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蟒蛇沟

五、蟒蛇沟

在二淘看来,石板头最具诱惑力的地方,一定是村西的蟒蛇沟。

这是一条长达数十里的峡谷,南北向。河是季节河,沟是乱石沟。坑洼处积水为潭,平坦处淤泥为滩。雨季时洪水暴涨,一片涛声;旱季时高粱成阵,满眼葱绿。沟左侧是数十丈高的陡峭山崖,或为石壁,或为土峁,统称弥勒崖。沟右侧相对低矮平缓,但地势凹凸不平,回环曲折,沟里有沟,洼里套洼,地势十分复杂,有坡地,有陡岸,有土岗,有水堰,应该是千百年来山洪冲刷淤积的结果。

峡谷上游是片洼地,人称锅底堰。洼地呈U形铺开,像个巨灶,灶内有肥田数十亩,是村里最大的地块。秋天,堰里种满棉花、芝麻、玉米、谷子,形成一片绵延起伏的青纱帐。二淘与伙伴们经常跑到这里玩耍。

对孩子而言,那个年代的游戏除了“打游击”,就是“抓特务”。一次,二淘和几个“小八路”把“特务”黑旦捆在玉米地里,忘了松绑就割草去了。生产队收工时,社员们从栈道经过,听到地里有小孩嘶哑的哭声,赶忙下去查看,才把他弄了出来。家长们三堂会审,追查“凶手”。小孩子哥们儿义气,不愿交代。后被三哄两哄,全都从实招供。几个“小八路”回到家,自然少不了大人一顿臭骂。作为“元凶”的二淘,屁股上多出几个红红的巴掌印。

锅底堰下方十多里,有一座天然土桥,百十丈长,十多丈高,人称蟒蛇桥。桥壁上遍布杯盘大小的圆窟窿,深不可测,据说是蟒蛇的巢穴。从土桥向下游步行半个时辰,可达村口。这条沟统称蟒蛇沟。

蟒蛇沟的名字,据说与村东头那棵老槐树有关。

也不知是何年何月,老槐树就长在村东的河岸上了。这棵树高达八丈,冠盖半亩,树干有十多人合抱粗细。树下有两座庙院,一座龙王庙,一座山神庙,庙前有青石路相接,这便是远近闻名的东河沿。沿石路东行,钻沟绕山,走一百多里,可以到达彰德府。故冬春枯水季节,这里行客不断,劁猪的,贩驴的,锔锅的,剃头的,还有走村串巷的算卦先生、山货小贩、杂耍班子。行至此地,大都会到老槐树旁的庙院歇歇脚,打打尖,上上香,或住宿,或避风雪,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因靠近河边,人们多走水道,故敬龙王的多,敬山神的少。

有年春天,正是麦子灌浆时节,东河沿一带突然狂风大作,刮得昏天黑地,沟里的河水被卷到岸上,把路毁了,把庄稼淹了,把碎石铺就的路肩也冲垮了。数日之后,老槐树的树洞里住进两条大蟒,一黄一白,水桶粗细,五六丈长,嘴巴一张,像没有扎口的大麻袋;舌头一伸,犹如高山上的瀑布;尾巴一甩,碗口粗的树立即裁成两段。这两条蟒见人吃人,见畜吃畜,用力一吸,活物便浑身绵软,身不由己地被它吸进口里吞掉。

东河沿一时路断人稀。

如此作恶多端的怪物,居然显灵说它们是龙王的儿女,是领了龙王旨意,到人间降福来了。并说如果人们供养它们,就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否则,就会旱涝不收,瘟疫流行。远近村民信以为真,成群结队到老槐树下烧香祷告。但谁到那里,谁便遭殃。于是,方圆几十里人人惶恐不安,连山神庙里的山神都被惊动了。

山神跑到玉帝跟前告龙王的状,龙王不认账。玉帝派托塔李天王拿照妖镜一照,发现是林虑山蟒蛇洞里的蛇精,一雄一雌,乘妖风下山作祸,坑害百姓。于是,玉帝下旨,令山神除害。

这天,有个自称张槐的老汉走进石板头村,对乡亲们说:

“龙有角有足不害人,能走能飞能游泳,蛇却无角没足,只会爬行。蛇大称蟒会使风,这是它害人的绝招,实属一害,必须除掉。”

大家赶忙问咋个除法。他说:

“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有决心,我自有办法。”

乡亲们看到了希望,纷纷表示:

“只要能除掉祸害,就是上刀山入火海,我们也敢去。”

于是,张槐老汉进行了周密部署。

次日,老汉挑选了八个精壮小伙,分成两组,各抬一口大铁锅,用铁绳拴上,盖着铁盖,向东河沿行进。刚到龙王庙前,两条蟒蛇闻声而出,使起风来。霎时,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所有草木都朝着树的方向倒去,几个年轻人被吸得左摇右晃。

随着一声令下,小伙们迅速撤离。那蟒蛇张开巨口,正要吞吸迎上前来的张槐,老汉眼疾手快,用力猛揭锅盖,闪到一旁。只见两个大铁锅里红红的木炭火“呼呼”蹿出,两溜通红的火柱冲入蟒蛇口中,钻进肚里,烫得它们疼痛难忍,“嘶嘶”哀鸣,滚下树来。这时,黄蟒挣扎着竭尽全力反扑,说时迟,那时快,张老汉往树后一闪,大蟒撞在树上,当即毙命。白蟒继而再扑,张老汉搬起斗盆大的石头,猛然一投,正中蟒眼。只听“噗”一声闷叫,白蟒尾巴一蜷,缠住了老汉。蟒嘴已被木炭火烧烂,难以张开,便用钢鞭似的尾巴摔打起来。躲在一旁的小伙们蜂拥而上,用乱石砸死了白蟒,把它拖到弥勒崖下的峡谷里。

处理了白蟒蛇,村人纷纷前来感谢老汉,却见山神庙的门“吱咕”一声开了,又自动关闭,老汉不见了。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带领大家除害的张老汉就是山神的化身。为了纪念他,远近村民重修了山神庙。从此以后,山神庙的香火愈来愈旺,龙王庙反而显得冷清了。

话说人们将大白蟒处死后,以为太平无事,没料到白蟒是条雌蟒,即将产卵。它被丢至深谷,那卵在腹内化生,成百上千条小蛇争先恐后破腹而出,爬满了土沟。沟两侧的崖壁上到处是小蛇拱出的洞穴,从此这里便成了荒沟,沟里的地也无人来耕种了。蟒蛇沟从此得名。

蟒蛇桥是荒沟的门户,桥上长满荆蒿圪针,杂草丛生,其中栖息着一种红嘴乌鸦,全身漆黑,人称红嘴雁。老人常说那红嘴是专吃死婴所致,因此认定它是不祥之鸟。二淘和伙伴们不懂这些,夏秋时节打猪草,常在土桥下聚集。由于地处风口,平坦空阔,可坐卧可蹦跳,凉爽而惬意。他们最爱玩的游戏是比赛投石子,在数十米外垒几块石头,或竖一根木棍,然后呐喊投掷,以击中为胜。此时,被惊起的红嘴雁会成群成团在头上盘旋,鸣声格外刺耳。伙伴们并不惧怕,抓起石块朝空中抛去,发起一场激烈的地对空大战。

在孩子们头顶上方,可以清晰看到许多蜂窝状的深洞,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蟒蛇洞。洞中是否有蟒蛇,谁也没有见过。但有年夏天,二淘在荒沟割草,真的遇到过蛇,褐灰色的斑纹,胳膊粗细,扁担长短。那蛇在河谷旁长满水草的毛渠中逆流而上,好像漂浮在草尖上一样,悄无声息地爬上一块斜铺的巨石,二淘抓起石头向它投去,正中蛇身中段,但见一股殷红的汁液流淌出来,浸湿了大片石板,那蛇挣扎一会儿,不动了。此时此刻,二淘直觉头皮发麻,赶忙捂住头发。听说,一旦让蛇数清了头发,就性命难保。他感到闯了大祸,和伙伴们收拾起镰刀、绳子,一溜烟儿逃出峡谷。

有人说,二淘那天是遇到了蛇精,会中邪气。从此以后,二淘再没敢到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