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大奇观
二淘印象里,石板头栈道有两大奇观。其一是栈道上那段百米长的石径,全是光滑的青石板,上面神秘地排列着一串酷似马蹄的印迹,人称“马蹄栈”。蹄印有深有浅,深者寸余,十分明显,浅者亦依稀可辨。尤其是雨后初晴,串串马蹄印形成一汪汪水坑,如一只只亮眼,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明丽动人。有人说这是当年曹操兵讨高干时留下的遗迹,此说并非无稽。二淘刚上初中时与伙伴勤工俭学,上西山掀蝎子,在隘口上方十多里处踏入一条古道,发现荆棘掩隐中有刻石一块,大书“羊肠坂”三字,刻石旁有残碑卧地,上有隶书繁体文字,左半边已风蚀不清,右半部分尚依稀可辨,文无标点,自右向左排列如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羆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二淘似懂非懂,用铅笔比葫芦画瓢抄下,请教好读古书的崔方老汉。崔老汉竟然摇头不知,二淘又改送教语文的苏老师。苏老师腿有残疾,从没到过山外,但老师毕竟是老师,一看那文字便铁口直断:“这是一首诗,作者是白脸奸臣曹操。”这块碑成为马蹄栈传说的可靠证据。苏老师神色庄严地说:“曹操的兵马的确到过马蹄栈。”他讲了那首诗的意思,还给诗加了标点,并把后面残缺的部分背了出来,写在二淘的纸上。二淘除了更加佩服苏老师,就是感到怪异:大奸臣的诗怎么会写得这么好?栈道不是祖先在明朝修造的吗,曹操是一千多年前的人物,怎么会走六百年后修出的道路?
第一个问题苏老师答不出。第二个问题,苏老师有说法:
“也许栈道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呢,一切都只是传说。”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但无论如何,二淘从曹操的诗里学到了许多知识。四十年后整理旧物时,他竟发现当年抄写的曹诗还完整地夹在日记本里。睹物思人,他十分怀念苏老师。苏老师早已作古,坟上的荒草已有齐腰深了。
关于马蹄栈的历史,还有一个版本。据石板头村志记载,当年,康熙大帝率领一支队伍,骑着膘肥体壮的蒙古马,从陈家隘涌入峡谷,浩浩荡荡,踏上青石栈道。战马的嘶鸣声,马蹄踏在石板上的咔咔声,战车辎重的碰撞声,震得全村的房子哗啦啦直掉土渣,连平日嚣张无比的狗都屏住了呼吸。祖辈山居的村民哪里见过这阵势,一边惊呼“过兵了!过兵了”,一边掩门闭户,躲在家中大气不敢出。铁蹄声和马嘶声延续了三天三夜,待一切平静下来,有胆大者偷偷跑上栈道探看——老娘爷,不得了,光滑坚硬的青石板上留下了成千上万处深深浅浅的蹄坑。此事发生在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石板头的另一处景致是由沟中的石板带来的。如果是在夏天的中午,人从栈道上经过,朝下遥望,会看到阳光照射在石板上的奇景。沟中的石板光滑得像是一张张明亮的大镜子,明晃晃白光光混为一片,映在崖壁的红石上,映在悬空的树叶上。山风吹过,树叶白花花一片,正面背面都有了光,像是承受着两个太阳。当然那光也会穿过树叶缝隙,投射到人的脸上,星星点点,斑斑驳驳,却强烈刺眼,像有千万个探照灯朝你射来,像有千万根银针朝你刺来,你的眼睛会扑朔迷离,脑袋会阵阵发晕,好像一抬脚就要踏入沟底、滚入河中。这种效果在冬天的中午更加明显,沟底阳面大大小小的石板会结上厚厚的冰层,明亮如镜,清洁如拭,晴日之中,寒光四射,此时的栈道也往往雪凝冰冻,溜滑难行,稍不留神便有落入深涧的危险。路人脚踏冰坨,徐步蠕行,蹑手蹑脚,战战兢兢。因此,当地有歌曰:
石板头,石板头,
林虑山路第一愁。
当心白光迷人眼,
当心石板撞破头。
石板头之名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