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必须变化
“变化是为了不成为静止不变的或重复的信仰体系。”〔72〕第一章“必须抽象”主要讲述虚构是思想、想象的产物,第二章“必须变化”讲虚构必须在变化中存在,因为想象和现实二者都在变化。史蒂文斯认为变化是困难的,因为变化主要在于人的变化,而人的思想变化是困难的,又唯有人的思想变化才能促成事物的变化。必须变化的思想贯穿第二章的每一节。诗中的人物如天神撒拉弗(一个真实与想象参半的人物)、总统、将军杜·普伊、农场主和国王奥西曼德斯,是一组思想保守的人物。他们不像第一章里的青年、“主要的人”等那样积极、充满活力。他们都像穿着旧衣服的遗老,“寻求过去的事物和老样的地方”,企图在变化无常的宇宙固守不变的秩序。
第二章第1~4 节中的几句诗这样说:“它意味着我们对着凋败的景象的厌恶。/是它改变得不够。它留存,/它是一场重复。”〔73〕“总统命令蜜蜂成为/不死的……/春天抹去冬天的残片,为什么/应该有一个回归后死亡的问题/在记忆的梦中?春天是一场睡眠么?”〔74〕“杜·普伊将军的伟大雕像/静止不动,……/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什么也没有改变。/然而将军最终就是垃圾。/”〔75〕“在孤寂中孤寂的小号/不是另一种孤寂的回响。/”〔76〕以上诗句说明:不变,或变化不够,事物周而复始的重复,令人生厌。春天是一年新的开始,蜜蜂是新的来客,总统虽权威无上,但是不能命令蜜蜂不死。将军的雕像静止不动,也将成为垃圾。在第4 节,史蒂文斯还指出,改变的起源是“两个本质相反的东西的相互依赖……拥抱”〔77〕 ,说的还是现实依赖想象,想象依赖现实,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改变。在一个变化的世界,思想随之而变,思想的变化又促使客观世界的变化。“参与者参加那改变的事物。/孩子触摸就从那事物中取得性格”〔78〕,说的是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改变主观世界。与惠特曼在《草叶集》中写的“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观看某一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在当天或某个时候,那个孩子就成为他的一部分”是同一个意思。在第10 节,史蒂文写道:“变化的新鲜是一个世界的新鲜,它是我们自己的,/它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新鲜。”〔79〕这表明他认为世界不断变化,诗人要与时俱进,诗人的思想、语言及风格随之而变;唯有变化,才能写出新鲜、活泼的诗。史蒂文斯认为:“不是所有客体都是等同的,意象主义的缺点在于没有承认这一点。”〔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