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下)》导读

《亨利四世(下)》导读

朱生豪译 洪振国校注

莎士比亚参照爱德华·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贵族的联合》、霍林希德的《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和其他著作,以历史为题材共写了十部历史剧。这十部历史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英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由盛到衰共三百五十年间的历史,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和人道主义思潮。评论家们普遍认为《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高峰”。

《亨利四世》下篇于1598年春写成,1600年印行,标题是:“亨利四世下篇,续至皇上驾崩和亨利五世继位,并附约翰·福斯塔夫和装腔作势的毕斯托尔的滑稽有趣的故事。此剧已由宫内大臣剧团公演多次。威廉·莎士比亚著。伦敦。”

从这个标题我们能清楚地看出上、下篇之间的关系。下篇讲亨利王派兵平定北方叛乱、他的病故及亨利王子继位,从而结束了亨利四世的统治,它是上篇的继续,上、下篇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从情节结构和剧中人物来看,下篇也是上篇的继续和扩展,其情节都在宫廷、战场、街道、酒店间展开,主要人物是哈利王子、王室贵族及福斯塔夫一伙人。从标题我们也可以看出,下篇是一出完整的戏,它有独立连贯的故事情节、篇章结构,可撇开上篇在宫廷单独演出。标题还特别指出下篇附有福斯塔夫和装腔作势的毕斯托尔的滑稽有趣的故事,这表明恩格斯所说的“福斯塔夫式背景”占的比重很大,福斯塔夫的戏增多了,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要人物之一。另外桂嫂在上篇只是偶尔被提及,但在下篇几个场景里也成了“重要”人物。她和桃儿大胆泼辣的举动和粗俗的语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福斯塔夫招募的士兵霉老儿、影子、肉瘤、弱汉等单从名字就可看出是一些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又如通过两个浅薄虚荣、营私舞弊、吃喝玩乐的乡村法官夏禄和赛伦斯,特别是夏禄这个马克思所说的“不朽的形象”,反映了基层官员的劣迹和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些都是有别于上篇而能特别吸引观众的。文学史家们把《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列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第二个四部曲,这也说明下篇是独立的。另外,因为合在一起太长,也不可能把上、下篇共十幕戏作为连台戏演出。凡此种种都说明《亨利四世》上、下篇是互相连贯而各有千秋的两出戏。

《亨利四世》上、下篇贯穿有两条平行的情节线:一条是主要情节,表现宫廷矛盾和贵族叛乱;另一条是以福斯塔夫式背景为中心而展开的次要情节。剧作者在下篇的楔子即序幕中,用四十行素体诗对上篇剧情作了简要介绍,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幕一拉开,上场的是一个衣服上印满舌头的谣言小丑。本来哈里王子在施鲁斯伯雷战场已经打败了霍茨波和他的军队,谣言却故弄玄虚,传播相反的假消息,妄图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不幸。谣言小丑拿严肃的主题开玩笑,表明此剧是以闹剧、悲喜剧结合的方式展开的。

下篇有九场表现历史主线的场景。北英格兰最强大的皇室家族的长老诺森伯兰和他的弟弟、儿子潘西都曾鼎力支持柏林勃洛克推翻理查二世,并拥戴他坐上国王的宝座,称亨利四世。由于国王多疑、食言,没有满足功臣们的要求,造成朝廷内讧,诺森伯兰起而反叛,他在等待战场传来的消息。莫顿从战场归来向他澄清了谣言,证实暴乱失败、潘西被杀,并说约克大主教已征集军队开始行动,把叛乱变成宗教的“义举”。权衡利弊得失,诺森伯兰决定不去与约克会师,而退到苏格兰去。在约克郡高尔特里的森林里,国王的第三个儿子约翰·兰开斯特和威斯摩兰带领的军队与约克的叛军对峙,双方举行谈判。约克起草文件将他们的愤怒列为条款要求国王给予适当的补偿,兰开斯特对此作出了保证,并提议将士兵立即遣返乡里。但一俟约克的军队解散,威斯摩兰就翻脸不认人,当场将约克等首领逮捕。兰开斯特用诡计瓦解了这次叛乱。不久,国王中风卧床,听到有关诺森伯兰的叛军被约克郡的部吏一举击败的好消息,兴奋过度,以致本来十分虚弱的身体支持不住,濒临死亡,被抬入取名为耶路撒冷的寝室。哈利王子来到国王身边,以为国王已死,戴上国王枕边的王冠,随后去了另一间房里。国王苏醒后不见王冠,责备哈利迫不及待攫取王位。由于哈利平日逸乐放荡,与福斯塔夫等人在酒店里鬼混,不问国事,国王对他执政后国家的前途充满忧虑。王子机智坦诚地作了一番颇能自圆其说的辩解。继位后的亨利五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处置曾申诉辱骂过他并送他下监狱的大法官。他同意这位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大法官“继续执掌司法的天平和宝剑”,主持公道,并表示要诚恳地服从大法官的贤明指导。亨利五世此举使四座皆惊,他前后判若两人,表明他要启用贤德之人,严明法纪,励精图治。他还斥退了福斯塔夫,以此向世人表明他已经丢弃了过去的自我,也同样丢弃了过去和他一起厮混的伙伴,丢弃了他放荡行为的怂恿者。亨利五世决心成为全新的有魄力、有尊严的英国统治者。福斯塔夫后来被捕入狱,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从以上主要情节的概述可以看出,作者的主旨是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和动乱,强调法治和安定,拥护君主集权,拥护合法世袭、道德高尚的君主和清正廉洁的政治。这表达了作者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企望和政治理想。

表现“福斯塔夫式背景”的第二条情节线在剧中也有九场,篇幅和比重约为全剧的60%。这些场景的中心人物是福斯塔夫,地点分别是街道、野猪头酒店和地方法官夏禄的家园。场景与第一条情节线穿插交错,紧张严肃的气氛迅即被缓解、冲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情趣盎然。如第一幕第一场讲了施鲁斯伯雷暴动和潘西之死,诺森伯兰悲愤不已,约克大主教正集结军队发起再一次叛乱,战祸又起,形势紧迫。但到了第二场,大腹便便、外形可笑又会制造笑料的福斯塔夫一登场,几句俏皮话一讲就把观众给逗乐了。福斯塔夫嬉皮笑脸、针锋相对地同大法官的对话,表明了他对法律、权威的蔑视。他认为人生苦短,应多吃多喝,最后竟向法官借款一千镑,表现了他享乐人生的生活态度。他说国王中风,耳朵也会变聋,讽刺国王高高在上,听不见老百姓的呼声。他还针砭时弊,对当时的道德风尚、浪费人才加以指责批评,可见他又是一个颇有是非观念的人。福斯塔夫一伙人在酒店里吃喝玩乐、谈笑风生,真实反映了平庸、嬉戏、愉快的市井生活,这与充满斗争的宫廷政治和残酷流血的战争场面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幕第二场和第五幕第一、第三场写福斯塔夫与50多年前在法学院认识、一起胡闹厮混的夏禄和赛伦斯两个乡村法官。夏禄介绍些瘦弱、残疾的人让福斯塔夫收下当兵,他们趁征兵之机吃空饷、收受佣金。他们大吃大喝、花天酒地、互相利用,全不顾老百姓的疾苦。地方官员的腐败于此可见一斑。

全剧通过两条平行的情节线展开,这是本剧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既展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又把作者创作与想象的活生生的情节加了进去,使剧本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生活糅合在一起,更具深度和广度。

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剧作者采用了平行对照的手法,并注意人物心理描写。福斯塔夫是一个很复杂、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被认为与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同属莎士比亚人物创作的最高成就。据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看过此剧,特别为剧中的福斯塔夫所吸引,下谕旨要莎士比亚在十四天内再写一个有福斯塔夫登场的剧本,莎士比亚于是编写了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马克思在其书信和著作中,有两百多次提到莎士比亚,其中有三十二次提到福斯塔夫这个人物。福斯塔夫是个封建没落的武士阶层的典型人物,他在法学院读过预科,在第一公爵诺福克家里当过侍童,有知识、有文化。他还是个爵士,有武士的头衔。他游手好闲,贪杯好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他是情欲与享乐的化身。他目无法纪,蔑视权威,拦路抢劫,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他吹牛、说大话,但又胆小怕事。他聪明、机智,百事不愁,乐观开朗,有把一切变成一场玩笑的本事。他善解人意,有人情味。“聪明人善于利用一切”是他的生活信条,他可以用他的聪明使你快乐。他可以诈死、争功、骗钱,把女人哄得服服帖帖。总之,他是一个可怜、可笑的喜剧人物,是一个人人都会喜欢的小丑。当然,福斯塔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他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具有时代精神、自由思想和要求满足物质享受的一面。他在人生目的、道德法律观念方面与君王正统思想观念相去甚远,他与亨利王、大法官,乃至哈利王子都是作为矛盾对立的一面而出现的。

剧中突出的平行对照的人物是哈利王子与霍茨波。这两个人物都是贵族少年。霍茨波血气方刚,脾气暴躁,争强好斗,骑在马上冲锋刺杀,勇猛异常,是个典型的封建武士。他大胆反叛亨利四世,是北部叛军的首领。但他有勇无谋,鲁莽行事,造成失败身亡的结局。哈利王子生性活泼快乐、无忧无虑。他向往自由的生活,与福斯塔夫一伙人厮混,从中取乐,更多地了解社会,但未深受坏的影响。他智勇双全,宽容大度,通情达理,善于用人,治国有方,是个有胆有识的政治家,霍茨波不能望其项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背信弃义”被认为是此剧的重要情节。亨利四世即位前逼迫查理二世交出王位,把他囚禁在伦敦塔内,后来手下替他杀了查理二世。照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们认为这是弑君,是有悖道德的行为。君权神授与合法继承仍是封建社会人们固有的观念。虽然亨利四世是有政绩的,但他的篡权夺位给不满的贵族和大臣的叛乱提供了借口,使他长期痛苦不安。临死前他曾指着王冠说:“他戴在我的头上,给了我多大的烦恼。”

约翰王子与约克大主教在战场谈判,签订了和平条约,但约翰王子背弃了诺言,将反叛的将领处死,还说是上帝奠定了这次胜利。虽然平息动乱、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大局,兵不厌诈,但撕毁协议就是背信弃义,就输了理,不体面。相反,哈利王子在施鲁斯伯雷之战打败了潘西,俘虏了骁将道格拉斯,但没有杀他,还把他放了,后来便有了道格拉斯为亨利五世带兵攻打法国之事。两种不同的做法,两种不同的效果,相比之下,哈利王子在宽容、谋略、远见和气魄方面比约翰王子胜出一筹。

哈利王子是否会丢弃福斯塔夫,这是福斯塔夫颇为担心的事。当他得知哈利王子即位后,日夜兼程赶往伦敦,满以为这下子可以飞黄腾达了,哪知新皇上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不认识你,老头儿。”福斯塔夫虽然吃了当头一棒,但仍未想到皇上会遗弃他。其实这两个不相称的“搭档”分手是必然的。哈利王子早就明确表示将要“抛弃这种放荡的行为,证明我自身的价值远在平日的言行之上”(见上篇第一幕第二场)。在下篇,他还向垂危的亨利四世保证会改过自新,实际上他主意早定,并没有打算与福斯塔夫等人同流合污。所以在合法继位的前夕,他向父王表示要用超乎一切的努力,不让王权从他手里失去。为了坐稳王位,维护其统治,他必须摈弃福斯塔夫。

莎士比亚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创作出诗化的历史剧,《亨利四世》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遵循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历史剧创作原则,但又不拘泥于史实,通过想象大胆灵活地进行创作。霍茨波生于1364年,历史上的施鲁斯伯雷之战发生于1403年,是年霍茨波三十九岁,是一员骁将;哈利王子生于1385年,在施鲁斯伯雷作战时不足十八岁,此前他可能从未上过战场。论年龄,他们是两代人,但作者却把两人写成年龄不相上下,而且是哈利王子战胜并杀死了霍茨波。其实霍茨波是在败退中被人刺杀,但不知死于何人之手。哈利王子浴血奋战,还从猛将道格拉斯的追杀中救出了亨利王,其实亨利王当时三十六岁,是跃马横刀、驰骋沙场的英雄。据历史记载,皇军的胜利应归功于国王的英勇。作者一方面把亨利王写得毫无作为,另一方面则把哈利写成武功高强的少年英雄。约翰王子小小年纪(当时只有十五岁)当了皇军统帅去平定约克大主教的叛乱,也不是事实;解决约克叛乱后(1405年)亨利王病逝,更与事实不符,实际上亨利王死于1412年。莎士比亚写历史剧,灵活运用某些历史材料就是为了突出哈利王子这一形象,为表现政治理想和人道主义思想服务。莎士比亚是最早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是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古为今用”的典范。

莎士比亚又善于将诗与散文结合。本剧中几乎所有严肃的场景都用素体诗写成,其他部分,如滑稽、幽默的场面,几乎全是用散文体。据统计,在本篇3446行中,有1860行是散文。素体诗是不押韵的抑扬格五音步体诗,它比较正规、庄重,用它来写重要的历史场面和人物的讲话是很得体的。如威斯摩兰和约翰王子对叛军头目以及亨利王出场时的讲话都用素体诗写成。五音步、抑扬格的骈韵双行体在剧中用了84次,它常被用在讲话的末尾,如第一幕第一场诺森伯兰讲话的最后两句:“Get posts and letters,and make friends with speed./Never so few,and never yet more need./”(赶快备马,赶快把信送走。/人太少,现在最需要朋友。/)篇中福斯塔夫等人,包括哈利王子和他们在一起厮混时的讲话几乎全是散文。篇中散文的语言也因人、因地、因时而有不同的风格,或文雅或粗俗,方言、俚语,甚至下流的话也不排除。莎士比亚使用语言,“……正像研究一种外国语一样,为了精通深谙起见,即使最秽亵的字眼也要寻求它的意义……”(见第四幕第四场华列克为哈利所作的辩解。)莎士比亚除了从书本中学习外,还从现实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新鲜、活泼的语言,他的语汇非常丰富和富有表现力的原因就在于此。和他同时代的大作家本·琼生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莎士比亚所反映的生活和他所昭示的理想远远超出他自己的时代,他的作品是全人类的财富,在今天仍有现实启迪意义。学习、研究、继承这份全人类的艺术遗产是很有必要而且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