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意法”是“意象主义”“漩涡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1912年庞德在伦敦遇见英国诗人查理德·奥丁顿和美国女诗人H.D,读了他们那些简洁、精美的抒情诗后,说他们写的是意象主义诗歌。同年,他在一本名为《回顾》的诗集附录中用了“意象主义”一词。自此,庞德便成了“意象主义”的主要领袖和辩解者,发起了“意象主义”运动。1913年3月号的《诗刊》上登载了F.S.弗林特的《意象主义》和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不”》。弗林特对“意象主义”提出了三条原则。〔13〕庞德把当时暧昧和难于表达的思想归纳为一句话,给“意象主义”下了定义:“‘意象’就是一瞬间表现出的理智和情感复合的那种东西。”这实际上是“意象主义”的第四条原则。〔14〕按照庞德的定义,意象是对所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或意识到的东西的感知的语言表达。它是语言,是通过感情传达经验的语言。它可以是形象和比喻,但意象更多地暗示着内心的图景、内视的东西,即“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有的形象化描写并不就是意象,如说像恐怖小说那样令人可怕,这是比喻而不是意象,但说怕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这就不是比喻,它产生了意象。劳·坡林说:“视觉意象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意象可以传达声音、气味、滋味或感觉的经验,如坚硬、潮湿、寒冷;或内部感觉,如饥渴、恶心、或肌肉与内关节的活动与紧张。”〔15〕上面的第二例中的话即能传达内部感觉与肌肉的活动与紧张,胆战心惊的情态跃然纸上,这就是庞德所说的意象。
继1915、1916年后,1917年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编辑出版了名为《意象派人们》的第三本意象派诗选。由于意象主义内容与形式的扩大,以及庞德与艾米·洛威尔等人意见的分歧,作为团体性的这场文学运动便告结束。庞德不无讽刺地称最后阶段的“意象主义”为“艾米主义”。为了抵制艾米·洛威尔的影响,区别于“未来主义”“印象主义”,庞德同温德哈姆·刘易斯一道发起了比“意象主义”运动历时更短的“漩涡主义”运动。“漩涡主义”是一种形式更为严格、更激进的意象主义。庞德说:“情感的力量产生意象……强烈的情感唤起模型在脑际升起……说模型单位或漩涡图象,我指的是单一的喷射。”〔16〕庞德这里说的“模型单位”就是“漩涡图象”,即“意象”,“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他指出了意象产生的过程:外界事物引起诗人强烈的感情,感情的力量产生模型,即表现形式,一种突发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感情的力量即漩涡产生意象。他解释漩涡是“发射的中心点或集束点……”“是最大限度的能量”,“是不断产生、通过吸取各种思想的一部发动机”。在《关于意象主义》一文中,他还说:“意象都不仅仅是思想,而且充满能量。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它就不是我所称谓的意象。”不难看出庞德的“漩涡主义”扩充,加强了“复合体”的内涵。他认为意象是强烈的感情的产物,是瞬间力量的突发与辐射,指出意象是思想,是熔化了的、充满能量的思想,是深入事物的核心、漩涡中去产生的有力的形象。这种力量犹如被意象主义者尊崇为先驱的艾米莉·狄金森在给诗歌下定义时所说的:“倘若我读一本书……肉体上感到我的头顶仿佛被什么拔起,我知道那就是诗……还能有别的情形吗?”“漩涡主义”强调作家要有创造性。庞德在1915年发表的《断言》一文中最后说:“漩涡主义者认为‘组织’或创造性的发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具有这种能力的艺术家同那些仅会因袭他人的‘形式单位’而织作图样的人将有天渊之别。”作家要有创造性,要写真实、新鲜、活泼的东西,把自己真实的性情和新鲜的感受写出来,不能模拟、抄袭。诗人的高下、优劣就在于此。
“意象主义”是庞德诗论发展弧线上的一个点,进入“漩涡主义”,他向前走了一步,正如他自己所说:“有些人停留在此点上,我向前走去。”发展到“表意法”阶段,应该说庞德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庞德写作《诗章》的方法是“表意法”。科德尔·D.K.伊在《论表意法》中说:“表意的方法,在庞德的《诗章》组篇过程中可以看到。”〔17〕庞德的《诗章》内容十分庞杂,它包括世界文学、艺术、建筑、神话、经济学、历史名人传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些片段,他不断增加,给作品不断增添新意,使《诗章》成为连贯的整体。这是更为广义的表意法。唐纳德·巴洛·斯托弗说:“庞德《诗章》中使用的方法是意象主义——漩涡主义的思想、意象、情感的复合物在读者头脑中产生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想这一技法的再生,这种方法构成了表意法。”〔18〕用庞德的话说:“表意法包含一个平面接一个平面的东西,从去掉读者头脑中灰暗、钝化的表面一直到感光记录的瞬间。”《诗章》又是一部有关历史的史诗,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庞德毕生读书的零星感受。他把他们传达给读者,让其思索、理解,豁然贯通,产生思想。表意法对题材、内容及创作方法的开拓,无疑比“意象主义”“漩涡主义”又前进了一步。
这种方法得到了支持,海厄特·瓦戈纳在谈及《诗章》时说:“既然我们至少能从‘文化’中,特别是从文字记录中,如同从‘自然’中那样得到许多经验——庞德肯定获得更多,为什么不可扩大‘意象’的概念,把整个世界历史,所有实在的、具体的、已知的事实包括进去,不加任何评论地表现他们,让事实自己说话呢?”〔19〕关于“表意法”与“意象主义”之间的关系,瓦戈纳下面一段话说得十分明确,带有结论性:“‘表意法’是庞德早先有关意象主义界说含义的扩充。由于东方诗的发现和通过用明确的‘科学的’理性代替早先含混的意象主义定义,意象主义现在得到了加强和支持,但又无基本的改变。”
汉字的成字过程是由具体到一般,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庞德认为它表现了“理智和情感的复合”。前面列举的“”(東)字就是具体形象的表意图画,两个事实或意象重叠,引起读者的视觉联想,进而产生新的意象。我们欣赏一下庞德有名的意象主义诗篇《地下车站》,不难发现它同表意的汉字的造字过程与艺术效果十分相似。
人群中一张张脸的幻影,
黑枝上一片片湿的花瓣。
庞德在巴黎地下车站看见漂亮的小孩、女人的面孔,引起强烈的感触,几经修改,一年六个月后写成这首短诗。第一行客观描述车站所见,第二行写诗人主观移情作用所产生的意象。地铁里匆忙闪烁的人群的苍白面孔很像树枝上的花瓣,但他们又很不相同,脸的幻影含有死亡、神奇之意,而花瓣又是自然与生命复苏的表征,两个视觉意象产生了新的思想与意象,可以认为诗人在感叹生活的忙碌、美的恍惚与易逝,但大自然又是那么宁静美好,生活归咎是美好的。作者只是表现,未作任何说教与评论,然而它却发人深思,余味不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庞德说这是一个俳句式的句子。按照当代日本俳句界长老之一的野林火所说,俳句“用小实表现大虚”有把瞬间变为永恒的作用。所谓实,就是外界的事物;所谓虚就是事物泛起的实感所引起的种种联想和情思。把瞬间变为永恒,就是庞德说的一瞬间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也是中国古代诗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过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诗的创作过程。其实,这种瞬间复合体就是中国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庞德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从这里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