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教学及其改革的重要性
洪振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外语专业以语言文学为主,缺乏有关专业知识的内容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已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金融、外贸等方面的课程,拓宽教学与研究的领域势在必行。近年来我们这样做了,已经产生了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部分师生对文学课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与轻视,时间、精力投入不够是个事实。
文学课必须开设,国家教育部199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年级除开设基础语言课外,还应开设用英语讲授的主要英语国家文学课程……”我们认为提高对英语文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是搞好文学课教学的关键。
英语文学课有一定难度,得下大的功夫。不少学生认为它不像金融、外贸英语能立竿见影,毕业后有实用价值,所以学习的劲头不足,思想认识上产生了很大的片面性。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反映,又对其施以影响和作用。因此,文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国家及其统治阶级都重视用文学宣传其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和道德观念,培养本阶级的思想感情。我国历来主张“文以载道”,除了文学的欣赏价值,还重视它的教化作用。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即不读《诗经》就不懂得说话。《诗经》是我国古代的教科书,对教育人民、建立维护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一条中就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从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多方面的素质,而文学课在培养、提高以上素质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文学是充满思想的语言”,“伟大的文学是最高限度包含思想的语言”。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人以信息、思想及道德精神力量,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告诫读者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美国文论家杰克·卡彭特和比德·纽迈耶在合著的《小说的要素》一书中说:“读小说多的人对人类有较深的了解,因而可能有较好的人品。”〔7〕读书与人品密切相关,文章与人品相关,所谓“文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说:“道德上的发现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8〕《诺顿英国文选》在评论康拉德的航海小说时写道:“康拉德越来越将海洋及船上的生活环境……作为一种手段,用以探索人类经验中深刻的道德含义。”D.H.劳伦斯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在《道德与小说》一文中说:“如果小说反映真实和生动的关系,无论何种关系,它就是一本道德的小说。”〔9〕评论家们称惠特曼、劳伦斯既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又是伟大的道德家,因为他们希望社会生活建立在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之上。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在于他讴歌爱与真、善、美,鞭笞伪善与邪恶,充满了人道主义思想。
19世纪中叶的英国,随后是美国,以文学取代哲学作为文化教育的中心。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尽管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今他们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仍然未变。近年来,美国为高中生规定的课外必读的20余本书目中,世界名著及美国文学作品占了15本之多。美国大学鼓励自然科学系的学生选修文科课程。耶鲁大学等的学生选修英文系的小说、诗歌课程十分踊跃,成百上千学生一起听文学课或文学报告是常见的事,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反映美国历史及过往社会生活的电影、录像。该校美国学系要求学生观看根据斯坦贝克同名小说拍摄的电影《愤怒的葡萄》(此书被列为高中生必读书目),然后组织讨论就是一例。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美国大学的英文系的主要课程是英国文学,外加一点美国文学。把一个外国的文学作为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传统是较特殊而又常见的现象,这与美国历史及民族文化形成的时间短暂,英美有着历史渊源有关,但也表明他们试图从文学中寻找民族文化及精神支柱的努力。这个国家还十分重视吸收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东西方文学的长处以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学,以致使20世纪该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达十人之多。庞德等英美诗人学习中国文学及古诗,学习日本俳句,从中得到启发,使得英美在20世纪初掀起了以意象主义发端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这说明文学、文化可以跨越国界,说明了跨文化交流、相互借鉴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过:“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和资产阶级的东西。”这一论断对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外国文学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外语教学引进了交际法,强调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将语言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语景结合起来;美国则强调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教学。我国199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要“充实学生文化知识”。外国文学是外国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接触最广义的外国文化的途径之一,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交际能力,仅举几例:约翰·高尔斯华斯的《福尔赛世家》与《现代喜剧》两组三部曲给读者提供了维多利亚王朝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最完整的英国资产阶级从发展、兴盛到衰落的历史,呈现出广阔的生活图景。威廉·福克纳以美国南方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系列小说,记述、描写了南方盛衰的历史及新旧文明的冲突,被称为美国内战后南方礼仪、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与价值观诸方面的百科全书。又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写三个人物十八小时在都柏林的生活经历,生活面宽广,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历史、心理学,被评论家们称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乔伊斯也自称此书是“百科全书式的”。我们选学了三位作家上列作品中的章节与片段,让学生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不少学生还就三位作家的作品撰写了毕业论文,其中评论《尤利西斯》一文很有见地,不失为一篇优秀论文。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如何曾使我们困惑,有的人把文学与语言对立起来,提出不要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这显然是错误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10〕语言文字是文学的工具,离开了赖以依存的语言文学形式,便没有书面的文学作品。就庞德的观点而言,文学即是语言,不过是提炼了的,饱含着思想情感、形象、技巧,更有表现力的语言罢了。所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与人物性格、年龄、教育状况、场景相适应。人物的对话、独白、行为的描写必须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所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语言学习能提高交际的能力与效果。文学的语言丰富多彩,培根说的读书“足以博彩”及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包含着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的人缺乏深邃的思想和表达能力的意思。实践证明,多读文学作品能扩大词汇量,以及提高语感和口、笔头语言表达能力。
伟大的文学家无一不是语言文体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亚伯拉罕·林肯的马克·吐温也是语言文体大师。海明威说:“所有的美国现代文学来源于一本书,即马克·吐温所写的《哈克贝里·芬》。〔11〕他推崇的主要是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和文体。马克·吐温在该书中一反美国文学的浮华、雕饰及故作高雅的文风,大胆使用人民群众清新、活泼的语言,大量使用口语对话、方言、俚语,句子简练、明快、幽默、流畅,具有韵律和节奏,从而确立了美国大众语言在创作中的价值,开一代新风,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模拟了从英语问世以前的古盖尔语、古罗马的拉丁文到中古英语以至15世纪以来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散文文体总共30 来种文体,并大量使用20世纪初的各种方言、俚语。学习、研究英语语言的人阅读《哈克贝里·芬》《尤利西斯》及其他文学名著,定能发现许多语言知识及语言微妙的变换。
文学课重要,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表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上。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总结,也是学生学术研究水平的初步反映。就我们所知,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多以文学为题,其中不乏优秀论文,但总的来说,论文的广度、深度还不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学课的教学时数比以前大大减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也普遍下降。在新的情况下,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就应抓紧教学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我们认为文学课的教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改的问题是教员问题。
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所教课程在提高学生素质及外语语言文学修养方面的作用与重要性,充满信心,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动脑筋,想办法,探索教学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师生配合,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缺一不可。
2.教学内容改革。
用什么教材,如何取舍,重点讲解哪些部分,既要考虑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又要考虑到可能性。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单纯从事语言、文学翻译或研究工作,因此教学内容庞杂,求大、求全,选材偏难、偏深,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基本的文学知识、文学理论,对作者的简单评介及必要的背景知识也不能一概不讲,否则不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教学计划。
3.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此时此地好的方法,彼时彼地未必一定好。教无定法,不能千篇一律,要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而定,但一定要废止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现象,要多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实行教学民主,多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同学相互学习。我们一度讲得过多,把知识、观点硬灌给学生,学生活动少,处于被动、消极状态,课堂气氛沉闷。采用启发和讨论的方法则课堂活跃,效果好。采用此法,要把学生的预习纳入教学计划,或让学生在课堂快速阅读,然后,教师对作家、作品作简要的总体介绍,或出示短的诗文的中译,在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再抓住重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讨论,领会作品的微妙、复杂之处,引出深层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文体风格,这样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课除了帮助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课堂要用英语讲解,一定要抓住语言教学环节;好的篇章、精彩的句子、段落及短诗不妨要求学生熟记、背诵或翻译,把文学、语言教学糅为一体。当前语言文学教学法在某些国家也颇盛行,就是要求学生预习时查生词,读课文注释,教师串讲课文时指出有表现力的短语、成语、俗语、俚语等。诗歌中常有倒装句和省略成分,指出这些部分,将诗句改写为通顺的散文,不但能加深理解,也是很好的语言操练。分析小说时,注意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和差异,语言如何表现人物性格,以及作家如何写景抒情等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使用先进视听设备辅助教学。
一般高校都有设备先进的现代化语言实验室,许多文学名著都有电影、录像或录音。使用视听手段配合文学教学已有可能,也十分必要。它能使文学作品更直观、更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下较深的印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文学教学不能,也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阶段上。许多院校在文学课的视听教学上取得了好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我们有很大的差距,要急起直追。总之,我们要提高对英语文学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加大力度,把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搞好。
(本文曾发表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