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最高的虚构
虚是对实而言,按一般说法,它是不实在、不具体,或者是臆造、假设的意思。沃尔顿认为:“小说、戏剧、电影,神话,这些以语言形式表达的作品也纳入虚构范畴中。”〔48〕要使作品深刻、生动、有趣,更有感染力,离不开虚构;科学实验、探求未知的领域需要假设、推理,也少不了虚构。奥西安德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是充分的,只要它能‘保留现象’,它也清楚地刻画了现代虚构主义一个重要特征:不为真的东西也可以很有价值。即使关于天体的整个的天文学论断以及这些运动的根据都是假的,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它能让我们正确地预测天体的可观位置。”〔49〕虚构者的意图和目的就是“试图让听众假装相信(make-believe),相信某事有其价值”〔50〕。所谓假装相信,就是虽然不怎么相信,但不怀疑,接受其假想。用柯勒律治(Coleridge)的话说:“我们必须在某种意义上‘搁置怀疑’。我们必须敞开心灵、融入到故事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关心故事是如何展开的,去琢磨人物有什么动机……我们可以通过假装相信,把真实和虚构融合在一起。”〔51〕伍德(Wood)也这样说:“虚构是臆造和写实的结合。”〔52〕
史蒂文斯的诗歌理论“诗是最高的虚构”,是经过长期思考形成的。早在1922年一首名为《高调的女基督教教徒》的诗的开篇,他就指出:“诗是最高的虚构。”1937年,在《弹蓝色吉他的人》中,他强调想象和虚构,初步形成了虚构理论。1942年,在《朝向最高虚构笔记》一诗中,他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史蒂文斯对虚构曾这样解释:“存在虚构,它是现实的延伸,就像天国是现实的延伸一样。”〔53〕史蒂文斯认为人们可以信仰宗教,相信天国。既然“上帝死了”,不能依靠宗教,那就要靠想象、虚构的艺术作品支持人们的精神。他在写给西蒙斯(Simons)的信中说:“假如人们不信上帝(是真实的),不可能完全无信仰,有必要信仰其他什么。我应该信仰想象……我说人们最后的信仰必须是虚构……”〔54〕他在《徐缓篇》中说:“最终的信仰是信仰一个虚构。你知道除了虚构之外别无他物。知道是一种虚构而你又心甘情愿地信仰它,这是何等微妙的真理。”〔55〕弗兰克·克莫德说:“他(史蒂文斯)的最高虚构就是一个选择的世界,一个想象的世界;它在现实世界之上编织一个总是变化,总是欢乐,用虚构遮盖的世界。”〔56〕
《朝向最高虚构笔记》同《纽黑文一个平常的夜晚》一样是史蒂文斯的思想成熟、语言、技巧、风格定型了的一篇重要的理论诗,除序诗、结尾,由三部分(三章)组成;每部分10节,各有一个标题。每首短诗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但都是由事实转化成的抽象思想或随想,围绕的问题仍然是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因为是随想又多有重复,形式较为自由,故称“笔记”。题目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 表明史蒂文斯认为虚构是诗歌创作的最好形式和方法,诗人应朝这个方向努力。在谈及此诗时他说:“我们讨论的是诗歌而不是哲学,我唯一要做的一件事将是谨慎、确切地设计出一个体系。”〔57〕这三章的小标题分别是:(1)必须抽象;(2)必须变化;(3)必须给人快乐。史蒂文斯说:“我应该说我不是给虚构下定义……只是原则上提出虚构的某些特点。笔记只限于说明它的几个特点。”〔58〕这三个特点是他写诗的原则和方法,贯穿于他诗歌创作的全过程,因为他认为任何美学的创作,包括宗教、文化,尤其是诗歌创作,都要做到这“三个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