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毕肖普的创作观及梦幻诗
洪振国 曾 超
摘要:伊丽莎白·毕肖普是美国杰出的现代诗人。她在诗中明确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模仿生活,旨在表达思想;写诗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物质到精神,思想和现实相互交融、渗透的动态的过程,并提出了她的“动态诗学观”。她认为写诗要观察事实的细节,沉入或者潜入未知,以及诗歌本身要能表达诗人的感情,诗要新颖,要能给人以快乐,使生活可以忍受。她的梦幻诗具有超现实主义性质,但她又不是一位超现实主义诗人。她把梦作为一种题材和写作方法,表现社会意识,是她未实现的愿望的满足。她的梦幻诗中,半梦和半醒的状态交替出现。她开发潜意识,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并不割裂的,但理性才是主要的、可靠的。
关键词:“动态诗学”创作观 梦幻诗 伊丽莎白·毕肖普
伊丽莎白·毕肖普被认为是继艾米莉·狄金森、玛丽安娜·摩尔之后,美国最重要的一位女诗人。她生前只出了四本薄薄的诗集:《南方与北方》(North and South)(1946)、《一个寒冷的春天》(A Cold Spring)(1955)、《旅行的问题》(Questions of Travel)(1965)、《地理Ⅲ》(Geography Ⅲ)(1976)。差不多每十年一集,连同磁带上的诗作,发表87首,收录在她《诗全集1927—1979》中的诗也不足一百首,但是她被选为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院士,获得过古根海姆奖、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家书评奖,担任过美国华盛顿特区图书馆诗歌顾问,被誉为“诗人的诗人”,与埃兹拉·庞德、T.S.艾略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人并列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毕肖普在诗坛享有盛名,以质量取胜:“在言辞的数量方面,她证明了越少即是越多。”〔1〕近些年来,评论界对她的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说,笔者认为她的创作观,即她对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和她写梦境的诗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