增的农村居住环境资源优化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从前村中垃圾处理方法单一、从简、较暴力,全靠填埋、焚烧、堆肥。村民甚至还编出了打油诗:“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农村垃圾回收后,直接在村附近填埋,所有垃圾混合在一起,露天堆放,附近环境污浊不堪,臭气熏天,随着垃圾的增加空地很快被填满。大部分垃圾直接焚烧,带来不可挽回的空气污染。村民随意丢弃,放任不管,导致村塘淤泥堆积,水质变差。
(二)村中目前处理垃圾方式
为了改变垃圾利用程度低、覆盖范围广、分拣成本高的现状,解决与日俱增的村民对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资源优化的需求,勤奋村于2019年初正式开展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铺垫试点工作。
试点期间工作室联络员主动作为,将工作落到实处,结合村域内的实际情况,要求将干湿垃圾桶统一放置于村民家门口,便于集中分类收运,并主动陪同村委人员逐户发放了分类垃圾桶。
自2019年7月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勤奋村垃圾分类回收已越来越趋向统一化,每天早晨5点到6点有垃圾车、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回收,每个门户分别有一个干垃圾桶和一个湿垃圾桶。村民们都会管理好自家的垃圾,做到自主自律。住户每日晚上就寝前都会将两个分类垃圾桶放在自家大门口,然后便可等待次日统一回收。其他地区,村中有固定统一的垃圾回收地点,规定在每天的早晨8点到10点和晚上7点到9点可以丢垃圾,垃圾回收车辆在早晨10点以后回收所有垃圾。其中少数村子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品制。
据接受调查的农户反馈,自条例实施以来,路面垃圾明显减少,环境有所改善,树丛、河沟内垃圾已被清理,相关部门重视程度提高。每日进行干湿垃圾集中收运时,前期实践期间会有城管工作室联络员来到垃圾投放点,主动指导前来扔垃圾的村民,并对村民的垃圾投放情况进行记录。垃圾分类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村民也都表示,垃圾分类的种类并不多,实行难度不大,可以接受,也愿意为改善环境出一份力,改善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
事实表明,公民自觉、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协同参与,是打破原有垃圾分类路径依赖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