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斯的创作发展过程及其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威廉斯的创作发展过程及其诗歌的主要特点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美国杰出的现代诗人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美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坛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早在念中学时,就开始阅读莎士比亚、雪莱、拜伦、济慈、华兹华斯等人的诗作,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九岁(1902年)进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就读后,他更是广泛涉猎,阅读美国历史、惠特曼及其他美国作家的作品。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庞德、H.D(希尔达·杜利特尔)和画家查尔斯·德穆思,开始了他的诗歌习作,写了大量的诗稿。1909年至1910年,他曾去莱比锡进一步深造,学习儿科学,也为了减轻因失去夏洛特而造成的痛苦。他发现古老的欧洲与他的美国有许多不同,欧洲已经陈旧。在庞德的一再邀约下,威廉斯离开莱比锡,到伦敦与之会面,见到了许多文人、学士,他觉得气氛沉闷窒息,很快回国。此后,他在家乡行医40 多年。尽管医务繁忙,他仍坚持每天写4~5 首诗,直至晚年双目失明,疾病缠身,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写作活动。从1909年的第一本集子《诗歌》问世,至1962年最后一本诗集《布鲁格尔的绘画及其他诗歌》出版,他共写作、出版了48 本书(其中包括小说、散文),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威廉斯是一位医术高明而又乐于助人、极富同情心的家庭儿科医生,一生曾为100 多万人治病,仅接生的婴儿就有3000 多个。能在工作之余写下如此多的作品已是难能可贵,他还培养、影响了许多青年诗人,对“投射派”“垮掉派”诗人影响尤深。青年诗人罗伯特·格里利、丹尼斯、莱弗托、罗伯特·洛威尔、巴特特、多伊奇、卡尔韦·金纳尔、詹姆斯·赖特、海厄姆·普卢特齐克与威廉斯均有书信往来,或常到拉瑟福特他的住所造访。阿伦·金斯伯格在给威廉斯的信中说:“我想,要是您知道,在您同地区至少确有其人,在热爱和了解他自己的世界和城市的斗争中,承继了您的经验,您一定是会很高兴的。”〔1〕青年诗人西多尔·罗特克在会见威廉斯两年之后的1942年11月11日给他的信中说:“您是我最强有力的导师。” 〔2〕

威廉斯一生勤奋好学,默默耕耘,晚年获得过全国图书奖(1950)、博林根诗歌奖(1953)和普利策诗歌奖(1962)。但由于以艾略特为首的学院派势力太大,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并未能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直至1963年4月,他在家乡拉瑟福特逝世前,也只有维维恩·科恩于1950年为他写的一本名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评传。评论家们认为这位“业余”诗人“是一位‘易懂’的意象派抒情诗人,较之史蒂文斯或者艾略特、狄金森,他那些愉悦的小诗缺乏‘深度’,就连《帕特森》,许多评论家也认为简直是粗制滥造之作,是记忆与想望的缀补品……”〔3〕威廉斯辞世后。M.C.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书评栏发表文章称赞弗罗斯特和威廉斯为与众不同一派的美国诗歌的代表人物,认为他们“把诗歌技巧从狭窄的形式主义和模仿中解放了出来”〔4〕 。可是以写新英格兰地区闻名于世的这位弗罗斯特,对威廉斯也不无偏见。1941年,他对查尔斯·伊顿说:“威廉斯并不真正懂得写诗,实际上他所写的全是些诗的片段。”〔5〕

威廉斯到了晚年才广泛为人们所认识和肯定。如上所述,他获得了奖赏,多所大学请他演讲,授予他荣誉学位。死后,他名声大振,他的诗集、小说、戏剧、评论重新出版,有些被列为大学教材。他的著作最后也在英国出版,甚至稳重的英国文学副刊在1967年4月13日的一篇评论中谈及威廉斯的影响时也承认:“他在取得年轻读者的好感方面,无疑,永远代替了艾略特。”〔6〕艾伦·奥斯图姆在他1966年研究威廉斯的文章中说:“评论他的文章的细流已汇成了河,并且看不出有很快退潮的迹象……看来,在他死后10年内,有关这位曾被忽视的巨人的书刊会达到泛滥的程度。”〔7〕威廉斯在文学史上得到了应有的地位,赢得了读者、评论界极大的重视。笔者认为威廉斯其诗、其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威廉斯是美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善于学习优秀作家、继承优良的文学传统而又具有探索与开拓精神的诗人之一。早年,他认真学习美国历史,写了《美国的谷粒》一书,在书中赞扬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怀着坚定的信念,历尽风险,终于“发现了美洲”——“美的事物”,表明他要以哥伦布的探索精神开创新的诗歌创作道路,追求“美的事物”。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写道:“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是/你们在地上所知和须知的一切。/”威廉斯把寻求美,即真实作为他的生活与创作目的,所以他在表现自我探索与发现的长诗《帕特森》的序诗里开宗明义地写道:“美的艰难是寻求,但当美锁于心中而不显露,你如何能将它找到?”他决心寻找一种表达和释放美的方法,所以他又说:“我必须发明我的形式……我决心要以我自己的世界对传统进行界定。”〔8〕他说过:“美就是/向权威挑战。”〔9〕威廉斯向权威艾略特及其学院派势力挑战,要对诗的理论、结构、语言、主题诸方面进行新的界说,是经历过艰难的过程的。

最初,他喜读英国诗,特别崇拜英国19世纪最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模仿他写了许多短诗、十四行诗,后收集在他1909年的第一本诗集里,只有一百多页,用当时盛行的文雅文体写成。这些诗许多使用英诗中传统的五音步、抑扬格和倒装句形式,明显带有浪漫主义和济慈式的抽象色彩,形式和内容都使用欧洲的模式。威廉斯说:“这些诗应列入十四行诗一类,不是莎士比亚式的,而是济慈和其他浪漫主义诗人式的十四行诗。”〔10〕该集中有这样一首诗:

甜蜜的女郎,像真过了千年一样,

自上次承你对我一番温柔言语。

然而,到竟然放弃幻想/对每分钟缠绵悱恻的不尽回忆/

随之浪费,思忖着(像害怕苛责,害怕对所说予以非难)

一个巨大、敞开的裂口出现

在真实与表面真实之间。

但同时他也为惠特曼的诗的力量所吸引。他模仿济慈的长诗《安狄米恩》写了一首四部长诗《漫游者》,发表在1913年。威廉斯在《我要写一首诗》中把《漫游者》说成是他“早年读《安狄米恩》的记忆的再创作。”虽然前两章有模仿的痕迹,但实际上,这是一首有威廉斯自己的主题、句行意识和多层意义的诗,已带有惠特曼诗歌的某些特点,为他写《帕特森》做了准备。

威廉斯与庞德几乎是终身好友,特别是在初期,他受过庞德的影响,得到过他的帮助,在诸如选材、遣词造句及诗的音乐性等方面,甚至个别的诗题目(如Mezzo Forte)都得到过庞德的指点,作品中带有庞德的色彩。1910年威廉斯到伦敦与庞德会晤,并见到了叶芝等英国著名诗人,使他对现代派产生了兴趣。1913年3月号《诗刊》上登载了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不”》以及1915年他在《意象派诗人们》选集中补充的三条〔11〕,特别是庞德关于“创新”的劝说,对威廉斯影响很大。在庞德的帮助下,他的另一本诗集《气质》1913年在伦敦出版。尽管诗集中仍充满庞德所反对的倒装和抽象,但许多诗篇已脱离了济慈的模式而趋向庞德的格调。他的诗被视为佳品,汇集在《意象派诗人们》中,成了有名的意象派诗人。但威廉斯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诗人,在学习庞德的同时,他拒绝接受他那上流社会的美学观点,对风行一时的意象派诗歌的晦涩朦胧、复杂与模棱两可的诗风持否定态度。在《帕特森》中他采用了庞德《诗章》中的方法,用浪漫主义不断“展开—结束”的结构及重复、联想等一系列手法记载诗人思想的活动与发展。但他认为庞德写的是关于别的国家的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他则要用朴实、新鲜的美国语言,充满自豪感地写关于美国生活的包罗万象的长诗。艾略特用其他国家的历史神话题材写了《荒原》,威廉斯在《帕特森》中则使用了美国历史传说素材;艾略特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过去曾经比现在好,表现他的悲观与失望;威廉斯用历史材料是为了说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鞭笞社会中的丑陋现象。他认为美受到摧残,但社会中仍有美的存在,他的目的是要寻求美与新,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威廉斯与在英美文坛足有三十多年处于盟主地位的艾略特的分歧早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末期就已表现出来。当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美国、英国发表时,威廉斯在美国也发表了一首风格迥异的《情歌》。四十年后,威廉斯在自传中写道:“当我把《科拉在地狱》的序言才写一半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发表了。我强烈地感到,艾略特背离了我所信仰的,他向后看,而我是向前看……我感到他已抛弃了美国,我反对被抛弃,所以我的反感很强烈……”〔12〕在谈及艾略特的《荒原》时,他回忆说:“我即刻感到它把我向后拖了二十年,我相信是这样。当我感到我们即将逃离而接近新的艺术形式之本质——植根于本土,结果于本土——之时,艾略特急忙把我们又拖回课堂里去。”威廉斯一直与以艾略特为首的保守的学院派势力作斗争,“他警告青年躲开艾略特……告诉他们去读美国名家——亨利·亚当,庞德……海明威最初优秀的短篇小说……”〔13〕

威廉斯向前发展,1928年会见路易斯·朱可夫斯基时,很欣赏他早期的诗建立在词、语言而不是思想的基础上。他说:“你早期的诗思想性甚至很强或很清新,在新的或新颖的观察中诗没有被客观化。”〔14〕这实际上为包括威廉斯在内的有路易斯·朱可夫斯基、乔治·奥本、卡尔·莱柯齐、查理斯·列斯尼柯夫等青年诗人参加的文学团体取了名字,威廉斯成了客观主义派诗人的领袖。这一派诗人在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后来威廉斯在给普林斯顿诗歌和诗论百科全书撰写词条时对“客观主义”作了如下解释:“客观主义是用来说明一种写作方式,特别是诗歌的写作方式。客观主义认为诗歌,除了它的含义,是一个客体,应作为客观事物对待的客体。客观主义特别注重诗的结构方面,诗是如何构成的……它是意象主义的余波。客观主义者认为意象主义还不够明确……客观主义着眼于意义上更特殊、更广阔的意象,与其说是未经证实的眼睛,倒不如说是思想进入画面。”〔15〕

客观主义强调诗本身是客体。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诗已不再手写,而是用打字机代劳,作者不必把眼睛老盯在纸上,而是手指在字盘上短促、快速运行,将词语打在纸上。诗人停顿、修改是将思想——美的思想打在纸上,诗的写作过程就像安装机器的零件一样。因此威廉斯说:“一首诗是一台小的(或大的)用字造成的机器。”“作为一件艺术品,重要的不是诗人说了什么,而是他制造了什么。”〔16〕诗本身是一个客体,所以威廉斯要“使诗歌真实(像生活一样真实)——几乎是随意的——总是感觉的——总是视觉的,与思想,而不与诗论有关。”〔17〕他强调诗的排列和视觉感。《帕特森》的每一页都用与特殊材料相适应的视觉形式(式样)写成。〔18〕 《两墙之间》被认为是典型的客观主义诗歌之一:

医院的

后翼,

是不毛

之地,

煤渣堆

在此。

破瓶子

绿碎,

片片在

闪耀。〔19〕

其实只要加几个虚词和标点,这就是一段通常的散文,但诗人把它排列成5 组共10 行,每行3/2 个音节,给人平衡与节奏感及视觉美。诗人在打字机字盘上敲打,打出的字成了能量的集结点、发现过程中的质点。诗中描写的是绿色的、被打破了的瓶子,躺在不起眼的两墙之间的煤渣地上。这里是医院,是疾病聚集的地方,煤渣地上长不出花朵,无美可言。但诗中的翼,会让人想起鸟的翅膀,鸟在飞翔。瓶虽破,但是绿色的,在阳光下闪着光。说明诗人在平凡、普通中发现了美,这纯属作者的感情作用。

客观主义强调诗的写作过程是从事物开始,引起诗人的语言联想,以即兴的方式进行创作,即从客体到主体再到新的客体的过程。威廉斯强调“思想进入画面”,这就从相反的方面说明,客观主义,按其自身的方式又是强调主体即诗人的思维、心理活动的。所以朱可夫斯基说:“诗歌创作归根到底是一个性质问题,组成方式和心理色彩问题。”〔20〕走向客观主义,应该说是威廉斯在意象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

威廉斯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他植根于美国本土,深谙美国历史和现状,深入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描写他熟悉的普通的人和事,因此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威廉斯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波多黎各人,威廉斯生长在美国,父亲不肯加入美国籍,也不希望儿子成为美国公民。威廉斯植根何处,是需要他考虑的。为了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他认真地学习美国历史,并于1925年发表了有关美国历史的著作《美国的谷粒》。他在自传里说他写这本书是想发现:“我多少带有偶然性的出生地能显示些什么。”〔21〕他在给格雷戈里的长信中解释说:“是他的混杂的外国祖先和他必须把握住自己的出生地点的这种感情驱使他写这本书的。”〔22〕在《帕特森》里也有这样的诗句:“你会想到脑袋要结在一棵好根上。”(Pp.46)他认为植根“不单纯是为了自己,还为了美国。”〔23〕所以他在《美国的谷粒》中赞美歌颂哥伦布、第一代清教徒移民、丹尼尔·布恩、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保罗·琼斯、亚伯拉罕·林肯及其他过往的美国英雄。他称乔治·华盛顿是“无可指责的领袖,伟大的国家象征”。他认为要了解国家的历史,知其源流,所以他说:“作为美国人,不知其根源,这个国家就会不自觉地沦为强者和压迫者的食品和原料的供应地。”〔24〕

威廉斯认为美国历史上有成功的作家,应该向他们学习,汲取他们的长处,不必像艾略特那样,言必称希腊,像庞德那样写外国题材。他向惠特曼和爱伦·坡学习。评论家们认为:“在《帕特森》之前,威廉斯的诗的优点与以下两点紧密相连:①控制于自由诗行之内。②效法爱伦·坡,集中追求‘单一的效果’。”〔25〕此外,他还研究爱默生、梭罗、霍桑和梅尔维尔,认为他们虽然各有不足,但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形成都做出了贡献。评论家们在评价《美国的谷粒》时说:“这本书表达了威廉斯作为一个美国人的自豪感。”〔2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民对战后的状况不满,年轻人普遍有一种失落感,许多作家纷纷离开美国去欧洲寻找自由。庞德1921—1924年住在巴黎,艾略特1927年加入了英国籍。威廉斯的其他朋友罗伯特·M.阿尔蒙同H.D以及查利·迪马思也于1921年去了欧洲。他们动员威廉斯也去欧洲。庞德劝他不要浪费时间,说留在美国不会有什么作为的,但威廉斯植根美国本土的思想并未动摇。在朋友们的再三催促下,1921年9月13日,威廉斯夫妇旅行去到巴黎会见了格特鲁德·斯坦、海明威、詹姆斯、乔伊斯及许多法国作家,他受益匪浅,于9月24日返回,再也没有离开过美国。他在《帕特森》中这样表达他对帕特森城,也就是对美国的热爱:“为什么我要离开/生我的地方/我知道探索/在你纷繁的混乱中/多么徒劳/世界像开放的花朵/展现在我面前/也会像玫瑰一样闭关——/但你不会凋谢——/而在我周围开花/流连往返其中/我永远忘了自己——/在你的合成与分解中我找到了……/……绝望! ”(Pp.75)在《伟大的美国小说》中,威廉斯把留在国内的玛丽安娜·摩尔挑选出来摆在他自己这个战场一边。“他们俩是出自同一的源流,有着单一目的的诗人,同为他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27〕威廉斯是一位爱国诗人,像惠特曼歌颂自我,歌颂所有的人一样,他热爱人民,把自己和人民画上等号:“年老、年轻的人,千万人/在现阶段/是一个人,他。/”〔28〕

他是医生,治病救人是他的天职,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有时出诊归来疲惫不堪,只要电话里说急诊,二话不说他又提着药箱出发。他是地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之一,但不在行的病症,他一定邀别的医生一同商量、会诊,对病人认真负责。20世纪20年代的拉瑟福特是一个无产者、穷人聚集的工业城市,城市肮脏、破烂不堪,许多人无钱就医,威廉斯一视同仁帮助看病。不少病人事后提一筐土豆、杀两只鸡、带两瓶酒作为酬金是常有的事。请看下面的几行诗:“医生,我一直在找您/我欠您两元/你好吗?/很好,搞到钱/我把它送来。”他写他的病人:“你啜泣,/你捶枕头/你撕头发/指甲抓进侧面肉身里。/”病人痛苦之状惨不忍睹。

他描写普通的穷人,诗中充满同情与理解。如《无产者画像》:“一个高大没戴帽的年轻女人/系着围裙/头发向后披着/站在街头/穿长袜的那只腿/脚尖踮在人行道上/手里拿着鞋/仔细朝鞋里瞧/拿出纸垫/找到了那颗钉/它刺得她好疼。/”这是一首即兴诗,是一张街头小照,从对年轻女人的衣着、穿的鞋袜及狼狈的神态的描写反映了经济萧条时期工人的生活状况,最后一句写女人感到疼痛,其实是诗人感到疼痛。又如《贫穷的老妇人》写老妇人手提一纸袋梅子边走边嚼,吮它的汁,尽情享受。短短的十四行诗,“她觉得味道真好”诗人说了四次,表现了老妇人热爱生活,更表现了诗人见状后的欣喜之情。威廉斯是和诗中的穷人画等号,同甘苦共命运的。类似的诗还有很多,如在《一个黑人妇女》中说她“是一位大使/来自另一个世界/……直捧着鲜花/像清晨的/火炬”,表现出他对黑人妇女的尊重。在《春天和一切》中描写农民:“农人在沉思/冒着雨/在他空闲的田里踱步/……思考着今年的收成。/……在雨水冲刷过的大车道旁/隐现着农人的/艺术形象——镇定自若——/敢于反抗。”〔29〕另外在《寡妇春怨》《死》中也表现了他对不幸的人的同情。美国学者休加·肯纳在电视专辑中介绍威廉斯时说:“普通美国人喜欢读威廉斯的诗,因为他写普通人,为普通人而写。”〔30〕

威廉斯诗的题材广泛,因为他认为诗并不神秘,什么都可以入诗。他说:“任何东西都是写诗的好材料。任何东西,这话我说过多次。”(Pp.224)“他的题材范围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广阔。”〔31〕威廉斯像惠特曼一样热爱大自然,写花草树木,写城市乡村,歌颂人民。他们都是以社会为题材,有着很强的社会意识的诗人。他们写社会问题,写病痛、生死,这与他们都当过医护人员,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有关。威廉斯的长诗《帕特森》就是美国社会的缩影。威廉斯继承了惠特曼的传统,但他诗中的主题、语言、诗行和结构大多都是他自己的。“惠特曼打破了旧的诗行,但威廉斯却是不找到新的不肯罢休的人。”〔32〕威廉斯更肯定生活中此时、此地和内在、固有的美,他强调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或将来。惠特曼强调重生、将来,这与惠特曼的宗教观及受超验主义影响有关。但他们都是诚实的诗人,所以海恩·H.瓦戈纳在《美国的诗人》中说:“把对惠特曼《草叶集》的评价‘读其诗,见其人’用来评价威廉斯的诗也同样贴切。”〔33〕海伊·肯纳说过:“要把美国诗歌集合在惠特曼和威廉斯这两座高峰周围。”〔34〕这意思是说他们代表了美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是美国诗歌的两座高峰。

威廉斯赞赏惠特曼用清新、有力、一反传统的语言和形式写诗,他认为惠特曼总是用很动情的文体,确切地说他要说的。〔35〕他认为英语和美语有着“决定性的差异”;认为从最初的英国殖民者定居美国以来的几个世纪中,英语的音步、韵律、词汇、词组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说:“……我们并不用五音步、抑扬格说话……我们的语言是自由的/我们所听到的语言应该入诗。”〔36〕他还说:“真正的美国诗只有在美语和使用美语中产生。”〔37〕他告诉年轻诗人用街头和家中使用的语言写诗,写日常生活中与他们有关的事,仔细去听,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威廉斯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他注意听朋友、邻居、病人讲话,等病人一离开他的办公室,就匆忙将话语写在处方簿上。每天,他都向群众学习,把生动、新鲜的话语写在能找到的纸上,他这样做了半个世纪。〔38〕下面的诗行是一位产妇打来的电话记录:

奶水好像不……/她老是饿/但长得好像可以/我也不知道。

所以诗人罗伯特·洛威尔说:“好像除了威廉斯,还没有诗人真正看见美国或者听见它的语言。”“没有诗人的用语比他更美国化或者更少些浮夸。”〔39〕

威廉斯在诗中使用口语、俚语、对话,语言清新流畅,有很强的节奏感。他放弃以传统的音步作为诗的单位,主张像音乐里的节拍一样数拍子,而不是数音节和重音;主张音步的多样化,使用不平衡、不规则的节奏以显示生活的快速和紧迫感。他常使用他称为“美国音乐”的一种没有预先决定长度的三拍子诗行写诗。他的诗每行的字数不多,字数不一,排列讲究视觉美,有许多诗一行一字。朗读他的原诗时,一般不能按诗行停顿,应按说话的节拍朗读,否则就会把诗意与诗的美全部破坏。威廉斯主张诗歌要自然流畅,像日常说话一样。其实他写的并不是一般的自由诗,他在惠特曼的基础上发展了自由诗。惠特曼的诗句一般很长,语句、思想多次重复,气势磅礴,声音响亮;威廉斯则相反,他一般写短小、简洁、明晰、清脆和有直接印象的诗句。他的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小小的生活图景或人物素描。

威廉斯的诗还有其他许多特点,就主要方面谈了以上几点,有些在下面论他的长诗《帕特森》中还要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