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对美国最具现代性、最有影响力的19世纪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以及20世纪上半叶至六七十年代美国最重要的十位现代、后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兹拉·庞德、T.S.艾略特、哈特·克莱恩、伊丽莎白·毕肖普、罗伯特·洛威尔、兰斯顿·休斯、西尔维娅·普拉斯及其作品进行了专题介绍和评论。文章多曾发表在全国核心刊物上,或为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的《外国文学研究》全文复印转载。
笔者开始学习和研究美国诗歌是20世纪80年代末于耶鲁大学英文系当访问学者之时。1987年,美国公共广播有限公司(PBS)每周定时在全美播放介绍上述每位诗人,还有玛丽安娜·摩尔的电视系列片,使他们广为人知、家喻户晓。
耶鲁大学除本科、研究生开设包括有上述诗人的诗歌课程外,还经常举办诗歌讲座,供市民和学生旁听或选修,大礼堂总是座无虚席。校内外常有规模大小不同的诗歌朗诵会、讨论会,学习诗歌的气氛十分浓厚。时至今日,仍能见到耶鲁大学英文系教授兰登·哈默(笔者当年曾多次听过他的课)在电视和互联网上主讲英美现代诗歌的内容。
为配合电视广播,纽约兰多姆书屋(Random House)出版了由十二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撰写的《声音和图像》(Voices and Visions)一书。该书图文并茂,附有175张图片和手稿的复制品。该书的扉页上写着:“或许,他们是我们最珍贵的国宝。”(Perhaps they are our most precious national treasure.)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从1776年脱离英国统治宣布独立至今才240多年。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由于历史短暂,长期以来美国大学的文学系的主要课程是英国文学,而美国文学屈居次要地位。在19世纪中叶惠特曼、狄金森之前,美国文学处于摸索、模仿阶段。惠特曼大声呼喊“要建立美国的民族文学”。他说:“要建设一个社会民主和文化发达的新世界,如果合众国没有完成后者来做它唯一的、持久的纽带和支撑点,那么即使名列前茅也是枉然。”这说明惠特曼早就认识到文化是软实力,没有这种实力,无论一个国家如何强大也不能国运长久、行之久远,甚至有衰败亡国的可能。至于诗歌,他则说:“一个民族的最高检验竟是自己所产生的诗歌。”他把诗歌作为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其他方面的最高检验,把民族诗歌提高到了极高、极重要的地位。
虽然美国诗歌的发展比小说迟缓,但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与欧洲开始有了接触,架起了两者文化交流的桥梁,缩小了文化差距,为对美国文学起了关键作用的国际性现代诗歌运动准备了条件。另外,由于战争带来的灾乱、社会矛盾及其对人们心灵的伤害,也为诗歌的题材、形式、内容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可能。
自庞德1912年提出意象主义,开展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以来,美国出现了本书所论述的一批大师级诗人,迎来了自19世纪上半叶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文学昌盛为第一次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文艺复兴。一批批诗人和小说家接连出现,诗歌、小说的出版数量猛增,文坛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产生了包括艾略特、刘易斯在内的近十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文学迅速崛起,走向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学并引领潮流。
本书对下列诗人进行专题论述,但不局限于一般性介绍,而是聚焦于对诗人的代表作、诗人的创作特点及诗歌理论进行分析讨论。
(1)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他的《草叶集》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该书自1855年问世以来,论者甚多,并对中国五四运动时期产生的新诗造成了重大影响。
(2)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狄金森率先运用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影响了庞德、洛威尔、克莱恩、桑德堡等一大批美国诗人和作家。她主张诗歌要充满思想,认为“诗无思想也就不成其诗”,“诗要传播真理”。她在诗中侧重写人的意识与真实的心理活动。她强调直觉,强调强烈、瞬间的感官反应,也就是强调意象,认为诗歌是通过具有意象的字词引起的内心图景。她的诗表现“自我”,开美国诗歌心理描写之先河。她使用通感、梦幻表达直觉及心理感受,而这些都是现代派使用的手法。她超前了几十年、相隔了两代人,被誉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
(3)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他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四十四所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被称为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以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农村为背景,用新鲜、朴实的口语写自然景色、劳动和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田园色彩,充满现实性、人民性、哲理性。他用传统的音韵、格律写诗,不属于现代派,但作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具有现代性。他提出“诗歌就是用比喻教育人”“诗歌始于快乐,止于智慧”的诗歌理论。
(4)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史蒂文斯是继沃尔特·惠特曼和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国最重要的诗人,被称为“哲学家诗人”,又因为他在诗中论诗,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他寻求“自我”,写“自我的神话”,但与艾略特、庞德主要关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自我不同,他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的真实。他在三首长诗里阐述他的诗歌理论,得出“诗是最高的虚构”的结论。他所谓的最高虚构就是一个以现实为基础、“不再有上帝的世界”,“一个现实与想象的复合体”。他重视想象,把想象说成是“把不真实输入真实的能力”。他提出“最初的观念”一说,并指出最高虚构的创作原则是必须抽象,必须变化,必须给人快乐。由于相信史蒂文斯的虚构理论,布鲁姆把他归入爱默生、惠特曼传统浪漫主义诗人之列,称他为20世纪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5)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威廉斯是一位大胆探索、敢于开拓创新的诗人。他继承和发扬惠特曼的传统,歌颂美国,写普通的美国人,使用普通人的日常语言,是一位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诗人。评论家认为他与惠特曼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他向以艾略特为首的学院派势力挑战,影响了黑山派、垮掉派和其他许多诗人。他认为诗是一个客体,提出了“客体主义”。他同时又重视诗的思想性,提出“思想进入画面”“思想只存在于事物中”“地方性具有宇宙性”等诗学理论。他认为写诗要“从特殊开始/使之普遍”,体现了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的哲学原理。他的长诗《帕特森》是反映美国历史与现状的史诗,与《诗章》《荒原》《桥》并列为美国的“四大史诗”。
(6)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庞德是英美现代主义运动的发起者,影响了美国一代诗人和诗风。他的代表作《诗章》是美国现代派的丰碑、世界文学的巨著之一。《诗章》内容复杂,展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史。他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提出意象主义、漩涡主义,又受到中国汉字的表意功能的启发,进而创造表意法。他在《诗章》里大量使用了表意法。他说:“这是真的,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寻求中国表意文字的力量。”
(7)托马斯·斯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艾略特是诗人,又是哲学家、评论家,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理论影响深远。他指出“批评不应着眼于诗人而应该着眼于诗歌”,给新批评重视文本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他的代表作《荒原》发表后不久直至20世纪50年代,他居于美国诗坛盟主地位。他的诗歌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
(8)哈特·克莱恩(Harold Hart Crane,1899—1932)。耶鲁大学教授R.W.B.刘易斯说:“哈特·克莱恩是使用英语语言最优秀的现代诗人之一,美国历史上众多重要诗人之一。”他的《桥》与《荒原》针锋相对:《荒原》表现西方文明腐朽衰败,充满消极悲观思想,克莱恩从逆反方向写美国的历史、赞美机器文明社会,像惠特曼那样歌颂工人、农民、妇女儿童、印第安人,歌颂人的创造力;《桥》被认为是“美国的颂歌”“美国的神话”,表现了诗人对美国的热爱之情,对它充满信心与希望。他在长诗里赞美科学技术,同时也赞美道德和精神文明。他提出诗歌创作的“隐喻逻辑”和“观念的实体化”理论。他诗中的象征多元化,常使用暗示、变形和矛盾修饰法。他的《桥》是一部包含了美国历史、文化、宗教神话,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抒情史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现代主义杰作。
(9)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兰斯顿·休斯被誉为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1919—1940)的桂冠诗人和“黑人民族的代言人”。由于他长期居住在纽约的哈莱姆黑人区,因此,他的诗中常描写中下层人民,为他们受到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提出申诉与抗议,被称为现实主义和社会诗人。20世纪30年代后,他写思想激进的革命诗,又有“革命诗人”和“无产阶级作家”的美称。他发扬黑人民间口头文学的长处,在诗中引进布鲁斯、爵士乐等黑人民族音乐的要素,独树一帜,创建了独特的英语诗歌形式,把黑人的口头创作提高到了文学艺术的水平,使人读起来有“两种美国诗歌,两个美国”的感觉,不但大大丰富了美国文学,也丰富了世界英语语言文学。他在诗中追求真与美,他的“黑即是美”“诗歌就是去发现美”的美学思想使他的诗具有美和深层的含义。
(10)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毕肖普是美国杰出的现代女诗人,一生发表的诗作不足百首,她坚持“少即是多”,以质量取胜,获得过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被誉为“诗人的诗人”。她认为“模拟生活的艺术和生活本身是一致的”。她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观点并运用于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对事物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精神和心理的反映”。她提出写作要尽可能接近事实,用浅白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她说:“诗歌简单地说也就是运动。”她提出了“动态诗学”的理论:写诗要写运动、变化着的思想,或作一连串的思想记录。她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和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写梦幻诗,并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并不是割裂的。她把梦幻、非理性作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和主题,用以反映思想,反映社会意识。她对普通人充满关爱与同情,追求艺术的价值与完美,不受功利驱使。
(11)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1917—1977)。洛威尔的诗歌创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位创新型的诗人。早年他接受新批评理论,按照新批评的原则写诗,取得巨大成功,成为新批评的后起之秀。当新批评理论走向式微,他迅速改弦易辙,用自传和回忆录的惯用风格,在长诗《生活研究》中写家庭和自己的经历,剖析自我,暴露自己的隐私,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诗中自由诗和格律诗混杂,并附有大篇幅的散文,语言较通顺、流畅,成为自白派形成的标志之作;宣告了新批评理论的过时和艾略特提出的“非个性化”,以及使用神话、典故、象征等手法的结束,标志着美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后现代时期。自白派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七八十年代,洛威尔也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引领美国战后诗歌进一步向本土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12)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普拉斯是美国杰出的女诗人,女权主义的先驱。沉重的社会、家庭压力使她精神崩溃、痛不欲生而自杀身亡,死时年仅31岁。她的作品反映了妇女受压抑、压迫的极大痛苦与怨恨。她在《帷幔》一诗中号召妇女起来复仇:“我将挣脱/从小小的、珠光宝气的,/他作为至宝而监护的玩物中——/女狮,/一声尖叫,在他沐浴时,/帷幔下,隐蔽处。/”表现了妇女的反抗精神。普拉斯是一位复杂和多相的作家,主张诗歌传达经验,表现主观意识,描写瞬间的强烈感受。她认为诗歌在于简约和点上的冲击力量。他运用表现法、荒诞离奇的比喻与联想,强调反映主观世界与感知的客观世界,表现内心、心理的真实。她以“我”作为诗的主人公,强调自白,是自白派重要和有影响的现代、后现代诗人。
综上所述,可以窥见美国现代诗人与诗歌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海纳百川,锐意创新。
以上诗人是被视为美国国宝的大诗人,除个别人自学成才外,大都是教授或阅历很深的饱学之士,是研究型、开创型的诗人。虽然美国历史不长,民族文化形成的时间短暂,但由于它与英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加之诗人们大多旅居过英国或其他欧洲国家,因此,诗人们懂得它们的语言,对其文化传统及经典作家比较了解。另外,他们又善于汲取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在内的东方文学及其他国家文化的长处,为我所用,见识宽广、视野开阔,为诗歌的改革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的几“不”中提出不赞成抽象、不用修饰、不用多余的词,又提出用普通的语言、鼓励用自由诗的体裁等就是要对维多利亚诗歌感情夸张、追求华丽的辞藻、华而不实的诗风进行批判与摈弃。他主张诗歌要创新,盛赞中国《大学》中“日日新”的思想。艾略特提出“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理论,强调客观、具体,使用象征手法,也是对19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传统的批判与决裂。惠特曼的《草叶集》歌唱美国、歌唱自我,与传统的英诗内容完全不同,用自由体,不受韵律的限制,自由洒脱、豪迈奔放,对诗歌进行了大胆创新。威廉斯的《帕特森》、克莱恩的《桥》针对艾略特的《荒原》,反其道而行之,也是对以艾略特为首的学院派的批判。洛威尔的《生活研究》表现了他从新批评向自白派的转变与创新。他同毕肖普、普拉斯一样,写个人的痛苦与隐私,表现美国诗歌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创新,首先是理念、理论的创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蒂文斯提出的“第一观念”和“诗是最高的虚构”的理论具有很深的哲学思想,这在本书中有所论及。其次是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如庞德的《诗章》包含了世界文学、历史、艺术、神话、建筑、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古英语、法语、德语、汉语等近十种语言的运用。艾略特的《荒原》内容也十分庞杂,包含有哲学、宗教、神话、政治等多种学科,使用了五种语言,引用了五十多部东西方古今名著中的典故。在形式和方法上,现代诗歌也是花样翻新,采用如看似互不相关的碎片式的拼贴、视觉转换、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梦幻、时空跳跃转换等方法。凡此种种,表明美国诗人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海纳百川,锐意创新。
2.回答了什么是诗、诗人的作用以及诗与现实、现实与想象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惠特曼认为:“一个民族的最高检验竟是自己所产生的诗歌。”狄金森说:“如果我读一本书,而这本书能使我浑身发冷,什么火也无法使我暖和,我知道那是诗。如果我切实感觉到我的天灵盖被揭开了,我知道那是诗。”她说诗“是我写给世界的信”,“自然告诉我的简单消息,/我把她的信息交给了/看不见的手里”。庞德说:“文学是充满思想的语言。”“伟大的文学简直就是最大限度充满意义的语言。”毕肖普说:“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的东西。”威廉斯认为诗是一个客体,“使诗歌真实(像生活一样真实)”,写诗是“将思想、美的思想打在纸上——”。这都表明诗歌要表达思想、经验、传播信息,表达感情。庞德、艾略特强调客观性、科学性。庞德说:“客观——毫不滑来滑去。”“艺术、文学、诗歌就像化学一样是科学。”艾略特说:“要做到消灭个性这一点,艺术才可以说达到了科学的地步。”19世纪末,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对宗教、文学,甚至对整个欧洲社会的震动巨大。人无信仰等于失去灵魂,会感到茫然;一个国家没有信仰,犹如航船失去方向。史蒂文斯说:“信仰的缺失是最大的悲哀。”“我们生活在一个失去信仰的时代,生活在一个伟大、对等的神话死亡和另一个新的神话诞生的空隙之间,诗人的工作是记录我们的生活,提供对信仰的满足,以便使生活可以忍受。”“诗的任务是极端严肃的……是一种责任。”“当人们放弃信仰上帝后,诗实质上取代上帝成为生活的超度。”用诗歌取代上帝,取代对上帝的信仰,把诗歌提高到了精神信仰的高度。
对于诗人的作用,狄金森在《这是诗人》一诗中说:“这是诗人,就是他/从平凡的词语中/提炼神奇的思想。”史蒂文斯则说:“诗人是不可见事物的传道士。”“诗人从蛆虫织出丝绸的华服。”这表明诗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传道解惑,在混乱无序中找到秩序,在肮脏的事物中发现美。
至于诗与现实的关系,史蒂文斯说:“现实是唯一的基础,但它只是基础……诗歌的理论就是生活的理论。”他强调想象的作用,认为想象和意义是能飞翔的翅膀——“一定要有某种让我们飞翔的翅膀”,“没有翅膀能像意义那样飞翔”。提到诗人的作用时,他说:“他的作用,我认为就是使他的想象变成他们的想象,只有看到自己的想象在别人的头脑中发亮,他便尽到了责任。”他还说:“诗歌的目的是为人的幸福做贡献。”
从上面对诗人们的引言可以看出:诗人们对诗歌和诗人的作用、诗与现实的关系认识是很清楚、很有深意的,言简意赅,表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大部分诗人尽力做到反映现实生活,着重反映人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意识,尽量做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3.把“人”放在突出的地位。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和主题,离开了对人的描写,也就无所谓现代诗歌了。莎士比亚和爱默生对人高度礼赞,把人提高到了神的地位;史蒂文斯用诗歌取代上帝、取代宗教信仰,以人、人的想象代之。这说明现代主义诗歌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兰塞姆认为:“诗是世界的主体,它接纳整个人类。”洛威尔说:“任何人——整个人类都要在诗中得到呈现。”惠特曼“歌唱一个人的自身”、写“自我之歌”。被认为是自然诗人的弗罗斯特说:“必须在自然背景上加入人这个前景……我们应该把人放在突出的地位上。”他又说:“我所追寻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思想。”现代诗人用客观事物作为象征、意象,就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识,但他们着重表现的是人的异化感,人的痛苦、焦虑和绝望。他们所写的多是痛苦、悲观、缺少灵魂的人。艾略特的《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主人公去与情人约会却“像手术台上一个麻醉过去的病人”;《荒原》里的荒原人也是有情无欲、麻木不仁,如同死人:“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多么荒凉可怕!艾略特的《空心人》把人写成用稻草填塞起来的稻草人。洛威尔在《黄鼠狼的时辰》写道:“我听到我染病的灵魂在每个血细胞里啜泣。”现代主义诗歌写城市生活和城市人,毕肖普在诗中说,“我就是地狱。”“这座城市像一个大口瓶中的‘化学花园’。”又说:“你会吃得很好的,/吃他的心,他的,还有他的。”工业化使得城市被污染,人们生活艰难,人际关系复杂,尔虞我诈,使美国变成“人吃人”的社会。现代人精神空虚、悲观失望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主旋律。
美国现代主义诗歌锐意创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把人作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写普通的市井小人,表现了他们的痛苦、悲惨处境与心理活动,对他们充满了同情,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变化。叙述手法和形式花样翻新,与传统诗歌大相径庭,虽有创新,但也有许多弊病,如碎片化,显得杂乱无章、深奥难懂、朦胧晦涩,过多使用象征、神话、典故,时空跳跃,甚至语句颠倒不合常规等,致使许多上乘之作让人却步、不敢问津。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世界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取其所长,去其所短,为我所用,进一步丰富、发展我国的诗歌创作。鉴于此,本书在“附录”中收录了一些笔者研究美国现代诗歌、小说的翻译和评论的文章,并介绍了我国杰出的翻译诗人的译诗理论,谈了笔者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这些都是笔者在研究美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启发。
(1)笔者曾受罗念生、彭燕郊两位知名教授之托,搜集、整理我国现代诗人、作家朱湘的译诗,编辑加注成《朱湘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并对诗集中每一位外国诗人及其作品作了简要介绍。朱湘的好友罗念生、柳无忌及高健、陈耀球等教授都著文对此有好评。罗念生先生为该书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引用了唐弢先生的话:“朱湘在新文学史上有他的地位。”还说:“这本诗选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第一部外国诗歌大观。”因此,笔者写了《论朱湘译诗的观点与特色》这篇文章,希望能对研究朱湘及其译诗的学者有所帮助。
(2)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四世(下)》(英汉对照,朱生豪译、洪振国校注)由湖北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笔者对书中的英语难点作了详尽的注释,对译文中的漏译及误译作了校正,所写的导读是对该剧的评述文章,希望能为学习、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贝卡》(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是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凯特·道格拉斯·威金所著,是一部励志小说,美国20世纪最畅销的图书之一,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深受国内外读者喜欢。笔者译后所写的导读希望能对我国读者有所助益。
(4)周流溪先生暨南大学毕业,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著述甚多,并用中、英文及其他语言写诗。笔者阅读后认为很有特色,写了《谈周流溪的译诗理论与实践》一文以馈读者。
(5)笔者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外国文学教学及其改革的重要性》一文是其多年来总结的心得体会,可供同行参考,以改善我国大学的外国文学研究的教学效果。
(6)《译诗二首》简要介绍了两位美国杰出女诗人的名作。伊丽莎白·毕肖普是继艾米莉·狄金森,玛丽安娜·摩尔之后最重要的美国现代女诗人;安妮·布雷兹特里特是美国殖民时期第一位诗人,被称为“美洲出现的诗神”。笔者尝试对她们的《一门艺术》和《给我亲爱的丈夫》进行翻译,目的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体会诗的意境。
(7)海明威说:“所有的美国现代文学来源于一本书,即马克·吐温所写的《哈克贝里·芬》。”因此,笔者将这篇研究《哈克贝里·芬》伟大之处的文章《<哈克贝里·芬>的伟大何在》翻译出来,给读者展示。
本书能以系列论文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我要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的帮助与精心设计。
我要感谢我所在的五邑大学的前校长、已故的叶家康教授及其他校领导对我科研工作的支持与鼓励。
我要感谢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多年来按期举行年会,让我的多篇论文得以在会上宣讲,并同与会专家、学者切磋商讨。感谢学会2018年授予我“广东省外国文学事业终生成就奖”这一荣誉,这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
我要特别感谢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区鉷教授对我的论文提出中肯的意见,并连续五年邀请我参加他八位博士生毕业论文的审稿与答辩工作,使我受益良多。
本书是我多年来在教学及其他工作之余写成的。限于个人水平和文献资料,书中倘有缺点和错误,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洪振国
2020年10月9日于五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