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
2025年08月10日
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度,即为芒种。
芒种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意思是说,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
芒种前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会出现雨期较长的连绵阴雨天气。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可以说是梅雨的主要特征,而丰沛的天然降水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十分有利于水稻、蔬菜、瓜果等多种作物的生长。
芒种时节,因为正值梅子黄熟,故又称“梅雨”。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正是因为摸透了梅雨时节的特点,合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梅雨是应该下到小暑之后的,若是只下个七八天,便戛然而止,这很可能就是大旱的征兆。在这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这些地区也叫“霉雨”。
芒种期间,华南汛期虽说处在晚期,但依然会有大暴雨。一般来说,先进入梅雨期的是湖南、江西中部、浙江南部地区,入梅后如同华南一样,这些地区的主汛期开始,时有暴雨发生,山区地区需要警惕局部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所以,暑令湿胜,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种节气里人们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