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习俗: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2025年08月10日
节气习俗: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小暑时节一直流传着“吃暑羊”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而此时秋收未到,人们处于夏闲时期。于是在忙活半年后,庄稼人终于有了闲暇时间,他们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此时经过啃吃数月的青草,变得肉质肥嫩、香气扑鼻。不但汁鲜肉嫩,而且有很好的养生效果,在当地民间就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其实,这种习俗早在汉代即已有之,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盛行,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恭还指出,炒面有“解烦热,止泻,实大肠”之效。其制作方法就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传说吃了它,可以去暑气,夏天就不会拉肚子。在不少农村地区还有“吃新”的习俗,即把新割的稻谷碾成米,用做好的饭先供祀祖先和五谷大神,然后全家会围坐在一起同吃尝新粮制成的新食饮。而在城市,一般会将买来的新米与家中的老米同煮,并添加新上市的蔬菜。
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人们常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医养生强调小暑节气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所以在一些地方,小暑节气也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