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
2025年08月10日
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
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为小雪。下雪,地面上又无积雪,就是“小雪”的原本之意。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气候渐冷,小雪也成了寒冷开始的标志,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也使空气中的雨变成了雪花。
一般这个时期在中原地区已开始下雪了,而在南方地区则是明显的深秋时分,秋风瑟瑟、秋雨阵阵。
进入“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而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雪时节的雪,总是落地即化,积不住的。由于这时候的天气还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是半冰半融的状态,落到地面后立即就融化了,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雨雪同降,为“雨夹雪”;有时还会降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称为“米雪”。不正常的年份,雪花也会提早降临。
谈到降水,简直少得可怜,远远满足不了冬小麦的需要。而在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已进入冬季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此时如果有场降雪,对越冬的小麦十分有利,正如农谚“瑞雪兆丰年”所说。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华南一带,因其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了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是10月就开始降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